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暖新闻” 做活“暖媒体”
—— 一名党报记者的融媒体实践
2016-06-14邹海斌
□ 文/邹海斌
做好“暖新闻” 做活“暖媒体”
—— 一名党报记者的融媒体实践
□ 文/邹海斌
内容提要 媒体融合进程中,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优势在哪里?本文从《江西日报》与江西手机报融合实践中的一个方面,即通过大量报道“暖新闻”,做一个负责任的“暖媒体”,回答了这一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责任为纲”和“内容为王”。
关键词江西日报 手机报 媒体融合 暖新闻 媒体责任
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江西日报社首次推行“一岗双责”,即《江西日报》记者兼任江西手机报记者,鼓励日报记者向江西手机报发稿,以实现传统纸媒与手机报新媒体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巩固和拓展舆论主阵地,更好地服务读者、受众,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一岗双责”,是《江西日报》社旗下《江西日报》、江西手机报的现实选择。江西手机报属于党报新媒体,具有新媒体的多种优势,却苦于缺少优秀的新闻采写团队,缺少“内容为王”的新媒体竞争优势,还面临着用户推广、品牌培育、经营等多重压力和困境;作为传统纸媒的《江西日报》,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队伍,其驻地记者网络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触角延伸到全省各地,是一张优质的新闻资源网。
江西日报社推出“一岗双责”,即是要实现《江西日报》、江西手机报的媒体融合,发挥党报记者的优势,融合手机报的新媒体平台优势,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为便于“一岗双责”记者的发稿,江西手机报推出了“江报—手机报融媒体群”,《江西日报》记者统一通过该QQ群向江西手机报发稿,由手机报后台进行编辑、签发和推送。江西手机报还出台供稿计酬办法,每月发放稿费,以调动日报记者向手机报供稿的积极性。
从2015年5月起,笔者亲身参与感受了《江西日报》、江西手机报媒体融合、新闻有效传播的创新实践,尝试的几个“暖新闻”,符合江西手机报“暖媒体”的定位,也树立了《江西日报》记者责任、担当与奉献的党报形象。
一、案例一:“好想和大家一起升初中”
2015年6月26日,一位宜春媒体同行给笔者打来电话,说是宜春六小六(2)班一位学生患白血病,无法参加小学毕业考试,但很想和同学们一起升初中。当天下午,该校师生向钟欣怡捐款7.1万余元,都不想让钟欣怡掉队。
当天去采访的几家媒体的记者,唯有笔者是“一岗双责”,既是《江西日报》记者,又是江西手机报记者。笔者抓住这位同学想上初中、老师同学不让她掉队的闪光点,采写了第一篇稿件《帮帮她!宜春女孩患白血病:“好想和大家一起升初中”》,于当晚在江西手机报头条推出。
《“好想和大家一起升初中”》推出后,很快在宜春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传播,这个白血病女孩才为公众所知道,至次日上午收到捐款9.1万余元。这篇“暖新闻”符合江西手机报“暖媒体”的定位,也感动了手机报的领导和编辑人员。江西手机报总编辑黄新阳带头捐款500元,编辑邵平等人也发动朋友捐款1500余元。6月30日,江西手机报派出记者前往省儿童医院看望这位患病学生,送上爱心款,并推出第三篇报道。
经江西手机报持续报道和宜春当地媒体的跟进,这位同学“想和大家一起升初中”的梦想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笔者紧紧抓住这一“暖新闻”的新进展,修改成稿,很快在《江西日报》C2版刊发,实现了从新媒体到传统纸媒的融合覆盖,起到了时效、热度与温情的有效融合,宣传效果不错。
江西手机报的首发推动、《江西日报》的权威推进及宜春媒体的宣传报道,使患病学生的病情、困难与“想和大家一起升初中”的愿望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短短一个多月,全国各地网友、社会各界为其治病捐款38万元。
经袁州区卫生局特批,该同学还获得了白血病儿童救治扶助款12万元,加上38万元社会各界的捐款,总额达到50万元。经精心治疗,病情目前得到有效控制,各项血液指标趋于正常,治疗效果超出预期。8月底,她惊喜地收到宜春八中的录取通知书。
一篇报道带来50万元的爱心效应,这是“暖新闻”的生命力,也是《江西日报》和江西手机报媒体融合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二、案例二:“姐姐不怕,妹妹用骨髓救你”
关于白血病女孩的“暖新闻”做完不久,又一个地中海贫血症女童找笔者求助。这种病必须通过骨髓移植才能挽救生命。在天台山采访,有一个细节很感人——这位同学和妹妹并排坐在两张竹椅上,妹妹说:“姐姐不怕,妹妹用骨髓救你”。
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幕!该同学自幼患地中海贫血症,因家庭贫困,只能通过输血维持生命。自从妹妹与她的骨髓配型成功后,姐姐不再感到绝望与无助,只要有足够的医疗费,就有生的希望。
2015年7月26日,笔者采写了《“姐姐不怕,妹妹用骨髓求你” 宜春“地贫女童”盼爱心援助》发往江西手机报。很快,这篇“暖新闻”在江西手机报头条以图集推出,产生非常好的视觉传播效果。很多爱心市民转发分享,并向“地贫女童”捐款。
笔者采写的稿件也很快在《江西日报》C2版刊发,同样带给读者温暖,唤起爱心。南昌洪都航空一对退休夫妇看了《江西日报》的报道后,大热天从洪都航空挤公交车来到江西日报社,想给宜春“地贫女童”献一份爱心。最后,老人通过邮政汇款6000元。这篇“暖新闻”,传递正能量,感动了许多党报读者。
经江西手机报、《江西日报》的媒体融合报道,一个月不到,社会各界共为宜春“地贫女童”捐款35万元。目前,这位同学正等待时机前往广州南方医院进行化疗和骨髓移植。
三、案例三:宜春12岁女孩“送米救母”
2015年国庆假期,经央视记者推荐,宜春实验中学初一(7)班一位同学的三舅妈向笔者求助:该同学的妈妈患白血病,在上海瑞金医院治疗花了40万元,已是山穷水尽,想请笔者帮帮忙。
10月6日,笔者在宜春找到小吴粮油店,见到了这位同学和家人。她今年12岁,个子较高,穿着朴素,但落落大方,是一个很可爱、很懂事、吃得苦的女孩。
这位同学的爸爸告诉笔者,其妻子8月21日确诊白血病,随后前往上海瑞金医院治疗,家里正在卖房筹款,刚上大学的儿子被迫退学。因前往上海治病,粮油店有时由亲戚看店,有时只好关门谢客。
当笔者问到是否想妈妈时,这位同学泣不成声,不停地抹眼泪。为帮妈妈筹钱治病,她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扒上几口饭就骑着电动车,去给顾客送米送油,以保住店里的生意和唯一的收入来源。
这位同学“送米救母”持续了1个多月,扛着一袋30斤重的米、提着一桶10斤的油,能爬上7楼;扛着50斤的米就只能爬上3楼。她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治好妈妈的病”!
“送米救母”,体现了一名孝心少年的勇敢和担当,这也正是这个时代,尤其是青少年所缺少的。笔者决定传递“送米救母”的正能量,写一篇“暖新闻”,帮一帮她。10月7日,江西手机报发出了第一篇报道:《“治好妈妈的病!”宜春12岁女孩“送米救母”》,并向全省数百万用户进行了推送。
9日,笔者在《江西日报》C1版刊发《宜春12岁女孩“送米救母”》,图文并茂,在广大读者中反响不错。这几篇“送米女孩”的报道几乎“刷爆”宜春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引起市领导的关注。9日,宜春市市长蒋斌带着团市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等人上门看望“送米女孩”,送去3000元慰问金。10日,副市长周志平看望“送米女孩”。
这次“送米女孩”的媒体融合报道,温暖无数网友和读者,受到各方点赞。很多市民来到她家的粮油店买米买油,捐款献爱心;宜春实验中学师生为吴奕捐款5.3万元;笔者联合腾讯公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了“12岁女孩送米救母”乐捐项目,目前募集善款达9万元。宜春市团市委还筹集爱心款1.7万元,协调其哥哥复读,安排好这位女同学的助学金;民政部门为其家人办理了“低保”。
央视新闻频道、上海东方广播《情义东方》栏目,江西电视台和《信息日报》《赣西晚报》等媒体都对宜春“送米女孩”进行了报道。江西手机报总编辑黄新阳对“送米女孩”的报道由衷点赞说:“暖新闻、暖记者、暖媒体。”
这组“送米女孩”的“暖新闻”,传递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其家人感到暖暖的,也提升了江西手机报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江西日报》的温度感,无疑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媒体融合报道。
这三个“暖新闻”的生动实践,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实践,充分发挥了江西手机报即时报道、图文并茂、可转发分享的新媒体优势,又用好了《江西日报》的品牌、公信力和权威优势,增强了公众对这三个“暖新闻”的可信度。
这三个“暖新闻”带动了公众的参与度,在公众参与中传递了正能量,帮助了三个懂事的女孩,带动的社会捐款、政府救助款总额接近110万元,充分展示了手机报新媒体与党报融合的新优势。
这一媒体融合优势如果得到进一步发挥,开发好、引导好、培育好,党报的读者会被重新拉回来,尤其是可以培养青年一代新读者;手机报的品牌影响力也会逐渐强起来,让更多的人爱上手机版党报。《江西日报》——江西手机报的媒体融合实践,有效推动了江西手机报的发展,目前江西手机报有彩信版用户300万、客户端用户130余万,为全省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手机报。
(作者是江西日报社驻宜春主任记者)
编 辑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