APP下载

当代云南哈尼族妇女体育研究

2016-06-15郑小凤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当代

郑小凤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当代云南哈尼族妇女体育研究

郑小凤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以云南哈尼族妇女体育为研究对象,时间段选择新中国成立到发展至今这段时期,深入剖析妇女体育。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发展状况,促进哈尼族妇女体育发展,丰富哈尼族传统体育内容。

关键词:当代;云南哈尼族;妇女体育

哈尼族是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特有的16个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有一百六十多万人,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位居第三,主要居住在云南,分布在云南南部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主要集中在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全国将近一半哈尼族人民居住在此地。哈尼族妇女人口约占哈尼族人口总数的一半,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么关注哈尼族妇女身心健康意义重大,不能忽视哈尼族妇女体育发展。

一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哈尼族妇女体育

云南哈尼族地区90%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区,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山路陡峭崎岖。在这种偏远隐蔽,交通闭塞,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哈尼人久居山谷,隔断了与外界的交流,满足于自身的生活圈子,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获取足以求生的生活资料。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们的服饰和发式仍固守传统模式,毫无变异、改革意向,甚至将穿鞋着长裤或穿机制布料的女子视为“不鬼不人”的怪物。[1]由于这种地理环境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体育活动都保留了传统体育色彩,妇女体育也是如此。

(一)宗教祭祀与妇女体育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哈尼语进行交流,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口头传诵。所以,哈尼族妇女过去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从一些史诗、歌谣、神话、传说、祭词、故事等都有反映,而这些史诗、歌谣、神话、传说、祭词、故事并不是无稽之谈,有的甚至是真实生活的缩影。从中可以知道哈尼族妇女地位不同于男子,生活境况也不如男子。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中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浮萍不是草,女子不算人。”[2]妇女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哈尼族女性没有财产继承权,也不能加入父子连名谱中,因为父子连名谱连男不连女,宗教祭祀活动,妇女也是不能参加的。哈尼人信仰宗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崇尚自然,自然主宰一切,所以在此观念的约束下,诞生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神仙妖魔,诸如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电母、雷公、寨神、家神等。哈尼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灵魂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等内容。[3]宗教祭祀是哈尼族重要的活动,通过肢体活动表达祈求人口、牲畜、庄稼兴旺发达愿望。而祭祀活动由男子完成,妇女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准备祭品、食物等。所以,宗教祭祀中秋千、武术、摔跤等活动,妇女不能参与,这也是妇女体育的缺位。

(二)传统节日中的妇女体育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苗爱拿节、十月年、磨秋节等,这些节日,妇女是参与的,进行的体育活动如表1:

表1 主要传统节日的妇女体育活动

通过表1可知,在节日期间,妇女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是唱歌跳舞、荡秋千、磨秋等,有些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妇女,而有些活动是男女老少都参加的。不管是荡秋还是磨秋都是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哈尼人民喜爱,许多传统节日都少不了秋千项目。荡秋时,哈尼族的传统是妇女可以单人荡秋,还能双人荡秋,而男性只能单人荡秋。磨秋又分为转磨秋和磨担秋,磨秋器材形状如同“T”型,转磨秋需要一立柱,顶端有轴,轴上放置一横杆,杆上系四绳,绳末各设置一环,由四人抱环,可水平循环旋转,宛如推磨,故称转磨秋;磨担秋需要一根长1—2米,半径约为8厘米硬木,将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中央,顶端削细作转动轴,另挑选一根长约为10米,粗细与木柱相当的硬木,中部凿一个圆洞,横置于立柱顶端,故塔成磨担秋。磨担秋可上下升降,一边升高,一边降低,落地一方用力蹬地,借助蹬力向上弹起,这样上下摆动,旋转不止。秋千深受哈尼族妇女青睐,在秋千活动中妇女的角色不可替代。

妇女的歌舞表演在哈尼族传统节日中占重要地位,表现出哈尼族生活中强烈的女性特征和色彩,赋予节日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哈尼族传统舞蹈有很多种类,如:乐作舞、白鹇舞、棕扇舞、铓鼓舞、木雀舞、莫撮撮、碗舞、阿迷车、竹筒舞等,这些舞蹈也主要是在传统节日期间展示、庆祝。棕扇舞、乐作舞是群众性舞蹈,是最基本,流行较广的舞蹈,不限性别年龄,男女老少皆宜;碗舞、竹筒舞、白鹇舞是哈尼族妇女舞蹈,动作柔美轻快,抒发情感,表现哈尼族女性的纯真善良、乐观开朗、柔美浪漫的性情。碗舞是祝贺新生儿诞生所跳的一种舞蹈,动作舒缓、轻柔,也有生育动作的模拟,也是妇女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歌颂。白鹇舞也叫扇子舞,手执双扇,模仿白鹇鸟飞翔、漫步、觅食所编创的舞蹈,动作舒缓优美、轻盈飘逸。竹筒舞中,女性主要是跺竹筒或边舞边敲击。阿迷车是哈尼族少女舞蹈,主要在农闲和丰收时节跳舞,表达欢快之情。莫撮撮,是在伤葬仪式上跳的舞蹈,意义在于热热闹闹的欢送死者灵魂,属于礼仪祭祀舞蹈,是流传较广,保存较好的哈尼族舞蹈。铓鼓舞和木雀舞,跳舞者多为男性。其中,红河县的乐作舞,元江县的棕扇舞都被列入哈尼族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哈尼族舞蹈非常有特色,值得传承和保护。

(三)生产劳动与妇女体育

哈尼族本是游牧民族,经过迁徙演变,以农耕生产方式固定下来,擅长耕种梯田,举世瞩目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人的劳动结晶,而以红河元阳的哈尼梯田最为著名,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在社会生产中哈尼族妇女参与农业生产,从事稻田耕作,在稻田耕作中,从挖稻田、修埂、修水渠、放水、犁田、耙田、栽秧、割谷、打谷子、晒谷等,男女是分工的,重活由男人承担,女人干一些轻便的活,但是女人的劳动时间并不比男人少,在农耕活动中,女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哈尼族妇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生忙碌辛劳,除了参与稻田耕作,照料老人、抚养子女、洗衣做饭、纺织裁缝、饲养家禽家蓄等劳动都由女性来承担。

农耕时期,如插秧时节,一边插秧一边与男子对山歌,欢度插秧节;收谷时节,有专门的妇女舞蹈庆祝收获,即“车莫舞”,妇女边唱边跳,舞蹈动作模仿收谷时的动作,包括挥镰割谷、打谷掼谷、抖谷撵谷、挥汉背谷等动作。

二 改革开放后的哈尼族妇女体育

(一)哈尼族妇女地位变迁与妇女体育

哈尼族妇女地位低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根本不能和男子一样享有平等地位。随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也给哈尼族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哈尼族妇女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到外地打工、学习、经商、访友,生产劳动除了传统的农耕以及家务劳动以外,她们也加入到现代旅游服务当中。随着获取信息的便捷和与外界的交流,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妇女在婚姻家庭、生产劳动、宗教祭祀、政治参与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婚姻制度向双方平等自愿转变,生产劳动与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结合,宗教祭祀也不再是男子的专属活动,一批妇女党员和妇女干部活跃在哈尼族村寨当中。

哈尼族妇女地位的变迁,带来了妇女体育活动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宗教对女性的限制和禁忌减少了,宗教仪式也不再向以前一样繁琐,内容简单,主要受到现代文明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有的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传统的宗教仪式没法开展,甚至有的仪式正在消失。在以前的宗教祭祀中,不允许妇女参加祭祀活动,慢慢转变为妇女可以参加一些项目,舞蹈是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有了妇女加入,一些舞蹈也带入到宗教祭祀当中。

哈尼族妇女地位提升以后,妇女的自主权、决策权大大提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娱乐活动,决定活动时间,选择活动场所等。余暇时间,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女子唱着歌谣翩翩起舞。妇女在余暇时间还喜欢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包剪锤、手指弹射子、鸡拾米、斗蟋蟀、单脚跳比赛、捡子赛、拦网捕鱼、挑图案、跳口袋、踢毽、爬山、游泳、打石头、打水漂、阿绷格、扭扁担、打松球等。

在1986年,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才成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并且只限女子参加,设单人和双人比赛。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荡秋千(磨秋)列为表演项目。秋千是哈尼人喜欢的项目,秋千成为竞赛项目以后,哈尼族妇女也慢慢走向竞技舞台。

(二)哈尼族妇女体育与现代体育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实施,云南省各州也相应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方案,如哈尼族聚集地红河州推出“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工作“三纳入”、体育彩票公益金制度等,推动了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一些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在发生变化,如哈尼族流行广泛的秋千项目,以前只是祭祀活动,祭神驱鬼,后来逐渐增加娱乐健身内容,成为欢愉健身项目。秋千成为竞赛项目以后,妇女参与度也随之提高。

哈尼族妇女体育的变化还体现在现代体育元素与民族民间体育的结合,如对白鹇舞的动作创编,增强力度、增加技术动作以及运用流行音乐伴奏等,极力展现女性优美的舞姿;2010年哈尼铓鼓舞首次登上世博会的舞台,将传统舞蹈进行改进,增强传统舞蹈的观赏性,增加女性的参与机会。在云南各州开展的运动会上既有传统体育项目也有现代体育项目,这是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融合的最好例证。2014年9月,在蒙自举行的第三届红河州直属机关职工运动会,极富有民族特色,以千人共跳乐作舞拉开了运动会序幕。运动会共设置田径、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乐作舞”7个大项35个小项。本届运动会最大的特色是首次将“乐作舞”列入运动会参赛项目,“乐作舞”是哈尼族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2008年乐作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红河州文化体育局组织创编了广场乐作舞,共分为四套:《喜庆乐作》、《幸福乐作》、《丰收乐作》、《田园乐作》,是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加工整理的,是计划要在红河州进行普及推广。本届乐作舞竞技评分从熟练度、整齐度、动作规范度、节奏控制能力、表演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竞赛规则的明细化也是传统体育向现代化转变的体现。此次运动会参加乐作舞的一千多人绝大多数是女性,普及推广的对象也主要是女性。除了运动会以外,哈尼地区也会定期举办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近年来,红河州通过举办哈尼十月年等标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哈尼族民俗文化,这些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活动融入的大量传统文化因素,深受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层面的群众的欢迎,并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哈尼族社区的情义价值。[4]

就目前来说,凡是男子可以参加的项目,只要在女子身体可接受的范围内都可以参加,因为女性在体力、耐力等方面确实不如男子,对于一些高强度、攻击性强的项目,女子是不愿意参加的。哈尼族妇女除了参加传统体育项目以外,也会参加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一些健身操、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等,在哈尼族地区同样也配置了现代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以及全民健身路径等,促进妇女体育参与。当然,哈尼族地区会把“磨秋”设置为公共场地的健身器材,发展民族体育。

三 结论

当代哈尼族妇女体育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改革开放前,哈尼族妇女体育民族色彩较浓厚,妇女体育活动与传统节日、生产劳动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后,哈尼族妇女体育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逐渐与现代体育融合,融入了现代元素。

参考文献:

[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哈尼族研究文集[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47.

[2]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三辑[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345.

[3]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438.

[4]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哈尼族文化论丛:第四辑[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219.

[责任编辑 龙倮贵]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Hani Women Sports ofYunnan Province

ZHENG Xiao-feng

(P.E College of Hon 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Abstract:Article uses literature material, field interviews to analysis Yunnan Hani women sports, and the time selec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development so far this period.Study in development of Hani women sport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is tim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ni women sports development and enrich Hani Traditional Sports content.

Key words:Contemporary;Yunnan Hani;Women sports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3-0009-03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3.003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内容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以云南为例(14YJA890009)

作者简介:郑小凤(1985-),女,四川渠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当代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2015年《当代》读者调查启事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二站冠军揭晓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一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5年度论坛”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