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理解,注重推理
2016-06-12徐亮
徐亮
《证明》这章主要学习定义、命题、定理、推论以及原命题及其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并且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能从基本事实出发,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本章的学习对于学生学好几何内容,培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这一章,本文对证明中的几个难点作以解读.
难点一:找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首先要明白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组成,要熟悉命题的叙述方式,根据情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要清楚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比如,“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中,“如果”后面的是条件,“那么”后面的是结论;当然,也有一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它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为了分清它的条件和结论,首先要明确它是由两个部分(条件和结论)组成的,其次要分析这个命题是由什么已知事项推出了什么结论,最后将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因为“对顶角相等”是研究一对对顶角的关系,因此,将其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而对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个命题,“如果”前面这句话“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实际上是命题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和“如果”后接的部分一并是条件,“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 这类命题,只要画出图形,“条件”和“结论”就可以用符号语言简明地表示出来:
如图1,题设:∠1=∠2,结论:a∥b.
其次要多做练习,结合具体事例,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必要时要结合图形来区分.
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内角互补;
(3) 如果不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那么不等式的方向不改变;
(4)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5) 同位角相等.
【分析】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方法就是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的是条件,“那么”后面的是结论.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的意义及结构. 第(1)、(2)、(3)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明显,第(4)、(5)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需要仔细分析,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
(1) 条件:两个角相等,结论:它们是对顶角;
(2) 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同旁内角互补;
(3) 条件:不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论:不等号方向不改变;
(4) 先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为1”,则条件是:两个数互为倒数,结论是:这两个数的积为1;
(5) 先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则条件是:两个角是同位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例2 一位同学将“对顶角相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成“如果对顶角,那么相等”,来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这种改法正确吗?若不正确,请你写出正确的改法.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的结构与条件、结论的辨认.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改写一个命题时,“如果”后面应是一个句子,而“对顶角”是一个词语,改写条件时有时需要补充一些词语,使之成为一个句子,如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 同样地,“那么”后面也不能只写一个词语“相等”,而应写成一个句子“这两个角相等”,所以“对顶角相等”应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这样改写后,很容易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本题的答案是:这种改法不正确,正确的改法应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难点二:真假命题的判断
首先要理解真、假命题的意义,真命题是指条件成立,结论也成立的命题;而假命题是指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的命题.
其次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理解并体会:(1) 如果条件成立,真命题的判断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的判断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2)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都无法保证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因此就需要证明.
例3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 如果a>0,b>0,那么a+b>0;
(2) 如果n<2,那么n2-4<0;
(3) 同角的余角相等;
(4) 同位角相等.
【分析】判断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时前提是条件成立,看结论是否成立,而说明命题是假命题时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真假命题的判断,需要从定义上判断,在命题的条件成立时判断命题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果要说明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因此本例中(1)、(3)是真命题;(2)、(4)是假命题,其中(2)中可以举n为-3等,(4)可以画图来举反例说明.
难点三: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的填写
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来解决:(1) 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基本事实和定理的符号推理形式;(2) 对于具体的证明过程,要弄清证明过程有几个因果关系,每个因果关系是由什么条件得到什么结论,然后对照所学的定义、定理或基本事实注明理由;(3) 会用“因为……,所以……”的形式进行说理,逐步养成说理有据,步步有理的习惯;(4) 加强练习,多做一些填写步骤和理由的训练,为以后书写规范、严谨的证明格式作准备.
例4 已知:如图2,∠1=∠2,∠C=∠D,求证:∠A=∠F.
证明:∵∠1=∠2(已知),
∠2=∠3( ),
∴∠1=∠_______(等量代换).
∴______∥______( ).
∴∠C=∠4( ).
∵∠C=∠D(已知),
∴∠D=∠4( ).
∴DF∥AC( ).
∴∠A=∠F( ).
证明:∵∠1=∠2(已知),
∠2=∠3(对顶角相等),
∴∠1=∠3 (等量代换).
∴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D(已知),
∴∠D=∠4(等量代换).
∴DF∥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总之,证明的过程是一个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进行推理、演绎的过程. 通过学习同学们能感受数学的严谨、结论的确定,初步树立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