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保护性因素研究

2016-06-13范俊强周广涛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独生子女生源

范俊强,周广涛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保护性因素研究

范俊强,周广涛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目的探讨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及保护性因素,为改善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焦虑及抑郁量表对800名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得分为(56.29±9.83)分,低于国内常模(P<0.05);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内外向、社会支持、焦虑及抑郁对心理弹性有68.0%的预测作用。结论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较差,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焦虑抑郁情绪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教育者应重视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发掘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并积极干预,促进其身心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95后;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身心健康

心理弹性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重大压力时的一种良好适应能力或抗逆能力[1]。据教育部统计,中国大学生自杀率约为1/5万[2],大学生自杀多与个体心理健康、经济贫困、人格缺陷等相关[3]。“95后”指1995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的中国公民,截至2016年,“95后”大学生已经是本科大学生的主体,95后大学生是生于改革开放中的新生代,与之前的大学生相比,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已发生很大变化[4]。有研究表明[4-5],“95后”大学生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脆弱、抗挫抗压能力弱等特点。因此,高校辅导员老师需了解“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提供恰当的帮助和引导。目前,国内对“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相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测评和研究,有助于发掘保护性因素,为“95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本科工科院校1~4年级的大学生,入选对象为1995—1999年之间出生的95后群体。所有被调查者均自愿参加,由研究者本人对其进行现场调查,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卷,填写好后现场直接回收。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800名学生,回收788份,其中有效问卷747份(93.37%)。747名有效问卷中,男418名(55.95%),女329名(44.04%);年级方面:一年级292名(39.08%),二年级200名(26.77%),三年级150名(20.08%),四年级105名(14.05%);生源地:农村465名(62.24%),城市282名(37.76%);独生子女539名(72.15%),非独生子女208名(27.84%);经济贫困生158名(21.15%),非贫困生589名(78.85%)。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弹性量表采用于晓楠翻译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6]。量表由3个因子(坚韧和控制、力量、乐观)25个条目组成,评分分5级,从“从来不”到“一直如此”分别记0、1、2、3、4分,总分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心理弹性越好。该量表中文版信度系数为0.89,应用广泛。

1.2.2艾森克人格问卷被调查者的个性特征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来测量。该量表含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4个分量表[7]。

1.2.3社会支持量表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该量表信效度较好,应用广泛[8]。

1.2.4焦虑、抑郁量表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9]。SAS、SDS量表各20项,采用1~4级评分法,总分≥50为有情绪障碍,得分越高说明其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该研究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被调查的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为(56.29±9.83)分,国内常模是(65.40±13.90)分[8],两组进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基线资料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得分比较

单因素分析显示,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经济状况是影响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之一(P<0.05)。见表1。

2.3心理弹性高低分组95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格特质、SAS、SDS比较

采用极端分组法[10],根据27%分界原则选取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各202人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心理弹性高低分组95后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及焦虑抑郁情绪比较(±s)

表2 心理弹性高低分组95后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及焦虑抑郁情绪比较(±s)

组别 社会支持 人格特质内外向  神经质焦虑抑郁情绪SAS SDS心理弹性高分组(n=202)心理弹性低分组(n=202)t值P值43.02±5.17 33.26±4.54 8.724 0.000 33.60±4.39 28.58±3.27 4.261 0.003 30.72±4.32 33.05±3.20 6.522 0.001 42.02±8.81 45.86±9.59 3.657 0.013 47.20±9.27 51.18±9.63 3.827 0.008

表3 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2.4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

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以与心理弹性有关的95后大学生一般情况(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经济状况)及社会支持、人格特质、SAS、SDS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让与心理弹性有关的95后大学生一般情况纳入方程,以控制其基线水平。第二步,采用逐步法将社会支持、人格特质、SAS、SDS纳入方程回归分析。分析结果:95后大学生的一般情况(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经济状况)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不明显(R2=0.17),当社会支持、人格特质、SAS、SDS进入方程后,对95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具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R2=0.68,△R2=0.45,F=118.30)。见表3。

表1 不同人口学因素心理弹性得分比较(±s)

表1 不同人口学因素心理弹性得分比较(±s)

类别 分组 心理弹性得分t/F值 P值性别1.2530.106年级1.5800.079生源地4.2510.017是否独生子女8.4320.000经济状况男(n=418)女(n=329)大一(n=292)大二(n=200)大三(n=150)大四(n=105)农村(n=465)城市(n=282)独生(n=539)非独生(n=208)贫困(n=158)非贫困(n=589)55.90±9.28 57.00±10.17 55.82±9.20 58.21±8.76 55.01±8.79 56.30±10.12 59.43±8.85 54.00±10.23 54.16±8.80 59.92±10.56 54.41±9.81 57.75±9.27 6.2580.001

3 讨论

该研究中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较差。可见,针对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该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贫困者心理弹性得分更低。可能的原因是城市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大学入学前很少离开过父母,一旦遭遇变故或挫折,个人应激能力弱,应对较大压力时较难克服[11];另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一旦缺乏社会支持,个体防御机制易崩溃,心理弹性降低[12]。

该研究分析发现,心理弹性高分组学生在社会支持、内外向方面得分高于低分组,在神经质、SAS、SDS方面得分低于低分组,这可能与心理弹性高分组学生往往具有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程度高,自我适应能力强有关[11-12]。该研究进一步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对目标人群的一般情况、社会支持、人格特质、SAS、SDS进行了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95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格特质、SAS、SDS对其心理弹性具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变异的68.0%。可见,这四个方面是影响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

结果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者一般具有内向性人格,伴有神经质,或焦虑和抑郁情绪;而心理弹性水平较高者一般具有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程度相对较高。说明,外向型人格和高社会支持是95后大学生的保护性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95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功能,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强化外向型人格,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环境,通过心理干预减轻学生的神经质特性和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发掘大学生的优势潜能,预防行为障碍,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使其能积极应对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艳.心理弹性训练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95-297.

[2]邝凝丹.中国大学生自杀率未升高[N].信息时报,2012-11-28.

[3]张运红.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13-415.

[4]刘冰.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改善策略[J].科教导刊,2015(10)﹕162-163.

[5]娄颖颖.“95后”大学生入学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10)﹕141-142.

[6]于晓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7]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17-323.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9]郝伟.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230.

[10]Zebhauser A,Hofmann Xu L,Baumert J,et al.How much does it hurt to be lonely Mental and 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older men and women in the KORA-Ag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3,29(3)﹕245-252.

[11]李青青,杨世昌.人格特质与人际信任度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2)﹕100-102.

[12]王玉龙,钟振.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启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209-212.

Study 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ndition and Its Protective Factors of 95s College Students

FAN Jun-qiang,ZHOU Guang-tao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311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silience and its protective factors of 95s College Students,and supply a reference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Methods The totally 800 95s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ocial support scale,SAS and SDS scale.Results The score of resilience of 95s college students was(56.29±9.83),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domestic norm(P<0.05).The score of resilience were differed in origin of student,whether the only child,and family economic status.The result of multiple 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ocial support,SAS and SDS have predictive ability(68.0%).Conclusion The score of resilience of 95s college students was lower.Origin of student,whether the only child,family economic status,personality,social support,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all important affecting factors for resilience.Shoul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psychosocial problem of 95s college students,and improve their resilience to keep health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Born in 1995s;Resilience;Protective factors;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R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6)03(a)-0027-03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7.027

[作者简介]范俊强(1985-),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07)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独生子女生源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跨省生源调控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