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乌云见太阳
——小议中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6-06-14徐建芬浙江省兰溪市马涧初中
徐建芬浙江省兰溪市马涧初中
拨开乌云见太阳
——小议中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徐建芬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初中
摘要: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现实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通过应试作文的能力来体现,而材料作文成了学生较难把握一块问题。要提高中学作文训练有效性,针对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出题方向,解决应试中学生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使学生能更好的游刃于考场,游刃于语文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写作是人们有意识使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和智力结构。写作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标准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写作如此重要,自然成为提高中学作文训练有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2015年浙江省中考试卷来看,许多县市都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来考查作文的写作能力,比单纯的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来说,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作文失分较多,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同学离题的现象。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学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在审题立意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就事论事,只停留在材料所提供的事件上。
兰溪市201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调研测试试题卷写作题:学校里举办运动会,女儿参加了800米长跑,我特意请来假去为她加油。哨声一响,女儿如飞兔一般冲到了最前面,可是,跑了一半,她的新鞋突然跑飞来一只。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愣了一下,继续跑了起来,一高一低的,继续跟在一帮人后面奋力跑着,一直跑到了终点。我问她:“跑飞了球鞋,为什么不停下来呢?”没想到,她竟奇怪地反问我:“谁说没了鞋子就不能跑啊?没了鞋,我不还有脚吗?”是啊,谁说没了球鞋就不能跑步,没了舞鞋就不能跳舞,一个大活人怎么能被鞋子给绊住呢。其实,跑丢了鞋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往往忘了自己还有一双脚。
针对这个考题许多学生就事论事,只是写了与其相似的一次跑步事件,如此写作必然得不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分数,在审题上出现了问题,必然造成严重的不足。
(二)审题不清,出现偏差
有一个充满温馨、令人感动的广告;一个上了一天班的女人,晚上回到家,给自己刚满四岁的小孩洗脚,然后,转身到母亲房间(或婆婆房间)给老人洗脚,她的小孩看见了这一幕,就使尽他全身的小力气也端了一盆水,并晃晃悠悠地走到母亲面前,说:“妈妈,洗脚……”
学生出现了这些立意:1、母亲的伟大2、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3、爱是无价的4、学会感恩5、要回报父母6、爱的传递(母亲向我传递爱的信号,我向周围的人
一等立意21-25分切合题意,立意深刻2 6二等立意16-20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4 5三等立意11-15分基本符合题意,有中心1 3四等立意6-10分偏离题意,有中心7五等立意0-5分完全偏离题意8
传递爱的信号)7、母亲包办孩子的一切,会害了孩子,要让孩子多锻炼8、我们不要犯错
在这过程中四等立意和五等立意的人数就有30%左右,三等立意也不少。
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此类问题
(一)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意了。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主要人物:妈妈和孩子,中心事件是妈妈给老人洗脚,而孩子是模仿妈妈给妈妈端来洗脚水来帮妈妈洗脚,两者关系一抓牢,立意就很明显了。
(二)查原因
俗语说“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意,确立文章。
原因是孩子看见了妈妈给老人洗脚引出了孩子使尽力气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立意也自然很明显。
(三)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文中的关键句:她的小孩也看到了这一幕,使尽全身力气也端来了洗脚水。两个“也”字是其中的关键,说明孩子是在模仿母亲,在此种情况下立意也就很明显。
(四)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整体把握材料: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进入写作程序。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以上是本人针对几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所作的一点思考,在实际的教学中假若学生能加以灵活的运用,会对学生的审题立意有一定的帮助。假若学生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话,语文这篇广阔的天地会有很大的遨游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0
[2]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