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架” 激活课堂
2016-06-12蔡瑞琛
蔡瑞琛
《骑桶者》作为卡夫卡表现主义作品的代表作,对于初次接触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中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卡夫卡的人生经历与个性心理等,都是解读作品的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内扫除这些障碍,聚焦要点、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共享思考的快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对此,笔者设计了“学历案”,并以此为“支架”,帮助学生利用助读提示及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当堂建构新知,不断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案例描述
“支架”一:课前“学历案”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及存疑情况,这是对学情的观照。对学生初读问题的梳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笔者在设计《骑桶者》的课前“学历案”时做了阅读卡片,表1所示为阅读卡片及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回答。
“支架”二:课中“小助手”
为帮助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笔者在课中“学历案”的设计中请来了几个“学习小助手”,为学生的研读搭建有力的“支架”。
1.译文比较
(1)“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VS“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
生1 前一句中的“已经”说明骑桶者去煤店老板那里借过很多次煤了,老板的“麻木不仁”是个事实;后一句中的“一定”应该是骑桶者主观地认为老板“麻木不仁”。
生2 已经麻木不仁了,那就意味着“我”用通常的方式借煤已经借不到了,所以“我”要想一种新奇的方法。于是“我”就“骑桶去借煤”了,这就使“骑桶”成为一种可能了。
(2)“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VS“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
生1 “‘像骑士那样”说明借煤这件事像是很正大光明的样子,还有一种比较威武的感觉;如果“像骑桶者那样”,会有点狼狈。
生2 “像骑士那样”更能表现出“我”骑桶飞翔时的自我陶醉般的“骄傲”,而这“骄傲”的背后恰恰是“我”对现实的恐惧与逃避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VS“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生 “浮升”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爬上”是一种主观的描述;“让自己永远消失”比“永远消失”更具有主动意识。所以后者更能表现出骑桶者身上那种可怜的自尊,以与世界相隔离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的心理。
2.改写比较
(1)[原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改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飞翔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生 “飞翔”是一种轻盈而自由的快乐感觉,“漂浮”则有一种不能掌控的虚空感,从后文“我”无法降落可以感受到这种虚空与不自由。
(2)[原文]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改文]她马上看到了我。
生 “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臆想或猜测,从中可以感觉到“我”与世界的交流存在一种阻碍——“我”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自以为是地看他人、看世界。
3.朗读比较
(1)“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2)“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3)“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4)“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4.虚构比较
[虚构一]我一个筋斗就到了煤店,敞开大袍,一下子就把煤店地窖里的煤吸了过来,老板居然一点都没察觉,仍伏在小桌上写字。
[虚构二]我拎着空荡荡的煤桶,抖抖索索地挪进煤店的地窖,怯生生地说:“老板,请您行行好,再赊我一点煤吧。”我低垂着头,不敢正眼看他。老板好像没听见,仍伏在小桌上写字。我提高音量:“嘿,老板!我绝不会赖账的,一有钱就给你。”老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我:“这话,我的耳朵已经听出茧来了。”
生 “虚构一”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荒诞的虚构,所表现的是一个超能力者,不符合卡夫卡笔下骑桶者自尊怯懦、敏感脆弱的个性心理。“虚构二”表现的只有人物的可怜与可悲,引发的是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据此,情节的走向及主题的表达无外乎:一是老板借煤,表达人性的温暖;一是老板不借煤,表达人性的冷漠。而卡夫卡的虚构则更能带领读者接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及主题,更能体现“我”的一种飘的状态,突出一种恍惚游离之态,更好地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引发的不是感性的同情,而是更理性深沉的思考。
5.知人论世
(1)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奥地利]卡夫卡
(2)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不出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奥地利]卡夫卡
(3)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4)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生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整合,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身上有“骑桶者”的影子,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孤独感、疏离感,进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虚构可以使小说的主题更多义、更深刻,并了解卡夫卡小说的母题——现代人的困境。
二、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从真实的阅读出发,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及能力,并以任务型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率,为课堂学习的展开做好准备。
通过“我的初读体验”,笔者了解到学生的疑难主要集中在“骑桶”。据此,笔者将学习的内容集中设计为两个问题:(1)“我”为什么骑桶去借煤?(2)作者为什么让“我”骑桶去借煤?前者指向文本,后者指向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我”的个性心理,使“骑桶”这一怪异行为成为可能;引导学生结合助读材料,走进作者的内心,理解虚构的意义。
2.教学“语文”
课中“学历案”的“小助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语文”的方法走进文本,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译文比较”与“改写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用词、句式对人物及主题表现的影响。这在训练学生咬文嚼字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慢慢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的个性心理,体会“我”的自尊与怯懦,从而进一步体会“我”与世界的疏离与隔膜,为骑桶找到“合情”的理由。“朗读比较”,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我”之所以“骑桶”更多的是因为自尊而非可怜。“虚构的比较”是本课研读最重要的“支架”。理解虚构的特点与作用是解读这一文本的钥匙。虚构有两种:一是超现实的虚构,是对虚空的虚构;一是现实主义的虚构,是对现实的重组和改造。“虚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虚构之间的区别及所形成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中“小助手”的设计集中于学习“言语形式”。通过多种比较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用词、句式、修辞等小的内语境,而且要结合文体关注小说的构思、叙述、写作目的、读者意识等大的外语境,从而拓宽小说研读的角度,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领悟。
3.突出重点
常见的小说教学一般遵循的是“三要素”解读思路,即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概括主题。课堂一般采用对话式教学,所呈现的方式就是学生和教师“聊天”“散讲”,与一般的阅读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文本作为教材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就被忽视了。利用“学历案”进行教学便于集中学习的重、难点,突出言语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体现“语文味”。小说教学不只是读懂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个精彩的语言材料,在学习欣赏中形成一定的言语能力,进而获得小说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语文课堂小说教学的要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