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桂枝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2016-06-15林峻生
林峻生
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北京 100045
经方桂枝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林峻生
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北京 100045
目的 研究经方桂枝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痤疮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经方桂枝汤加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氯霉素酊和逸痘消痤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分数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分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皮损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和胃不适症状。结论 经方桂枝汤加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理想,值得应用。
经方桂枝汤;痤疮;皮损分数;氯霉素酊;逸痘消痤丸
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患痤疮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治疗痤疮是各医院皮肤科、美容科面临的重要问题[1]。现对经方中的桂枝汤进行加味后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对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痤疮患者78例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接收的痤疮患者中,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和《现代中医诊疗手册系列皮肤性手册》的痤疮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年龄超过26岁或低于14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脾胃虚寒;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患者;患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4周内服用或1周内外用治疗痤疮的药物。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9例,在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15~26岁,平均年龄(18.76±2.17)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67±2.16)年,在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14~26岁,平均年龄(18.23±2.05)岁,病程10个月~9年,平均病程(5.12±3.4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 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桂枝汤加味进行治疗,并根据痤疮的临床特点与患者的个体情况加减相关药物,加味桂枝汤的主要药物有:桂枝10g、杭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8g、荆芥穗10g、防风10g、白蒺藜子15g、败酱草20g、生薏苡仁20g、炒苦杏仁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对照组患者每天服用3次逸豆消痤丸,每次30丸,该丸主要由紫草、夏枯草、淡竹叶、蒲公英、竹茹、金银花、大青叶、龙胆、石斛、石膏、玄参、黄苓、野菊花、麦冬、柴胡、升麻制成。每天早晚外涂氯霉素酊。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皮损评分标准,轻度:1~3分,患者脓疱、丘疹、粉刺不超过75个;中度:4~6分,患者脓疱、丘疹、粉刺超过100个,有1~2个囊肿或结节;重度:7~9分,患者有囊肿、结节并发肥厚性瘢痕、窦道。治疗效果由疗效指数评价,疗效指数=100%×(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无效:疗效指数小于20%;有效:疗效指数20%~59%;显效:疗效指数60%~95%;治愈:疗效指数大于95%。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皮损分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分数值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分数均低于治疗前,数据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皮损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分数比较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χ2=5.01,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有1例在治疗3天内出现轻度腹泻,之后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和轻度腹泻症状,之后症状自行消失。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患者患痤疮后,多表现为囊肿、脓疱、粉刺、丘疹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面部美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2]。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皮损分数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分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桂枝汤和西医治疗方法均能够有效治疗痤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皮损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加味桂枝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成药配合西药外用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病位在表,其发生机制为:患者感受风邪、凝滞肌肤;患者素体阳热较盛或食用过量的肥甘辛辣等食物,湿热内蕴,蒸熏面部;痤疮反复发作,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瘀。按其症状,可归纳出风、湿、热、瘀为引发痤疮的机制,進而導致患者素体失调、肠胃湿热内郁、上蒸于体表,与邪风客热相并,进而引发痤疮[3]。大部分痤疮患者会伴随口干苦与大便干,而呈现表里合病,按照六經辨證的思路,除前述太阳表证的特点外,还可归纳出阳明里热证,而患者热郁久而化痈脓,淤积于体表而引发痤疮,若日久流连不愈,耗损血气,可兼挟血虛與血瘀。《伤寒论》第23条“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所描述的是由“发热恶寒,身痒”判断邪客于表,导致营卫不和,与痤疮的病机有所类似,经方名家胡希恕以桂麻各半汤的方义,配合其临床经验,化裁出桂枝加荆防汤。其弟子冯世纶在胡老的基础上,为更能契合痤疮表里合病兼夹血虚血瘀的病机,将《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的赤小豆当归散配合使用,以加强利湿排脓与养血活血的作用。而本研究所使用的加味桂枝汤,即为冯世纶将桂枝汤加荆防湯,与赤小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三方合方[4]。分析药方的组成,以桂枝汤为主方,以达到解表、兼调营卫的目的,而荆芥发挥解表发汗、透疹止痒、止血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温,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积聚气,下瘀血,除湿疸”;防风祛风胜湿,疗疮止痛,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行周身,骨节疼痛”;蒺藜子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诸药合用,使加味桂枝汤药方不仅具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的功能,还有清里热、止痒排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患者患痤疮后,口干思饮,伴有烦躁情绪,面部的粉刺较多,且患者的前颈位置和双下颌位置通常会分布较多的丘疹[5]。临床上依照调营卫、清里热、和血气、利湿排脓的思路使用桂枝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配合适当加味,可有效治疗痤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 韩晓丽.蒙药三子汤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高环.克痤汤治疗寻常型痤疮(痰湿瘀滞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4] 鲍艳举.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75
[5] 董丽华.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11(28):115.
[6] 陈德监.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女性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林峻生(1974-),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