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貌得蓬莱第一山

2016-06-13赵启斌

读者欣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黄公望画派主观

赵启斌

黄公望是我国宋元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山水画家之一,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明清林立的山水绘画流派几乎都是在“黄公望画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绘画流派。黄公望及其绘画流派的创作完成了山水画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重大转变,确立了新的中国山水画样式。

黄公望是我国宋元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山水画家之一,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明清林立的山水绘画流派几乎都是在“黄公望画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绘画流派。黄公望及其绘画流派的创作完成了山水画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重大转变,确立了新的中国山水画样式。

“黄公望画派”的确立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一峰道人,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季四大家”,黄公望为四大家之首。后世以在绘画上取法的多少,或“黄、王”相称,或“倪、黄”并举,或“黄、吴”互列,来指称这一画派的画家,但均将取法的主要对象指向黄公望,称谓学法黄公望的绘画群体,亦充分肯定了黄公望的创派之功。结合有关史实,“黄公望画派”的主要成员有黄公望、沈瑞、倪瓒、吴镇、王蒙、陆广、张中、马琬、赵原、陈汝言、沈周、唐寅、文徵明、杜琼、方以智、董其昌、邹之麟、李流芳、弘仁、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吴历、龚贤、髡残、潘思牧以及近现代诸多山水画家,他们绘画审美观念的确立、绘画风格的行程,几乎都有黄公望取法观念、画风的深刻影响。

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认为山水画在唐代以来共发生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尤其最后一次黄公望、王蒙的山水画变革,对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发展影响最为剧烈。石涛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在《跋汪柳涧摹黄大痴江山无尽图卷》中说:“余向时观黄大痴所作《江山胜览》卷子,一丘一壑,无不从顾虎头,陆探微、张僧繇中来发明此道,运笔遒举,点画新奇,此是前人立法不凡处。在大痴、云林、黄鹤山樵一变,直破古人千丘万壑,如蚕食叶,偶尔成文,谁当着眼?故此卷三寒暑方完成。今天下画师,三吴有三吴习气,两浙有两浙习气,江楚两广之间,南部秦淮徽宣淮海—带,事久则各成习气。”正是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人的出现标志着“黄公望画派”的确立,并发展为元末以来直至明清时代绵延最为悠久的一个绘画流派。

元代中晚期是“黄公望画派”形成的早期阶段,也是“黄公望画派”具有高度创造性的阶段。在突破李成、郭熙以及南宋院体主导画风的基础上,黄公望等人在赵孟頫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等绘画的基础上另辟新风的道路,主张抒情写意和自我个性的挥发,具有强烈的隐逸文化特征,这一画风一直持续到明朝初年,随着主要画家的去世而逐渐告一段落。

明代初、中期是“黄公望画派”的发展延续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宫廷院体绘画及浙派的崛起,具有隐逸特点的“黄公望画派”的画风不为时人所重,随着“吴门画派”的兴起,黄公望、倪瓒等人的绘画陆续引起在野文人画家的重视,这一画风被“吴门画派”的画家加以继承。王时敏说:“唐宋以后,画家正脉自元季四大家、赵承旨外,吾吴沈、文、唐、仇以臮,董文敏,虽用笔各殊,皆刻意师古,实同鼻孔出气。迩来画道衰熸,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王时敏《西庐画跋》)

明代晚期,清代初、中期为“黄公望画派”发展的繁盛时期。黄公望等人的艺术成就和价值在这一时期获得高度的认同和重视,尤其莫是龙、董其昌“南宗说”的出现,黄公望作为“黄公望画派”的绘画创始人的地位被确显出来,正如王原祁所言,“大痴尤精进头陀”,得“董巨正宗法派”,黄公望在“董、巨”画风为主导的新画风确立上,起到了开派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董其昌的大力倡导之下,黄公望进一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董其昌去世后,“黄公望画派”的艺术价值进一步为当时的山水画家所广泛接受,深深影响了明末以来山水画的发展走向。“松江画派”、“武进派”、“金陵八家”、“新安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京江画派”几乎都是在“黄公望画派”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的绘画流派,“家家一峰,人人大痴”、“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林画为其清浊”的传承、收藏鉴赏局面也随之而来。

“黄公望画派”的绘画思想观念

“黄公望画派”诸多画家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他们在绘画创作中形成了诸多深邃、系统的绘画理念和思想。

首先,他们注重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儒家思想观念的中坚支撑作用,为山水画提供强大的精神内涵。黄公望通晓儒、佛、道三家学说,是一个文化知识非常渊博的画家,明代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说他“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吴镇则精通儒学、理学、道学、佛学,在追究天人性命之学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嘉兴志》记载他“遭元之乱,深自晦匿,托名方外,意固有在乎?又闻仲圭兄元璋,尝从毘陵栁天骥讲天人性命之学,而仲圭亦尝以易数设肆武川,推人休咎,言多警世。岂亦严君平之流也耶”。

倪瓒更是沉浸于极为浓郁的文化气息中而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居有阁名清閟,幽回绝尘,中有书数千卷,悉手所校定,经史诸子,释老岐黄,记胜之书,尽日成诵,古鼎彝名琴,陈列左右。”(倪瓒《清閟阁全集》)

可以说,“黄公望画派”诸多画家博览群书,精通儒、道、释三家文化的精髓,儒、道互补思想,为他们其丰富深邃的文化基础中提炼绘画审美观念提供了条件,也使其绘画呈现出极为深厚的精神内蕴与主观表现性的内容。

其次,“黄公望画派”画家具有浓郁的隐逸文化观念和主体性绘画的整体性转向,高度重视绘画的主观抒情功能,绘画创作专注对主观精神理念和自我情感的表达。“黄公望画派”画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才华的在野文士,或者具有强烈隐逸思想的士大夫,因而他们的绘画往往呈现出隐逸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观念,有着率性、自然、平淡、天真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气质。如倪瓒的《古木幽篁图》题跋: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蛟溪古遗民。

“黄公望画派”画家认为“古淡天然”、“率性自然”是画家非常值得追求的理想绘画境界,注重主观精神理念和自我情感表达,其中尤以倪瓒的“逸气”说最为典型: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倪瓒《清閟全集》)

“黄公望画派”画家认为,绘画创作不仅具有教化、认知的功能,更具有审美和自我表达、宣泄的功能。“聊以写胸中逸气”,将绘画创作转向自我精神情感的抒写和表达上来,绘画最终成为高人精逸士精神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这一绘画价值观念的内在转向,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主导方向。

再次,“黄公望画派”注重南方自然山水面貌的表述,重新确立出南方山水审美的新观念。“黄公望画派”是在南方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绘画流派,深受南方文化观念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而比较注重对南方自然山水面貌的绘制,经过长期的绘画创作实践,从中确立出具有南方山水审美特征的绘画新观念。

早在六朝时期,顾恺之等人就已经发现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秀丽之美,不断地加以描绘,将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确立出来。五代以来,董源、巨然继续致力于南方山水的表述、绘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数百年间,南方山水绘画的影响并不突出,甚至仍然局限于南方特定的地域之内而不被认可。随着“黄公望画派”的出现,注重南方秀丽的山水审美、鉴赏风气才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绘画思想观念、绘画审美观念,淡然无极、自然率真、简远逸迈、雄秀苍茫的山水画新风气陆续形成。

晚明莫是龙、董其昌等画家群体的崛起,又进一步提出了“南北宗”的绘画观念,直接上溯黄公望等人的画风。并以黄公望为中心,梳理画史,向五代两宋取法进行绘画创作,形成了具有文化史、绘画史意义的“南北宗”绘画学说: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 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碛,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莫是龙《画说》)

“黄公望画派”对发轫于宋代的文人画、士夫画的绘画观念,显然有着直接的继承,黄公望本人更是高度重视文人画“士气”、“士人家风”的揭扬和呈现,认为“文人画”的绘画创作要和一般院体画家、民间职业画家的绘画有区别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主张绘画要先立意、先有题目,然后再进入创作状态才是正途,正如他在《画山水诀》中所言:“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先命题目,此之为上品。胸次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绘画要表现出画家本人内在精神意趣和高远精神追求,不必在形似和再现绘画创作对象的客观面貌上投入过多的精力。绘画创作要有游戏笔墨、不带功利的心境,将画家自我内在的精神、意绪、情感自如地表现出来。绘画创作的立意高低如何,显然与画家本人的人文素养和天赋才情有直接的关系,一定要在陶冶胸襟和精神情操上用功夫,才能具有超越和担当的胸怀,避免庸俗的世界观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所以黄公望进一步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画山水诀》)认为“邪”、“甜”、“俗”、“赖”四病的出现都和画家本人的思想境界不高、人文素养不丰富有关。画家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扩充学识、胸襟高远,挣脱庸俗思想观念对自身的影响和制约,才能摆脱如许的作画气格。

另外,“黄公望画派”主张写生,强调从写生中获得创作的灵感,由之重新发现江南山水的美感与山水精神。张璪早在唐代就已经提出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认为中国画创作要从主观精神表现与师法自然(造化)两方面取得创作的题材和内容。“黄公望画派”诸画家不断游历名山大川,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体验中发现创作的主体和题材,寄托自我的一片深情。倪云林多画太湖一带熟悉的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的山水面貌,董其昌则从自然山川景物的寂静、清丽中发现山水的幽胜,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将自己阅历的江南美丽的山川景物纳入画面,髡残、龚贤等人从南京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中发现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和笔墨,渐江亦从自然山川中发现创作依凭的对象和内容,终于在一代代画家笔下,重现出江南山水的精神和真切面貌。

最后,“黄公望画派”在绘画实践中确立出临摹创作的新观念,力主从传统中寻求系统的绘画创作新理念,创构出具有系统性、体系性笔墨新语汇。他们非常注重对古人法度的继承和体悟,从中领会、创造出绘画创作的新笔墨法度和绘画风格新范畴,并将笔墨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内涵推进到更加自觉的主观表现性、主体性上来,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绘画笔墨新语汇,具有主体精神意识的笔墨表现性观念也由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黄公望善于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画,吴镇亦精通草书,引草书入画,倪瓒书法亦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黄公望说:“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法,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林皆用此……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写山水诀》)

由于年代久远,古人笔墨不能多见,而欲于山水有突破,必须突破笔墨不可,“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能从董源接通通透古法,当然是最值得重视的取法通道,所以黄公望才在《写山水诀》中感慨:“如吟诗之学杜也。”

可以说,没有“黄公望画派”开派画家黄公望等人在笔墨上的自觉拓展和探溯,也就不可能有后来董其昌、“四王”为代表的画家群体在笔墨及境界上所获得的成就。

“黄公望画派”的绘画特征

“黄公望画派”经过不断的努力、变革和开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特征。

首先,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成为最主要的山水表达样式。“黄公望画派”诸家充分发挥了董源、巨然在水墨上的运用,具有水墨写意抒情的特色,为水墨山水;另一些作品则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山水画样式:浅绛山水。这两种山水样式成为“黄公望画派”最为主要的山水画表达方式。

“黄公望画派”高度重视水墨的表现性能,通过对笔墨性能的精湛把握,进一步发展出了具有主观抒情情调的水墨山水画,进而确立出具有雄秀、简逸、明快绘画审美格调的水墨山水画新风尚。

另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种,浅绛山水自黄公望以后,逐渐成为“黄公望画派”的典型风貌,有着不同于水墨、青绿山水的绘画特征,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即所谓的“吴装”。清代王概在《芥子园画传》中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以赭笔勾出大概……浅绛色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吴装,传至文、沈遂成专尚矣。”浅绛山水成为“黄公望画派”最为重要的一种山水画表现形式和山水画技法。

其次,“黄公望画派”变革客体山水画传统,使山水画具备了主体山水画的基本特征。“黄公望画派”在对唐宋绘画高度自我觉解的基础上不断地将主观精神与之进一步融合,把一系列的主观要素与客体山水要素结合起来,将注意力转向主观世界和自我感受上来,追求具有主观精神的表达。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主张意在笔先,先立题目然后进行绘画创作。当然,黄公望、倪瓒时代,尚注意对客观景物的把握、领略,不脱离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从中发掘主观的真实感受。

在理想价值层面上的不懈追求、在文化意识上的深刻觉解,使“黄公望画派”呈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倾向,在清空灵明的画境中呈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他们不仅营造出幽邃、深美的意境,更借助营造出来的山水样式表现出深远的主观精神世界的一些内容,将“醉”、“梦”、“病”等各种特殊状态下深广的主观精神内容表现出来,其中显然也有特殊时代下社会心理的反映,有着画家对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真切反映。

再次,“黄公望画派”在高度成熟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主观绘画风格特征的新绘画风格。儒、释、道三家文化长期的综合发展及六朝、隋唐、两宋以来的绘画传统,为“黄公望画派”对绘画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有意识梳理、整合,致力于绘画实践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外在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为个性表达和具有主观性的绘画风格特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最后,“黄公望画派”创造出凸显笔墨和意境两大基本要素的新绘画图式。笔墨作为独立的审美要素,不仅仅作为造型的手段为人们认可,而且具有了更为明确的单独的审美意义、抒情意义。“黄公望画派”的画家高度重视绘画的境界、意境,又使这一新的绘画图式更富于文学性、更富有诗意性,使山水画的文人画特征更加明显。

正是在“黄公望画派”诸画家的努力下,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重大转变,使中国山水画风格样式发生了历史性的拨转,促进了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江南典型绘画风貌的形成,并成为六七百年以来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黄公望画派”对传统客体山水有意识地自觉梳理,在此基础上不断所获得的主观性进展,无疑成为我国绘画史尤其山水画史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黄公望画派主观
愿君读读黄公望
后印象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立体画派
对立与存在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