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挖掘声乐作品的兴趣与能力

2016-06-12张培培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声乐教学

张培培

摘 要:民族声乐教学中,原本好听的声乐作品,学生唱不出感情,毫无感染力,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演唱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存在普遍性。其形成的原因较复杂、多源。先天嗓音条件有限唱歌吃力;或文学功力弱对作品理解不上去;或从内心根本对声乐学科不够热爱,不够理解声乐作品,那么就会有了“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这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对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来说,也会影响其未来的择业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学 作品风格 创作背景

从多年的教学工作分析,先天嗓音条件好、形象好、乐感好的学生更容易出成绩,但如何合理引导好学生对演唱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挖掘声乐作品内质的能力,哪怕自然条件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唱的很好,或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很快,在这里称为“讲好故事唱好歌”。

一、东北风格声乐作品

多年前,陈凯歌导演成名作《黄土地》这是一部陕北农村的戏,影片讲述了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幼年丧母,自小由爹爹定了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看过之后不免对女主人公的命运感到惋惜,更是在了解故事情节后对电影的主题歌,也就是女主人公演唱的《女儿歌》而深深感动,“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头里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呦……”。这首歌是在男主人公作为部队文学工作者深入陕北农村采风,了解农村生活,记录陕北民歌,即将返回部队的时候,女主人公把握住了最后的机会用陕北“信天游”的曲调唱出了自己凄惨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让人听来几度泪下。《女儿歌》这首声乐作品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材大学一年级女生的必唱曲目,虽然这首作品的篇幅不大,音域上也不难驾驭,但回忆起这部留下深刻印象电影的时候,情感的闸门倾刻间打开,使得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所需要呈现出的思想感情,这与深度的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大荒人的歌》这首声乐作品是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女生作品,最高音到小字二组A,演唱起来并不难,但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实践是唱不出这首歌词曲作者所要求的真正含义。“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位于哈尔滨的北大荒纪念馆和兴凯湖畔的王震纪念馆里有着关于开发北大荒的历史知识记载。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干部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四五十年代的“北大荒”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多么的恶劣,冬天零下40多度的气温,夏天的蚊虫叮咬,沼泽野兽,真是与天斗与地斗,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万个鲜活生命在这里爆发,他们的青春在这里激荡。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来自浙江,温州的知识青年是怎样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中国北方……只有了解这些歌曲的背后,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唱这首作品时,给她们讲解北大荒的历史和那些开发北大荒人们的故事,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致很高,学习的过程才会变得很投入有效果。

另一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男高音作品,由著名词作家邢籁,著名作曲家铁源老师创作的《三江口》,也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本科三年级男生的声乐作品。“三江口”是一个地名,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的汇合点,因此得名。据曲作者铁源老师介绍,1984年他们多名词曲作者到黑龙江北大荒采风来到三江口的时候,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和一望无边的即将收获的农田,被三江口美丽富饶的景色所震撼,很快便创作完成了这首男高音的经典力作《三江口》。“三江口,我的三江口,一马平川的黑土地啊望也望不到头……”作为晚辈能有幸聆听到作曲家铁源老师从作曲的角度来谈《三江口》的创作实在是受益匪浅,印象深刻,对于今后的教学来讲更是意义重大。

另一首《八月十五月儿明》声乐作品,也可以说这是一首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作品。它的宗旨在于宏扬和歌颂雷锋精神,以八月十五雷锋所在连队分月饼这件事,表现出雷锋同志一心为他人着想,为国建设着想的无私情怀。有的同学会提出疑问,几块月饼至于联想那么远吗?至于和国家建设联系到一块吗?其实难点就在于这里面所涉及到的一个年代背景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生活不够了解,在享受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他(她)们对几块月饼当然觉得不足轻重,说实话作为70后的青年教师也同样对那个年代感到陌生。当认真查阅研究资料后,不仅觉得这首歌曲的作者是饱含着多么沉重的心情来创作出这部经典之作。雷锋出生在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不到七岁的双亲及哥哥相继离世,小雷锋也从此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他常上山砍柴,但财主霸占了村附近山上的木柴,不许穷人砍柴。一天,雷锋又去砍柴,被地主婆发现,她夺过雷锋的柴刀,在拉扯中用柴刀朝着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了三刀……今天的人们应该能够想象十多岁的孩子被如此的残忍伤害,他的心灵深处将会受到多么巨大的打击。新中国成立以后,孤苦伶仃的雷锋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祖国大家庭的关怀,他参加了儿童团。由于表现好又当上了儿童团团长。1950年,乡政府送雷锋免费读书,1956年,16岁的雷锋被推荐到县委当公务员。之后他又到农场当了一名拖拉机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当一名拖拉机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再后来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雷锋从湖南来到东北的鞍山钢铁厂,并得到单位多次嘉奖。1959年12月雷锋怀着满腔的报国热忱,准备报名参加入伍。但他的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达不到入伍要求,这可急坏了入伍心切的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武装部,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最后才被破格批准他参军。雷锋入伍后由于先天条件差,他就加班加点增加训练量一步步的追上战友们并让成绩名列前茅。雷锋善于学习,他把书装在军用挎包里利用训练和工作间隙学习,养成了一种善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1960年5月,驻地抚顺发大水,雷锋把他自己在工厂和部队攒下来的200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可以想象那时候人们每月的工资是多少?战士的津贴又是多少呢?这200元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元啊!这就是雷锋一心为民的“傻子”精神。1962年雷锋发生意外不幸牺牲。他短暂的生命,带给了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老师和学生座谈深入研究雷锋的事迹和故事,就年代跨度来讲是会产生代沟的,那样就会导致从思想上难以接受,从而在学习和演唱表演上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事实和实践证明,在研究这首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向学生讲述雷锋故事的时候,作为一名声乐教师也更加了解此作品。这对作品的教学和演唱有了更深刻,更清晰,更准确的把握。使得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接受得更加由内而外。

二、山西风格声乐作品

山西民歌的声乐教育一直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山西民歌的演唱特点淳朴、真挚、豪放即酸楚,牵人心肠,听完使人有一种柔肠婉转之感,同时深受广大民族声乐爱好者的喜爱。在百姓当中也是备受推崇,其中尤为“走西口”的关注度较高。在民族声乐的教育中分女生版《走西口》和男生版《走西口》。女生版《走西口》山西河曲二人台: “家住在太原,爹爹叫孙鹏安,所生下我这一枝花,起名我就叫一个孙呀孙玉莲。玉莲我一十八岁整,刚和太春配成行……”。男生版《走西口》又称之为《叫声妹妹泪莫流》“叫一声妹妹呦,泪莫呦流,泪个蛋蛋也是哥哥的心头肉……我挣上他十斗八斗就往回走”。大家仔细读这两个版本的歌词,你会感觉这两首作品仿佛是一对儿小夫妻在临别前对话,一个送行的一万个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一个出门的是前途艰却又尽力的安慰自己的妻子不要太担心。一对小情侣彼此思恋难舍难分,牵肠挂肚,柔情百转,怎不叫观者心疼。但在教学课堂上有的学生不理解,认为“走西口”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农村人出门打工,声乐作品未免有些夸张了,甚至有的歌词接近生离死别显得不太现实。演唱起来觉得假。据了解,“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区老百姓为了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河曲保德川,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民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难民,“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他们背井离乡,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他们需要坐船出门。一路上风餐露宿,再加上土匪强盗,风霜雨雪或身染重病或出意外,有些人因此命丧在“走西口”的途中。绝大多数人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三年五载也难以回家一次,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想而知的。

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这一学科的学习者和传承人,应责无旁贷的把作品吃透,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深入的了解声乐作品的根与魂。出在哪里,源于何处。可以说每一步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历史典故,或旁闻趣事,或在词曲作者创作这首作品时所发生的与作品相联系的感情故事。这些都对我们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中,提到几首教材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帮助学生全面的从历史背景,表达内涵,创作来源加以仔细分析研究,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将起到从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国的声乐工作者,这是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开拓创新,中国民族声乐必将走向世界。”①

注释:

①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声乐教学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