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演进过程

2016-06-11陆舒

今日财富 2016年33期

陆舒

摘 要:近年来,作为经济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劳动经济学在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库恩的范式理论对促进劳动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并在众学派的争论与共同努力下不断拓展,其理论范式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基本保持内在一致性,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经济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征,对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范式演进

托马斯·库恩(1922—199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他的范式理论。人们把范式理论当作一种分析科学及其发展演变的犀利工具。西方的经济哲学界也普遍用范式的观点考察经济学,这种做法在以马克·布劳格为代表的经济哲学家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西方的经济哲学学者们,是在想当然的程度上运用范式理论对经济学作哲学考察的。他们没有认真考虑应用范式理论的可能性。尽管范式在经济哲学中的运用是不争的事实,学界尤其是国内学术界却时常有反对的呼声。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概述

库恩对范式做过各种不同的表述:范式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是“整理现象的方式”;是“共同体共同使用的成功事例”,是“科学研究不可缺的事例”;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使用的成规”;是“共同体内部的一致意见”;是“一种科学成就,它为共同体规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它是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展开活动的基础”。库恩对范式概念的表述还不止这些。我们通过库恩的表述所看到的只是关于范式的一个模糊的影子。

库恩也意识到他的解释方式有问题,于是在1974年专门写了《再论范式》一文。在文中库恩写道:“不管范式一词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有多少用法,但是还是可以把它们分成两个集合。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它包括了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另一种意义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成规抽取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在这里,库恩总算是对范式的概念做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说明。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

先来看看综合意义上的范式。按照库恩的说法,成规有重要和次要之分。如果全体成员是对全部成规毫无异议,这足以说明该共同体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情况太理想化了,现实的情况是:分歧总是难免。如果某个成员对某项成规产生异议而不再认同该成规,则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办法是保留成规,持异议者不再是共同体一分子。即便是对其中的并不重要的成规持有异议,那也要與共同体划清界限。这样,共同体的力量必将削弱。第二种办法是去除引发异议的成规。而对之持异议者仍是共同体之一员。这个办法可能引起的负效应是:共同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性成规也完全有可能被否决掉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库恩对范式的后一种诠释——全部成规中特别重要的成规。范式体现着共同体独的面貌,而范式的精神特征正是由共同体共同遵循的特别重要的成规所决定的。如果能够做到不因为对若干非重要成规的分歧而使共同体陷于分化,那么,共同体的存在一定是健康而有生命力的。

库恩曾说:“不幸我走的太远了,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的太广了,竟包括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了。”至此,我们应该领会到库恩的感叹所体现的复杂意蕴了。他为了透彻地解释范式的概念,对这个词做了多方面的描述,这反而造成了人们理解范式的困难。他最终把范式归结为共同体所共有的成规。在此基础上他又从两种意义上论述了范式。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库恩综合意义上的范式几乎不具有现实意义。

范式理论在库恩整个科学哲学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他认为范式是使一个“学科成为科学的标志”。他明确宣称:“很难另外找到什么标准可以明确地宣布某一个领域成为一个科学了。”因为只有形成范式以后,該学科的研究活动才可能获得相应的确定性,学科才会形成相对确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二、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征

就本体论而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引起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已经形成微观个量分析与宏观总量分析并重的完整理论体系。经济体系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劳动力也是稀缺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劳动力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揭示有效配置和利用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的规律和原理,劳动经济学主要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和结果,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就业和劳动报酬相关的公共政策等。现代劳动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基本理论框架。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及不同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和就业的决定,宏观层面主要研究收入分配、劳动生产率及就业总水平等总量问题。

就认识论而言,由于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市场与其他生产资源和市场的不同,劳动经济学形成了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并重的特征。劳动力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劳动力所有者为依托,作为劳动力市场交换客体的劳动力只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在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出去之后,劳动力的所有者依然对劳动力使用的所有方面有全面的联系,如工作条件、环境、安全、职业发展前景等,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反过来会对劳动者产生全面的影响,因此,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仅对经济现象做出客观分析是不够的,试图超越和排斥价值判断是错误的,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必须有机结合。

就方法论而言,劳动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问题,并因为不同时期研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20世纪中叶之前,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变迁的历史、劳动法及法庭重要案例、工会的制度结构及集体谈判等问题,研究重点在历史发展、事实、制度和法律因素上,因而其研究方法带有很强的描述性和历史性,虽然也有关于劳动力市场运行和失业问题的研究,并相应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但毕竟是少量和肤浅的。现代劳动经济学在资源相对稀缺性假设的前提下,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目的性行为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运用选择理论来分析和预测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劳动力市场运行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多的运用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劳动经济学分析从历史的、制度的、法律的材料中摆脱出来。

三、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学派林立的局面,主要有历史学派、马克思学派、制度学派、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等,古典经济学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马歇尔在边际革命的基础上,集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之大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理论和方法,创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并获取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历史学派强烈批判古典经济学范式的抽象演绎法,推崇历史归纳法。他们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劳资关系、工资等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相关的问题都属于道德范畴。历史学派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指出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性,探讨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发展,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制度学派进一步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其研究核心是劳动力问题,认为非市场力量—工会在劳动力和资源的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如工资刚性、持续性失业、流动性障碍等,制度学派还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内容融入经济学研究。在方法論方面,制度学派以事实为基础,采用以数据收集为主的案例研究归纳法,并十分注重动态分析。

新古典学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是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理论基础的。与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相比,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更加抽象化和数学化,将数学作为分析工具并应用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它对完善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大贡献在于边际分析法。在与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的长期论战中,新古典学派吸收了对方的部分思想,针对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不足進行了调整,并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在劳动供给模型、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工会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确立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

可见,在由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向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转变的过程中,劳动经济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其理论范式的微观体系基本形成。

四、结语

目前,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已经进入了常规发展阶段,但在社会经济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劳动经济学者深入研究。深刻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和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有助于今后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福,曾国屏.创新的哲学内涵: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解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6):21-26.

[2]赵婧文.试论西方劳动经济学演进[J].山西农经,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