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2016-06-06陈舜婷
摘 要:本文基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假设连接词的词频,各自在假设连接词语表达系统中的功能负荷量等语言特征,以此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如果”和“要是”,前者占了大半的比例。古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以“若”开头的词组“若不”“若是”“若非”等,总共约占一半,“如果”“要是”次之。由此可以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重要的假设连接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若”开头的词逐渐失去核心地位,而之前相对较次的功能词取而代之。研究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现代汉语对双音词的偏好,以及对词语的语义分工。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
关键词:假设连接词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 语料库
一、引言
连接词的研究近年不断出现。第一种趋势是作为话语标记语和英语连接词对比研究(唐斌,2007;吴勇、郑树棠,2007)。另一种趋势是作为逻辑连接词进行分类研究,比如因果连接词(许文胜、张柏然,2006),转折连接词(陈建林,2010)等。此外还有一种趋势是在汉语内部,从新的理论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方梅,2000;陈若君,2000;王伟、周卫红,2005;许家金,2009)等。就假设连接词而言,相关研究对象主要是古汉语,多描述和个案分析,重在语义视角(陈丽,马贝加 2011)。本文主要从历时和共时对比的角度,利用CCL语料库对古今汉语当中的假设连接词进行基本描述,并对其差异进行解释。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连接词是复句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邢福义(2000)对复句关系标志的描述,大多数分句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词语。假设句被放在“因果类复句”一项当中,包括“如果……就……”“要是……就……”“假若……就……”等标志群。同时,假设句又是“偏正复句”当中的一种。词语一般以成对出现的居多,这应该是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情况。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5)一书中,也把该类词归入假设复句当中。认为假设关系包括一致类的和相悖类的,其中相悖类的关系词有“即使,就是,就算”等等。为了取得语言类型学上的一致,我们只研究前面一类词。此外,在现代汉语中,连接词成对出现,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往往只有最重要的关系词出现。因此,本文选择的关系词,也不进行成对考察,仅选择含有假设语义的词语。
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的对比
根据姚双云(2008),汉语当中的假设连接词主要有:
假如 假若 假使 如 如果 如果说 如若 若是 若说 若 若不是
若不 若非 设若 设使 设或 倘若 倘或 倘使 倘 要是 要 要不是 如其
根据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加入“假设”一词。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现代汉语总字频数为307,317,060,字种数为9711种;古代汉语总字频数为170,214,641,字种数为22,580种。通过初步比较可知,古代汉语字种更多,而现代汉语字种较少。由于其中没有进行人工标注,检索时如果出现单字同时在词组当中的情况,就需要单独处理,比如“如果说”出现5298次,而“如果”出现104714次。可以用后者减掉前者的数目。有一些词无法统计,“如”能够出现在“比如”“犹如”“如此”等词语当中,本文暂不讨论。下文所有图表均为语料库所得结果,为了简洁,每处省去“语料库”,如“现代汉语中”即现代汉语语料库。见表1:
上表仅对现代汉语中假设连接词进行了初步统计,由于没有经过分词处理,统计结果可能包含小部分无效数据,但是无效数据量并不大,因此结果具有可靠性。此外,在无效数据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句首检索的办法,要求该词的前面必须有句末符号或者逗号出现,这样的词比如“如其”。古代汉语检索结果为表2:
差异最大的是“如果”和“要是”两个连接词。此外“若是”“若不”“若非”在古代汉语当中占了较大比重。“假如”和“假设”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相反,使用较多的则是“假使”。现代汉语中不经常使用以“设”开头的“设若”“设使”,也不常用“倘或”“如其”等。古代汉语不常用的词还有“如果说”。结论和我们的语感一致。
下面再利用SPSS统计软件,将两者差异用图1表示:
此外,每个连接词在总体当中的功能负荷量则可以用图2表示:
现代汉语中,“如果”和“要是”占总体数量最大,而其他的连接词各自比例不到5%,因此将它们合并在图3显示。
在古代汉语中,“若是”“若不”“若非”“如果”“要是”等均占较大的比例,以“若”开头的词比例最大。多数词的功能负荷量不大,并没有超过5%,但是频数不多的词在古代汉语中约占1/3。因此,总体而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差别在于重要功能词的担任角色变动,而相同之处在于非主要功能词总体承担1/3左右的语义表达数量。
四、验证
赵元任(1979:67)提到表示条件,假设的词语包括:
要是,假如,若是,倘若,假若,假使,倘使,设若
他还提到,这个顺序大概是按频率排的。这和本文对现代汉语的统计结果一致。
在张先坦(2007)一书中,把本文需验证的词放入假设复句标记体中的“单独形式”和“联合形式”。其中古汉语包括:
若 若使 向使 若其 苟 假令 自 且 而 为 所 微 诚
“若……则……”“如……则……”“如……斯……”“即……则……”
“当使……则……”“乃……则……”“信……则……”
现代汉语包括:
就 便 那 那么
“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就(那么、那、便)……”
其中大部分词已经查询,只有小部分单字词不便于考察。古代汉语中可能漏掉了“向使”“当使”两个词。笔者再次进行检索,观察其绝对频次是否极大影响前面所得结论。笔者观察到前者含有405条,后者有534条,还包括一些因未分词而进入的无效项。这样,频次低于扇形图内比5%高的词项,并不能影响结果。基本保证本文讨论的假设连接词有一定代表性,重要的连接词已被包括。
五、解释
1.现代汉语对双音词的偏好
在现代汉语中,“如果”“要是”都作为固定的双音词使用,而古汉语当中,“若”开头的词,可以看作“若”与后面词构成的短语,肯定意义采用“若是”,而否定时则采用“若非”“若不”这样的表达。韩陈其(1986)认为,古代汉语具有离合性,存在单音词、双音词和三音词等;此外双音词本身有倒序性。冯胜利(2005)认为,双音化是音步双音化的自然结果,先在短语中发生,是合成词的来源。何明延(2008)指出双音词的使用是一种趋势。同样,一些非高频词或多或少是古汉语中单音词和另一词复合的结果。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其语义复杂性而未能被经常使用。
2.语义分工
“假如”“假设”在现代汉语中比“假使”使用更多。“假使”在古代汉语当中表示“如果”,比如:《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又能表示“即使,纵使”,比如:唐·白居易《凶宅》诗:“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引自百度百科)。而“假如”除前面两个用法,还包括“比如”的意思,语义更广泛,虽然较为模糊,但是使用频率更高。“假设”则含有逻辑推理义,可以用于较正式的文体。原则上,“假如”的使用,可以包括“假使”,而“假设”则比前两个词更精准地用于逻辑推断。
六、结语
本文初步探究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的基本差异。语料库的数量较大,因此,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可推广性。文章发现,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高频假设连接词已经发生了变化。双音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使用和现代汉语在使用进程当中的某种语义分工是其中两大原因。研究能够为汉语假设连接词的演变提供一些参考,今后的研究可以围绕语言现象继续作出解释,也可以在不同文体间进行比对,还可以与英语的假设连接词进行比较,看英语是否对汉语有所影响。
附:原始数据表
表1:现代汉语中的假设连接词总频次
假设连接词 现代汉语 如果 99416 若非 366 倘使 327
假如 6883 如若 485 设若 463 要是 33904
假若 1726 若是 4064 设使 10 要不是 2348
假使 1157 若说 509 设或 7 如其 128
假设 2789 若不是 907 倘若 3833
如果说 5298 若不 2140 倘或 90
表2:古代汉语中的假设连接词总频次
假设连接词 古代汉语 如果 2671 若非 2808 倘使 169
假如 619 如若 867 设若 186 要是 2252
假若 201 若是 8691 设使 295 要不是 258
假使 1976 若说 986 设或 242 如其 1694
假设 96 若不是 965 倘若 1732
如果说 29 若不 14908 倘或 779
(本研究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UP,1987.
[2]陈丽,马贝加.汉语假设连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4-188.
[3]陈若君.“要不(要不然)”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66-72.
[4]陈建林.英汉转折关系连接词在三种不同文体中的对比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0,(1):108-112.
[5]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459-470.
[6]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韩陈其.古代汉语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69-78.
[8]何明延.多用一点儿双音词[J].学语文,2008,(6):44.
[9]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唐斌.话语标记语“其实”及其英译的语用功能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16-18.
[11]王伟,周卫红.“然后”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范围的扩大及其机制[J].汉语学习,2005,(4):31-39.
[12]吴勇,郑树棠.论话语标记语WELL语用功能在英汉中的再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7-52.
[1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许文胜,张柏然.基于英汉名著语料库的因果关系连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7):292-296.
[15]许家金.汉语自然会话中“然后”的话语功能分析[J].外语研究,2009,(2):9-15.
[16]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赵元任,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1979).
[18]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J].成都:巴蜀书社,2007.
[19]http://baike.baidu.com/view/754337.html.
[20]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21]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search?=50&index;=FullIndex&outputFormat;=HTML&encoding;=UTF-
8&maxLeftLength;=30&maxRightLength;=30&orderStyle;=score&LastQuery;=&dir;=gudai.
(陈舜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10073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