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与生活化:高考作文升格指导的两个维度
2016-06-12郑军亮
郑军亮
摘 要:高考作文的升格指导可从个性化与生活化两个维度入手。就个性化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自己的生活阅历,写出自己的审美价值;就生活化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要学会抓住生活中动情的细节,思考细节背后蕴含的哲理,彰显生活细节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高考作文;个性化;生活化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先生说:“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对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要获得高于基础等级的分数,需要教师在备考复习时给予一定的作文升格指导。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积累,笔者以为,高考作文的升格指导可从个性化与生活化两个维度入手。
一、个性化
(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微博、微信的不断刷屏就是很好的说明。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书写真我风采。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评卷要求极力反对无病呻吟、堆砌各种材料的空话、套话作文,注重考查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和感悟世界、社会、人生、自然的能力。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轻嗅文骨的芬芳》就是很好的证明,在下面这个片段中,作者从父亲、自己写起,情意浓浓!
父亲曾笑谈,年轻的夜晚,躺在床上浑身颤栗,想到什么,半夜摸黑点起蜡烛,光着膀子抓起笔就写。我从小便“雄心勃勃”想成为作家,每当获得师长的肯定,外面的嘉奖,父亲总要提醒我不能让文骨背离了人的风仪,拿出季羡林研究吐火罗文的真挚,陈寅恪力挽史澜的魄力,感化他人,圆满自身,所以说是“几时借得冲霄浪,虽死望峰亦从容”。
(二)独特思考,独立见解——写出自己的生活阅历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必须剔除那些普普通通的材料,单把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写进去。剔除得越干净,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成分越多,那越是成功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己的生活阅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家庭氛围等都是不同的,写出的文章自然也迥异,文章中应该呈现与众不同的“我”。请看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的片段: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考生从“言为心声”出发,说明作品本身定然有个人人品的渗透,即“郁结乎心而发乎声”,接着笔锋一转,引用美学家蒋勋的话阐述“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的观点。
(三)语言准确,创意表达——写出自己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写作者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关键。当下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是否具备理性思辨能力。理性精神是当下多元价值观下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怀疑能力,这种能力,其实质就是自己的审美价值。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要“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请看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笔下的真实与真心》片段:
真正领悟艺术的人,定会懂得真情实感之于艺术的价值,也了悟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何其珍贵。艺术是一种反映,一种途径,让我们窥见作者心内涌动的波澜和曾经历的悲欢。
违背心志写下、画下的“成品”,是手的产品,而非心的创造。因此,从一开始,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的“成品”,就不能算是艺术。
请在你爱的时候,用心写下、画下一些东西,不论是停泊于温柔港湾的细沙,还是清朗高远的明月。要知道,你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在未来便成了你心境志趣的证据。
考生从真正领悟艺术的人出发,以自我的视角解读了对艺术的理解,并用诗化的语言给以提升。文章在说理的过程中显得典雅、脱俗,可谓语言准确、表达有创意。
二、生活化
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生活的核心区域就是学校,而学校活动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所以,语文课堂就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生活阵地,而语文教材便是指导手册。
高中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每一个活动计划都是精心编制的,内容充实。如果认真实施,定会对作文的备考大有益处。我们不妨将浙江省2015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和语文教材的活动要求对比一下。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课后练习】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法国作家布丰又说:“风格即人。”本专题中一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请选择本专题中两篇诗文,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与时代背景,并结合孟子和布丰的观点,理解这些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得到启示: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就是最好的高考储备!
当然,除了重视语文教材之外,作文的备考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动情的细节,思考细节背后蕴含的哲理,进而彰显生活细节丰富的内涵。
(一)情动于中——回放学习生活中动情的细节
生活是写作之源。能在文章中呈现的事情,必然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也往往是令作者动情的事情。在教学中,学生总说没有东西可写,其实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把令自己情动的生活细节写出,就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二)理蕴于思——思考细节背后蕴含的哲理
在鼓励学生写出了动情的生活细节后,教师还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思考是提升作文档次的关键,有思考的文章才更耐人揣摩、回味。正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化掉,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神行于文——彰显生活细节丰富的内涵
情动于中、理蕴于思后,关键是神行于文。作文在讲求规范的基础上,要富有文采,就必须通过能彰显丰富生活内涵的语言来表达。作文的语言就如同一个人的血肉,没有血肉,人会面目可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就是要求文章要讲究辞藻,具有文采!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