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废帝刘贺及海昏侯由来
2016-06-13
↑漆盾牌
出土于椁室南过道西侧
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目前已知的盾牌有6块,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2个是普通的盾牌,就是椭圆盾;还有4个称为华盾,长度从脖子一直延伸到腿,护住人体的主要部分。“漆盾的背面有很漂亮的花纹,盾窝结构突出。”张仲立说。
←秦牍
《元康四年六月》等文字
在海昏侯墓的文物档案库中出土了3000枚竹简,从总体室内清理保护的情况来看,竹简总数接近万枚,从目前清理解读的情况来看,其中包括奏折、《论语》典籍等。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也许你不知道海昏侯是何许人也,但你一定听过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这首歌谣出于汉代,赞美的就是西汉的绝世美人李夫人。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主人刘贺,就是这位绝代佳人李夫人与汉武帝的孙子。
正是这样一位王室后裔,先后经历了王、帝、侯三种身份,一生跌宕起伏。汉废帝刘贺(公元前92-59年),又称昌邑王、海昏侯,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而史书中对他的记载,也多半集中在霍光、金日等人的传记中关于刘贺因淫乱被废的描述,其余的生活细节记录很少。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笼罩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上。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8年正月,刘髆驾薨,时年5岁的刘贺成为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其无子,同年七月十八日,大将军霍光等人迎立19岁的刘贺继位。据《汉书·霍光金日传》记载,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霍光以其不堪重任,突然发动政变,与大臣奏请15岁的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汉昭帝皇后上官氏)下诏,于八月十四日废黜了刘贺,并亲自送刘贺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号,给他食邑两千户。同年,霍光尊立卫太子唯一的遗孙、18岁的刘病已(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刘贺回到山东昌邑国,过着被监视的日子,猥琐度日。
直到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改封刘贺为海昏侯,将他送到豫章郡,并在距南昌60公里处建城,食邑四千户。后扬州刺史柯上报宣帝,说刘贺想做“豫章王”,于是又被削去三千户封邑。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本应由嫡长子刘充国继承侯爵,但刘充国还未来得及受封就死了,不久世子刘奉亲也死了。汉朝廷认为这是天意要绝昌邑王族,便废除海昏侯国,不让其他人继承。
直到公元前46年,刘贺的第一个儿子刘代宗才被新即位的汉元帝重新封为海昏侯,即第二代海昏侯—海昏釐侯。刘代宗传位给儿子海昏原侯刘保世,即为第三代海昏侯。第四代海昏侯为刘会邑,是刘保世的儿子。王莽篡权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保世被削藩贬为庶民。后来刘秀重建大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
淫乱荒唐之事被载入史册
刘贺为何被废?《汉书》有多处记载都说“昌邑王以淫乱废”。说到“登基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大家应该也就想到了他。
至于刘贺到底荒唐到了什么地步,《汉书·武五子传》中有一段很详细的记载:立十三年,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征王贺典丧。玺书曰:“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郎中令龚遂谏王,令还郎谒者五十余人。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过弘农,使大奴善以衣车载女子。至湖,使者以让相安乐。安乐告遂,遂入问贺,贺曰:“无有。”遂曰:“即无有,何爱一善以毁行义!请收属吏,以湔洒大王。”即捽善,属卫士长行法。
通俗地说,就是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征召刘贺主持丧礼。凌晨1点左右,刘贺用火烛照着看了玺书,当天中午,就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出发了,下午四五点到定陶,赶了135里路,侍从人员的马一匹接一匹死在路上。郎中令龚遂向刘贺进谏,刘贺才令郎官、谒者50多人返回昌邑。
不仅如此,刘贺到济阳,寻求鸣叫声很长的鸡,路上买合竹杖。经过弘农,让身材高大的奴仆善用装载衣物的车辆装载抢来的女子。到了湖县,使者就此事责备昌邑相安乐,安乐遂告诉龚遂,龚遂进去问刘贺,刘贺说:“没有这事。”龚遂说:“既是没有,为什么因为舍不得一个善,让他来败坏你的名声呢?请把善交给法官处置,来洗清大王的名声。”于是揪住善,将他交给卫士长依法处置。
对刘贺废立原因史学界颇有争议
然而,对于“昌邑王以淫乱废”这个观点,中国历史学界颇有争议,甚至有些历史学家直言并不赞同。知名学者廖伯源就在《昌邑王废黜考》中指出,刘贺被废“纯为权力斗争”。
历史学家辛德勇在《由海昏侯墓谈到刘贺的生平》中也认为,要是昌邑王的行为真的危及社稷,理应尽人皆知,“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群臣皆惊愕失色,显示出并没有相应的征兆,其间必有隐情”。
辛德勇在文中指出,刘贺着手调整宫廷禁卫兵马,诏命“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也就是掌管太后寝宫长乐宫的戍卫,这是控制上官太后的紧要职位,霍光对此当然忍无可忍,废黜其位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还是不学无术的庸人?
刘贺登基后,大批旧属得到破格提拔,“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资治通鉴》),而且政由己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交错、纷繁),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彻底打破了汉昭帝时期“政事一决于光”(《汉书》)的局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被立不久、根基不稳的年轻皇帝,不仅不“夹着尾巴做人”,反而急躁轻率地卷入宫廷斗争,甚至跟拥立自己的人作对,向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叫板,意图取而代之,这怎能不让对方大为恼火。想必这也是刘贺被废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记录,是在权利斗争中失败后被对方抹黑,还是说明刘贺就是个没头脑的庸人呢?
并且,关于刘贺的为人,按照正史记载,昌邑王应该是不学无术的浪荡子。然而,历史上一系列的事件似乎又印证这个结论并不完全正确。在刘贺被废黜之时,刘贺曾经为自己辩护:“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意思是说,我无道,但是你们为什么不做谏诤之臣呢?这样振振有词的刘贺,应该是个相当机智聪明的人。对此,霍光只能让他的外孙女上官皇后当挡箭牌,直接以诏书废掉了皇帝。
刘贺被废数年是如何度过的?
汉宣帝即位后,内心忌惮刘贺。《汉书》记载,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人试探刘贺。使者发现刘贺住在从前的宫中,里面有奴婢183人,关闭大门,开小门,只有一名差役到街上采买,每天早上送一趟食物进去,此外不得出入。一名督导另管巡查,注意来往行人。用故王府的钱雇人为兵,防备盗贼,以保宫中安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九月,大臣张敞进去查看情况,当时刘贺二十六七岁,脸色很黑,小眼睛,鼻子尖而低,胡须很少,身材高大,患风湿病,行走不便。经过试探,使臣认为刘贺天性清狂不惠,毫无仁义,汉宣帝因此判断刘贺不值得忌惮。
刘贺19岁被废黜,到34岁忧愤而死,在宣帝和霍光的眼皮底下,在各种忌惮、监视中生活了15年。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平时的生活原貌又是怎样的?这样的“汉废帝”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而如今发掘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无疑是解开这一个个历史谜团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