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青春电影的退化与出路

2016-06-14张艺萌燕道成

电影文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出路

张艺萌 燕道成

[摘要]2012年上映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引领了国产青春电影的拍摄热潮,但拍摄者的诚意并未与拍摄数量的惊人数字并驾齐驱,一部部“青春拼盘”式的影片横空出世,将所谓的青春元素串入并不合情合理的剧情架构中,快餐式的影片生产模式已经让观众有些“营养不良”。这是华语电影市场的悲哀,也终将成为青春题材类电影继续发展和提高的绊脚石,应当引起电影制作方及导演的重视。

[关键词]国产;青春电影;退化;出路

2012年1月6日,由九把刀执导的青春题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在内地上映,最终以7580万人民币的传奇性票房创下了台湾电影在内地票房的新纪录,由此,一场青春片的制作热潮在华语电影市场悄然升腾。不可否认,当一部标杆式的电影横空出世,必然会成为投入疲软的青春题材类电影市场的一颗深水炸弹,表面的涟漪掩盖的是汹涌的青春电影拍摄浪潮。从2012年开始,各类青春电影借由人们心底对青春固有的珍惜与怀恋,加上偶像面孔撑起的门面,微博营销等新颖的宣传模式,一度获得喜人的过亿元票房成绩。近些年上映的青春电影如同“青春拼盘”,将所谓的青春元素串入并不合情合理的剧情架构中,快餐式的影片生产模式着实让观众有些“营养不良”。

一、《那些年》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关于青春的诚意

《那些年》是台湾小说家兼导演九把刀自编自导的电影作品,该片围绕柯景腾与沈佳宜之间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而展开。关于青春,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却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那些年》虽然情节架构和拍摄地根植于台湾本土,却摒弃了浓烈的地域性气息,而直指人们心中关于青春的共同记忆,无论是影片主旨——青春初恋,还是渲染性的热血兄弟情的出现,都表达了青春最本真的情感,不哗众取宠,不偏离本心,满满的是关于青春的诚意和赞美。单就《那些年》的故事情节而言,单纯上进的沈佳宜与喜欢搞恶作剧的“坏男生”绑在一起是以青春爱情作为主题的电影的惯用式老套情节,但导演九把刀却利用一些重口味的情节设置打破了这种故事情节固有的小清新态势,又通过错落有致的情节设置,灯光、镜头、声音等的巧妙运用,给了观众一场关于青春的回望,真实而浓烈,扣人心弦。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畅销小说,是赵薇的处女导演作品,也是她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就整部作品的呈现而言,学院派气息浓厚,从电影的整体结构和风格把握上,算得上一张优秀的毕业答卷。但不可否认的是,深究影片细节的处理与情节延伸以及人物刻画,这部作品称不上尽善尽美,而就影片体现的青春本质而言,这部作品充满诚意。影片女主角郑微是一个自称“玉面小飞龙”的活力女孩儿,纯真善良,她与陈孝正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主线。郑微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影片中她为了追随令她情窦初开、刻骨铭心的邻家大哥哥林静而考入林静的邻校,虽因林静的出国而失落消沉过,但在朋友的陪伴下她逐渐走出阴霾,而后她爱上了她的欢喜冤家陈孝正,而这段感情最终也因为陈孝正的出国戛然而止。但时隔多年,林静与陈孝正又一次闯入了郑微的生活……影片中关于郑微的这两段感情的设置,并没有逃脱言情影片固有的老套模式,但影片的诚意在于用庞大的人物线索和充满怀旧意味的场景营造了一种至臻完美的浪漫气氛,整部影片情节脉络的发展够丰富、够曲折、够精彩。为了男人敢于牺牲自己的冷艳的阮莞,被逐出校门的张小北,负责插科打诨的老张,直白隐忍的“娟姐”,一心追随郑微的许开阳等人物的设置使整部影片呈现的青春意味更加生活化,为观众展现了一部关于纯真的青春岁月和恋情背后的残酷现实的青春史诗,在这部青春挽歌里,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够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青春伙伴的影子,这正是一部青春影片该有的态度。

二、国产青春电影的退化

《那些年》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好口碑和高票房逐渐打开了国产青春电影拍摄市场虚掩的闸门,随后多部青春影片涌现,同样打着青春的旗号,却终被打造成基因相同的“孪生兄弟”,消费着观众的青春情结。下面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为例,阐述国产青春电影在情节设置与整体把控等方面的退化。

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都是以讴歌青春为主题的电影。于2014年4月25日上映的影片《同桌的你》由郭帆执导,影片灵感来源于1994年高晓松创作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于2014年12月5日上映的影片《匆匆那年》改编自九夜茴的同名小说,由张一白执导;于2015年4月24日上映的影片《左耳》改编自饶雪漫的同名小说,是苏有朋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三部影片创作背景不同,灵感来源不同,却都有“贩青春”的嫌疑,存在失真意味。

(一)无“爱情”不青春

爱情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这三部影片的主题,也是众多青春电影的主线,这无从苛责,朦胧的情感本就是青春该有的标签,这不只是青春荷尔蒙的触动,更是青春最直指人心的部分,青春因此而充满精彩、沉沦、妥协、成长……但是令观众有些失望的是,这类电影的情节设置典型到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却只是被密集、潦草地搬上银幕,犹如命题作文般应运而生。

《同桌的你》中以时间为牵引,以历史事件的串联推动剧情的发展,将青春电影流行的典型元素统统拿了过来,在情节设置及发展上有失偏颇。影片中,林一和周小栀相识于1993年,读初一,转学而来的周小栀被老师安排坐在林一身边,周小栀摘下治疗近视的眼镜的一刻是林一情感升腾的伊始,之后林一为了周小栀打过架、挨过骂,而周小栀也有所回应,关于这部分情节的设置并非常态,但是符合人们关于青春冲动的想象,更像是青春固有的形态,是谁都说不清的,情有可原。但是接下来,升入高中的周小栀选择了文科,本来学理科的林一为了追随周小栀硬是也改成了文科,然而,高考时林一报考的专业竟是计算机专业,这着实不符合常理,这不得不说是一枚导演硬性地将热门的信息技术专业套在林一的头上而导致影片逻辑发生混乱的印章,一个关于影片情节设置的污点。而后,影片关于林一和周小栀的感情交代也是拖沓不清,两人关系若即若离,虽然契合了结尾林一说出周小栀规定的每天和林一谈恋爱的分钟数构成了一句“我爱你一生一世”,但并没有烘托出这种爱情的浓烈,并不符合两人无视“非典”带来的危险,不顾一切逃离隔离区,历经十年虽相隔万里仍旧初心不忘的刻骨铭心。除了林一和周小栀的爱情这条主线,其他情节的架设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家长的阻止一笔带过,无关痛痒;片中林一初入大学时对室友三人“Beeman”、王尔德、李潇的详细交代以及后来他们与周小栀室友的恋情,除了迎合了结尾几人职业的归属,都交代得有头无尾,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匆匆那年》虽然改编自九夜茴的同名畅销小说,但似乎少了一些书中关于青春的最本真的诚意,该片好似一部青春的克隆片,早恋、暗恋、备胎构成了影片关于爱情的框架,但却交代得不清不楚。该片中方茴的表妹以赵烨婚礼VCR摄影师的身份追问陈寻关于青春的过往,构成了影片情节推进的重要部分,但是这个人物的表现却大失水准,一个资深的摄影师是一个连摄影机都拿不稳的小姑娘,而且每次她的追问语气上都带有牵强的意味,极不自然。方茴与陈寻之间爱情的萌芽就像大多数人青春的刻录版,但却发展得莫名其妙。可以在高考中为方茴放弃一道13分大题的陈寻在刚上大学之初就对方茴不闻不问,而原因则以陈寻一句“咱们都忙,课表都不一样……”一带而过,而后他却和沈晓棠交往甚密,这是两人分手的导火索,但却将这段感情衬托得平淡如水。赵烨是一个自认是备胎却心甘情愿为林嘉茉付出的人,他心疼同样是备胎的林嘉茉,影片关于两人感情的交织只有两人都是备胎的这个事实比较清楚,因为直到几个青春时期的伙伴再次聚首时观众才得知两人都已经“在一起”了,但却是在林嘉茉提分手的同时……这种交代显然不足以使观众买账,虽然两人的感情并不是影片主线,但也是有些让人失望。

《左耳》是苏有朋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而这部影片的原著为他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很多不足。李珥作为影片的第一女主角,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却几乎不见其一点重要性,她与黎吧啦的友情来得莫名其妙,面对自己暗恋对象许弋的“疯狂追求者”黎吧啦,李珥的表现过于冷静和不符合常态。李珥为了许弋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转而去上海求学,虽然她后来与许弋走到一起在情理之中,但只透过几场戏的描绘,着实没有表达出这种情感该有的浓烈。关于黎吧啦这个人物的塑造,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谓是浓墨重彩,但一切却在她出车祸去世之后戛然而止,虽然这件事是张漾心中抹不掉的伤疤,是李珥心中不曾遗忘的怀念,但却并未唤起观众关于她的一丝想念,这个花了大力气的铺垫是令众人伤痛的存在,却不了了之了。最后,张漾与李珥的结合也稍显牵强,李珥与张漾的交集大多关于黎吧啦,轻描淡写到观众甚至找不到他们可以在一起的理由。

(二)无“打架”不青春

某种程度上,青春是冲动的代名词,青春可以让一个人无所畏惧,也无所顾虑,因为总会有各种合情理的理由为青春所犯下的错买账,但这并不意味着青春就是胡作非为、不计后果。打架是青春片中另一个被用烂了的元素,每个人都有冲动的过往,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是用打架来解决的,尤其是爱情方面。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中都有关打架的桥段,好似谁没有为了爱情而流下沾满全脸的鲜血就少了点真心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人们心中青春该有的样子。

(三)无“堕胎”不青春

影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存在“堕胎”的桥段,青春冲动下,每个人都免不了偷尝禁果的欲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将这种欲望转化成了事实,而“堕胎”情节在快餐式的青春电影的“固有元素”中仍旧榜上有名,这是在表达什么呢?如果这种设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中并未寻得这样的影子,这是青春的阵痛,并不是值得讴歌的部分。

三、国产青春电影的出路

青春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的轮番上演,已然使这类影片在量产上达到了高潮,但并不是每一部都是充满诚意之作,虽然叫座,但并不叫好,这是华语电影市场的悲哀,也终将成为青春题材类电影继续发展和提高的绊脚石,应当引起电影制作方及导演的重视。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路上,借鉴必不可少,但借鉴不等于雷同,并不等同于用相似的元素表达相同的主题,这是国产青春电影制作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青春无悔是青春期最耀眼的徽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拥有无悔青春的幸运,电影的作用除了满足大众关于理想达成的快感,抛却现实痛苦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观众通过一方屏幕的传达找到生活正确的航向,寻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修复受伤的心灵,青春类影片要做的是少些关于伤痛的刻画,多些对正能量的讴歌,在情节设置上更是要避免落入俗套,不要以将众多所谓的“青春元素”囊括进一部电影为傲,避免将过多的青春幻象强制安放于影片中,不要贩卖青春,更不要消遣观众的青春,这是每一位电影人的责任和面对观影人时该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徐进毅.青春电影,撑起集体怀旧的天空——解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J].大众文艺,2012(02).

[2] 徐丽娜.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解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青年文学家,2012(08).

[3] 孙晓凤.论当代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困顿及对策[D].保定:河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出路
电子书包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论字幕组侵权及其发展方向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