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观察

2016-06-13钟守乐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心内科湖北钟祥430000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照治疗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

钟守乐(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心内科,湖北 钟祥 430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观察

钟守乐
(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心内科,湖北 钟祥 4300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与降纤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我院2009年至2012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66岁﹑平均(55.5±6.8)岁,病程(7.5±2.6)年,自发性心绞痛14例﹑劳力性心绞痛19例﹑混合性心绞痛7例,伴高脂血症22例﹑伴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4~65岁﹑平均(54±7.0)岁,病程(7.0±2.8)年,自发性心绞痛13例﹑劳力性心绞痛21例﹑混合性心绞痛6例,伴高脂血症23例﹑伴高血压病﹑糖尿病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排除梗死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标准;③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心肌缺血;④年龄44~65岁。

排除标准: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它心脏疾病,其它脏器功能不全及其它疾病累及心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长效消心痛20mg,po﹑bid;倍他乐克12.5mg,po﹑bid;肠溶阿司匹林100mg,po﹑sid。

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30mL及降纤酶5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

两组心绞痛发作难以自行缓解者含服硝酸甘油。连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时间以及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的检查,记录不良反应。

4 疗效标准

综合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3]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心电图)。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心电图改善。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治疗前加重。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3]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5 治疗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红细胞压积(%)治疗组40治疗前7.36±1.59  10.51±1.89  1.89±0.24 49.01±4.69治疗后6.08±0.79*△8.11±0.88*△ 1.50±0.19*△41.10±3.60*△对照组40治疗前7.24±1.31  10.59±1.84  1.87±0.15 48.68±4.33治疗后6.30±0.89* 8.74±1.12* 1.62±0.17*40.84±3.76*组别 n  高切全血比黏度(mpa·s)低切全血比黏度(mpa·s)血浆比黏度(mpa·s)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肾﹑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6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因虚或痰浊致瘀所致,治当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活血化瘀能扩张冠状动脉,缓解痉挛,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氧而改善心绞痛时心肌氧供求失衡,解除心肌“能量饥饿”状态,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左心室作功,使心肌泵功能加强而起到显著的抗心绞痛作用。疏血通注射液中水蛭素[4]具有抗凝血及抗血栓形成﹑活化纤维系统的作用,可溶解血栓﹑扩张血管﹑缓解小动脉痉挛﹑增加心肌供血,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可降低TC﹑TG及血黏稠度。地龙[4]亦有抗凝血及溶栓作用,蚓激酶及碱氨酸衍生物等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在合适条件下激活纤溶酶原,该活性成分对人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与尿激酶相似,亦具有抗缺氧作用。二药均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缺血性心肌损伤及再灌注对心肌细腻。因此,中西药合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4] 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64-968,825-829.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5-0459-02

[收稿日期]2015-12-15

猜你喜欢

对照治疗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
补髓强身组方对肿瘤化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颈性眩晕观察
养阴口香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针药合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