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照观察
2016-06-13莫小琴陈慧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脾胃病科广东深圳518100
莫小琴,陈慧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脾胃病科,广东 深圳 518100)
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照观察
莫小琴,陈慧基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脾胃病科,广东 深圳 518100)
[摘 要]目的:比较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根据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对照组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和平均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略优于西医,但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和医疗费用,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西医;对照治疗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西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抑酸药物﹑手术及内镜治疗,在GERD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1-2]。但西医治疗医疗费用和复发率较高,我们用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药治疗疗效略优于西医,但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及医疗费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平均(36.8±13.1)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4±1.3)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9岁,平均(37.2±14.0)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3.5±1.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3]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有关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妊娠哺乳期﹑伸进功能异常及合并有严重肝肾脑﹑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
2 治疗方法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和内镜检查,以烧心﹑反酸﹑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4个症状由轻至重依次为0﹑2﹑4﹑6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糜烂破损消失,水肿好转。显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超过2/3,胃镜下仍可见水肿和糜烂。有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1/3~2/3,胃镜下水肿和糜烂无显著变化。无效:治疗后积分下降小于1/3,胃镜下水肿和糜烂无显著变化。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两组平均医疗费用比较。观察组(587.23±30.52)元,对照组(824.69±51.1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P<0.05)。
5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胃酸﹑胆盐﹑胃蛋白酶等攻击因素对食管黏膜的破坏在该病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其中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和一过性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是导致机体防御机制下降的主要原因。食管黏膜破坏后细胞间隙增宽使通透性增加也可诱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7]。
目前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目标是治愈食管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防治并发症。奥美拉唑是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质内的管状泡上,与二硫键结合后抑制H+-K+-ATP酶[8],阻断胃酸分泌,调控pH值,缓解烧心﹑灼热症状。西咪替丁是特异性H2受体拮抗剂,有资料显示,每日800mg西咪替丁可降低胃内酸度的70%,治疗反流性GERD的食管炎愈合率可达50%~60%,烧心症状缓解率为50%[9]。西咪替丁不仅对胃酸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减少胃液分泌量,灭活胃蛋白酶等刺激因子。除药物治疗外,临床还有关于腹腔镜微创手术和内镜治疗的报道[10]。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吞酸”﹑“反胃”等范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吞酸》言:“腹满少食,吐涎呕恶,吞酸嗳气,谵语多思者,病在脾胃”。刘完素也指出:“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症因脉治》中认为“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盛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因吞酸﹑吐酸之症作矣”,而“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 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清张璐在《张氏医通·呕吐哕·吐酸》云:“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为吐酸。”由此可见,水湿﹑痰火是GERD重要的病理产物。
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为治法[11],选用柴胡疏肝散和四君子汤加减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辨证论治理论,根据具体病情加减用药。若伴有面红耳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加用黄连﹑吴茱萸以清热泻火;若伴有量肋疼痛﹑黄疸﹑尿短黄赤﹑舌红苔黄,加用龙胆草﹑栀子﹑竹茹以清热泻胆;若伴有倦怠乏力﹑气短腹胀﹑嗳气﹑舌嫩苔厚,脉虚,加用黄芪﹑枳实以疏肝益气;若伴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加红花﹑桃仁﹑当归以活血化瘀。本研究显示,中治疗并发症和平均医疗费用显著低于西药治疗,这与以往的文献报道一致[12]。
综上,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相当,但中药治疗复发率低,且可显著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田秋实,戴高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2):772-775.
[2] 杨鑫,吴建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7(36):316-316.
[3] 栾玲玲,李铁男.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5):176-178.
[4] 李灿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8):202-203.
[5] 曹慧萍,秦再文,龚枚,等.中西医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144-145.
[6] 王瑞,顾芳芳,唐艳萍,等.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C].//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204-210.
[7] 赵伟刚.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6(24):220-220,221.
[8] 赵壮.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9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5):107.
[9] 张庆,谭小平,王卫政,等.中药达立通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4):464-467.
[10] 高志伟.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3(11):256-257.
[11] 张丽贤,袁双珍,陈玉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3):205-208.
[12] 张琳,汪红兵,李乾构,等.健脾降逆方加减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9):402-404.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555)20mg,每日2次,根据病情日用量可增加至120mg,西咪替丁片(吉林显锋科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0351)0.2g,每日3次,根据病情日用量可增至1.6g。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柴胡15g,枳壳12g,香附12g,旋覆花10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8g,陈皮6g,甘草6g。肝胃郁热型加吴茱萸12g,黄连8g;胆热犯胃型加龙胆草10g,栀子8g,半夏8g,竹茹10g;中虚气逆型加黄芪12g,白药10g,枳实10g;气郁痰阻型加半夏10g,厚朴10g;瘀血阻滞型加红花10g,桃仁10g,牛膝8g,当归10g。每剂加清水500mL煎服,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mL。连续治疗4周。
[中图分类号]R256.317.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5-0424-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课题(2014091)
[收稿日期]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