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
——在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的致辞

2016-06-14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

中国记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融通智库话语

□ 文/中宣部副部长 王晓晖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
——在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的致辞

□ 文/中宣部副部长 王晓晖

内容提要

关键词

融通中外 沟通世界话语体系

新华社是我国主流媒体旗舰,既是国家通讯社,更是世界性通讯社。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当中唯一一家媒体机构,新华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对外传播领域,新华社既有长期的实践积累,又有前沿的理论研究。此次论坛以“战略与路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主题,紧扣当前对外传播的重大命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大国角力不仅围绕经济、科技、军事等传统硬实力展开,围绕话语权展开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现象。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分配极不平衡,西方大国凭借其“话语霸权”掌握着世界议题走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话语弱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中国不仅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且以中华文化独特视角和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思考世界、与世界互动,逐步形成和壮大了中国话语声音,在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外宣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中央全会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对外话语体系创新,他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外交理念、亚洲新安全观等,都是话语体系创新的典范之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开辟了新境界。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再一次指出了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快速发展的中国牵动世界,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是: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一套既体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又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和对话交流。

□ 4月7日,主题为“战略与路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丁海涛/摄)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核心是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中国奇迹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讲得清楚。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话语自觉、话语自信,把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各领域、各学科集中攻关,努力在回答中国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地提炼概括出新的概念、新的范畴和新的表述。要聚焦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形成准确阐述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现状的对外表达方式。要深入梳理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涉华重要问题,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用中国话语设置全球议题。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独特优势,在中国当代社会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首先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当代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成为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底色和底气。

中国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关键是能否融通中外。这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充分体现我们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做到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我们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观察中国、理解世界,既不固步自封,又不照抄照搬所谓西方流行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话语体系更好地走向世界。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学理支撑、理论突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探索。希望学者和业界专家进一步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潜心研究、合力攻关,着力破解话语难题,使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真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解码中国的“一把钥匙”。中国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这是我们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鲜活素材和实践基础,我们要通过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对外积极宣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新思路、依法治国新举措、对外交往新理念,切实把我们的国情讲清楚、把我们的主张说明白、把我们的发展进步阐释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此文为中宣部副部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王晓晖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摘要)

本文认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核心是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当代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成为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底色和底气。

猜你喜欢

融通智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微智库
微智库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