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知数学的魅力
2016-06-08黄海燕
黄海燕
摘 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教育在改革。教师教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知生活中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感知;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教材编排、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北师大版本数学教材,内容编写上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更好的体现了生活数学理念。我1991年走上讲台,担任数学科教师,那时我清楚地记得小学实行的是五年制,数学课本章节多、内容深、题型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甚至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无用论思想,如小学五年级繁分数,计算难度之大,解题步骤之多,学生为之头疼,现在的教材均已删减此类内容。过去的四则混合运算多达十几步,学生稍不小心就会出现计算错误,而现在的计算最多四步,这不仅简化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更把学生解放出来,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剔除传统、机械的学习内容,做到学以致用。过去的教材编排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培养,故意增加知识的难度系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的教材的编排弥补了缺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益。
二、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说出个中的滋味。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探索数学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小学一年级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如果教师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枯燥的传授“1+1=?或2+2=?”,这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感觉非常抽象,对结果多少,似乎一点兴趣也没有,如果教师出示两个“苹果”,左手拿一个,右手拿一个,让学生说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不仅一口能说出结果,并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我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运用生活中的语言,让班级的同学按高矮次序排队,这样让学生对大小比较形成了感官认识,高和矮、大和小、多和少都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排队,也就是书本所说的“比较大小”。“平均数问题”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掌握的问题,如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统计家庭人数,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相互交流调查信息,并计算出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了平均数的解题方法。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课堂上要落实“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四基”新标准,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强调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性、目的性和实践性。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才会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时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校组织春游,请帮忙合计合计怎样购票最省钱?学校组织六年级师生去神秘岛春游,教师20人,学生400人。门票价格:成人每位90元,学生每位60元;团体票100人(含100人)以上每人70元。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并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公布,相互比较,选出最佳方案。通过这种数学能力考查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如,木工划线用的墨斗,一端固定,另一端固定用弹线,就成了一条直线,这就运用了几何知识里的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公理。又如建筑工人砌墙时用吊线锤来检验墙而是否平整,是运用了平行线定理。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可以解释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是平行四边行而不是三角形等。
作为教师不能糊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更应做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特有的作用,不做应试教育的奴隶,不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盲目追求分数,不急功近利,不追求个人利益,不泯灭学生的天性。教师要走进生活,了解生活需要什么;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理,懂得他们需要什么。这样师生才能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企盼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希望我们的好教师能培养出更多有理论高度、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