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探秘

2016-06-13

读者欣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昏侯古墓西汉

这是一座怎样的墓葬呢?从蜿蜒的小路爬上墎墩山,站在搭建在侯夫人墓外数米的高台之上,这座4.6万平方米的墓园大气磅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座西汉海昏侯墓墓园由两座主墓,7座袝葬墓,多座寝、祠堂和园墙、门阙、厢房、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备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要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创下了我国汉墓考古的多个“首次”和“第一”。

专家表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所揭示的以西汉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的祠堂、寝、厢房和墓园墙,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构成了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墓园及主墓结构最完整、出土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这在我国的考古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2000多年前的汉墓中竟散发奇香

在冬日的旷野上,考古队领队杨军介绍:“从那个14.8米的盗洞垂直而下,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进入古墓后闻到的味道。”

一个古墓,能有什么味道呢?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腐臭,或是缺氧造成的窒息感,但你肯定无法想象,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历经2000余年,散发出的竟是一股奇香!

“一下去,一股香味扑面而来。那是一种很好闻也很奇特的香味,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的香味,也说不清是木料还是香料的味道。”杨军回忆,这对有多年考古经验的他而言还是头一遭,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墓葬不一般。”

“我到现在都一直记得那股香气。”杨军说,“那种香味持续了两三年,直到对主墓进行发掘,才逐渐散发殆尽。”

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为何会散发出如此浓郁的香味呢?考古专家猜测,第一种可能,这是古墓木材散发出来的香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木材之多、材质之好,有可能是主墓在绝氧条件下产生木香味的原因,当然,这也充分证明了古墓规格的“高大上”。第二种可能性,专家猜测或为某种处理棺椁的技术。

而第三种可能性,专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墓中的漆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出陶胎漆器储酒器、铸有“食官”二字的漆木器、有文字的漆笥等大量的漆木器,是不是这里面装有香料或是其他什么散发香味的物品呢?如果里面有香料,即是当时汉代已经有香料存在的有力佐证。这些奇香究竟从何而来,如果能从中有所收获,这无疑又将是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何“守身”千年?

弥久的香味也从侧面印证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保存得有多么完好。在考古界,流传着“汉墓十墓九空”的说法。因此,对于这座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很多人都存在疑惑,经历了2000多年的侵蚀,面对盗墓贼一次次的冲击,这座西汉古墓为什么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

巨石、流沙、水银等一个个机关暗器在《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里为古墓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无一不让人心惊胆战又好奇不已。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之所以能“守身千年”,是不是就靠着这些精心设计的机关呢?

对此,张仲立解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些神秘的机关,实际上,很少有古墓真的设置那些传说中的机关。一方面,在古代,王侯墓葬本身就会安排相应的守墓人,另一方面,机关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一旦年久失修就废弃了。一般皇陵可能会有,但目前发现的也不多。

那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保存得如此完好靠的又是什么呢?首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地处鄱阳湖生态保护区范围,没有遭到大型机械的破坏;同时,墓主人在建墓时无疑动了很多脑筋,给古墓穿上了一层又一层的“保护外套”。“我们对主墓的发掘过程中,挖到棺椁顶部时,发现主棺椁上方有三层覆盖层,一层白膏泥,一层沙,一层炭,厚度达70至80厘米。”杨军领队这样解释。

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因素,就是地下水。原来,随着时间的变迁,地下水位上升,地表径流穿过古墓,且水流稳定,为漆木器的保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珍贵的文物,正是因为沉在水中,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因此我们发掘到漆木器后,都是立刻放回水中。如果这些漆木器今后要对外展示,也要先经过‘脱水技术处理才行。”杨军说。目前发掘的漆木器中还发现有加纻胎这种古老的工艺,漆器的木质也有很多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古墓中的水对竹木漆器的保存也是非常有利的。在竹木漆器的保护中有句老话,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这种水位的上升导致了竹木漆器都在水浸的状态下,而且与氧气隔绝。”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介绍,现在的考古发掘打破了这种埋藏环境,因此,当器物出土之后,要尽可能把它还原到当时的那种环境,让它处于饱水状态。

正如管理所言,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文物保护站的库房内,不少文物都放在水中。这些对保存温度、湿度、日照、采光等都有严格要求的文物之所以能在墓中保存2000多年,不得不归功于海昏侯墓地下水上升对文物保护起到的作用,因为墓中一直与空气隔绝,在地下构成了一个完全密闭的绝氧环境。更有趣的是,主墓中的饱水状态,对盗墓贼也起到了防范作用。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堪称“事死如事生”的标本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葬藏阁中的构造分工明确,令世人惊叹不已,甚至可以想象出海昏侯生前宴请、饮酒、读书的种种场景。而当主椁室打开的一刻,“东寝西堂”的居室化构造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有会客和读书的“堂”,还有用于休息的“寝”。从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到有着明确功能分区的主墓回廊形藏阁,乃至“东寝西堂”居室化构造的主椁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堪称是汉代“事死如事生”葬制的一个标准。

《盗墓笔记》中,很多人对“张起灵”的身份十分感兴趣,在书中,张家历代在长白山附近为万奴王守墓,结局张起灵也进入长青铜门接下了守护的责任,这也让大家不禁对守墓人的生活好奇万分。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构造格局不仅切切实实地反映出守墓人的存在,还反映出他们在墓园的生存状况。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寝。这座寝位于1号主墓墓道南部约0.8米处,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米,面积约100平方米,由4座平面呈曲尺形的夯土基址组成。它是主墓前礼制性高台建筑的主体建筑之一,是摆放亡者衣冠、几杖、象生之具(神座)的地方,守墓人要像奉生者一样,“日上四食”,反映了西汉“日祭于寝”的祭祀礼仪制度。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掘了两组厢房,分别位于主墓前礼制性高台建筑的东、西两侧,均为长方形连体三开间的回廊形建筑。每组长约27米,宽约10米,面积约270平方米。目前对厢房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放死者衣物、器皿的地方,四时于此祭祀的便殿;另一种认为是参与墓园祭祀活动、主管墓园各类事务官员办公、休息、宴饮的寺舍,又叫园寺吏舍,通俗而言,即是守墓人居住的地方。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7座袝葬墓,现已发掘3座。封土周围均有排水沟,封土下有夯土基座。揭示的层位关系表明,原封土大小、范围以排水沟为界,墓前均有祠堂建筑,为西汉列侯墓园考古的首次发现。专家表示,目前对袝葬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袝葬的家族成员墓,另一种认为是袝葬的侯妾墓。其中,已经发掘的5号墓显得尤为特殊。它紧挨着1号主墓,而且还有柱础石(古代汉族建筑中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

值得一提的,5号墓斜坡有一条长约12.67米的墓道,墓室也很大,长约6.16米,宽约5.54米,深约6米,面积约93平方米,墓前祠堂还有精美的明础。而且,墓葬内出土了铜器、玉器、陶器等100余件珍贵文物,墓主人的棺椁上还贴有金饰。据此推测,墓主人的身份肯定比较特殊。据《汉书》记载,刘贺有“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十一人男,十一人女”。这5号墓中葬的,会不会就是他生前非常宠爱的姬妾呢?

猜你喜欢

海昏侯古墓西汉
古墓发掘现场
西汉
人必其自爱
与赵琦先生商榷
发现海昏侯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
古墓探秘
古墓奇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