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的大众化路向

2016-06-09李浩荆立新

北方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

李浩 荆立新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理论“接地气”。 在此过程中,既要反对出现的庸俗化,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抽象的教条。在大众化主体和大众化对象辩证统一的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地生根;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5-0133-03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与此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1]这一论断,为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大众化血肉相连的时代命题,更是当前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从“经典原理”大众化到侧重“特色理论”大众化的转变

推动理论大众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更好地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任务。其预设的前提是必须在新阶段和新条件下,认真全面地理解与阐释好理论大众化这一重要历史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情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经典原理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大众化。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或经典著作,以及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解上的最新共识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宣传和普及。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大众化,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毕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的,因而总是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大众化就容易导致与当下现实要求之间的割裂,因而无法实现大众化。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只是那些具有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对当代世界仍然具有解释力,经典理论的大众化也是需要有选择性的。这表明,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还需要转换视角,从现实需要和历史选择出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和普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要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在其意义上理解,大众化的侧重点应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为这是在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当代实践主体赋予鲜明的实践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时代的理想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是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理论前提,是中国人民最需要深度掌握的思想武器。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准确避免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脱离现实及远离民众的学院化、精英化、小众化的倾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能客观反映中国现实国情,进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广为接受的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地走下“神坛”,走向大众。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另一个极端是正确的,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并非是凌空蹈虚之学,没有现实意义;相反,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为前提(因为二者原本就是一脉相承的)。马克主义基本原理的普及仍然是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它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解释原则和理论视野。但从当前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大众化的侧重点却不应该是经典理论,而应当是中国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并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成。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生成必须接地气,需要建立在“主体—对象”的辩证统一原理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一个主体和对象统一的过程。因为,认识有意识的存在者,因而才能成为主体。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3](p51)这就意味着,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群众既是大众化的主体,也是大众化的对象。在通常的思维中,总是把主体和对象加以分裂,这种对立性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符合辩证法。因此,从辩证法原理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主体的对象和离开对象的主体,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根本要义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群众的精神家园,让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不断实现创造性发展。从辩证法的“主体—对象”原理来说,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可能的“对象”,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今天的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面对各种不同的群体诉求应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宣传教育工作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英。因此,这部分优秀分子不仅要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理论话语向大众语言转化,使广大群众在普及与提高中,接受教育,坚定信念。这些理论生活元素的大众创新、理論向大众宣传、理论大众教育等工作,对普通大众来说,一定会起到正确的导引和示范作用。这就需要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主体性诉求。如果能够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主体,就必须首先使人民群众自己成为受众客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化”。只有主体首先在自我意识中获得思想的独立性,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才能基于理论自身的逻辑演进而同时变自身为理论目的,从而成为真正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党员都应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者和信仰者。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想和行动意义上的“看家本领”,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而不是空洞的教条,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武器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拓展马克思主义。

人民群众是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最广大受众,这一群体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生活环境、工作分工、文化水平、生活需要、心理诉求等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广大普通群众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宣传和传播这一理论,实现“入脑入心入情”。培养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同感,使之切实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使之真正相信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这就表明,普通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受众全体,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主体—对象”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受众对象并不是单纯被动接受,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实践直观和价值诉求出发,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知和理性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辩证统一的认同格局。简言之,只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主体和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化”才是可能的。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的三重路向

(一)掌握“看家本领”是实现理论“接地气”的前提条件

为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大众化理论队伍。这支队伍的根本使命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理论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理论工作者能够塑造时代先锋精神。無论是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理论工作者,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才能保证人民大众接触、认识、掌握的理论是积极的、正确的、科学的。作为大众化理论队伍的一员,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精神之钙,并在此基础上,铸造牢不可破的世界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内在地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政治方向不动摇。其次,必须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在理解和解答现实问题时才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在理解、执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时,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我国各项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蓬勃开展。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的反庸俗化取向

在当代中国,若要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通俗化是大众化的突破口。然而,通俗化并非没有危险,如果偏离通俗化的内在尺度,就容易走向庸俗化。通俗化和庸俗化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通俗化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而“修正”、歪曲、臆造某些理论,冠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名头来误导群众的价值判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应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土壤,结合日常语言习惯的表达,探索“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弘扬理论“趋向于现实”和“现实趋向于理论”的双重互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规律,更要从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直观中捕捉到真实的理论问题,将理论传播的风格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结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在群众和科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向群众的心灵和思想深处。

在反对庸俗化倾向的同时,也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中,曾经有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经验教训,即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有效性与中国实际国情的个体差异性相结合,因而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其表面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的转换问题,但深层次问题则是消解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需要塑造生活艺术直观场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直观的理论传播固然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方式可以最有效、最直接、最有针对性地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少数,并且在这种传播方式和环境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很可能会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强制性和非主体性而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不能从情感上,真正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就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与拓展,不是要求普通群众通过课堂或讲座掌握多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要通过塑造生活艺术直观场域,实现马克思主义“接地气”,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减少民众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感。生活和艺术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是和人们的切身体会紧密相关联的。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去构造。”[3](p58)一种抽象的理论如果能够“接地气”,就需要生活和艺术直观场域来实现。比如,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网络搭建的大众化理论平台,利用高唱“红色歌曲”,重读“红色经典”,拍摄“红色影视”,组织“红色旅游”等寓教于乐、轻松亲切的方式宣传和传播中国化的、通俗化的、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逐步培养广大群众,特别是新一代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感,对祖国母亲的自豪感,让他们主动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在社会整体的行动上、在实践的主体个性化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妙和思想的力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实现,最为紧迫的核心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接地气”。这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成就的信仰的科学性,也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偷换”成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接地气”,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理想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syzt/xhsply20160706/index.htm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李浩: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荆立新:哈尔滨体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桂兰]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