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鲁番市鄯善县东湖烽火台发掘简报

2016-06-05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吐鲁番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圆唇夯土烽火台

吐鲁番学研究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吐鲁番市鄯善县东湖烽火台发掘简报

吐鲁番学研究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年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发掘和清理了东湖烽火台的坍塌土。初步了解了东湖烽火台的形制和补筑情况,以及烽火台废弃后的利用状况。根据出土器物判断,东湖烽火台主要使用于清代。

东湖烽火台 吐鲁番鄯善 唐代 清代

东湖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东巴扎回族乡前街村洪屯尔色孜耶沙山脚下,地处沙山和绿洲的交界。其西约10公里是鄯善县城,东北30公里是七克台古城(唐赤亭)。向北可望见三十里大墩烽火台,西边最近的是安全墩烽火台(图一)。

图一 东湖烽火台位置图

1988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完成建档工作。2009年1月,在吐鲁番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其进行复查并测绘。2015年8月,为配合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吐鲁番地区烽火台遗址抢险加固工程,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对包括东湖烽火台在内的42处烽火台遗址进行科学系统地调查和发掘。

一、遗 迹

东湖烽火台俗称清墩温吐尔,整体为覆斗形实心台体。整个台地占地约300平方米。残高5.1米,东西长约17.3米,南北宽约16.1米。

1.烽火台本体(封三)

烽火台本体由台体和上台坡道两部分构成。整体保存较差。

台体由垒土坯和夯土两种建筑方式构成。从平面图看,台体上部为土坯垒砌,下部为夯土筑成。从东面东南角和北面西北角的细部看,在夯土的基础上,土坯是补砌的。东面东南角底部夯土的南侧和上部为土坯补砌。北面西北角可以明显看出在夯土外有一段土坯垒砌的外墙。土坯规格较统一,长31厘米、宽16厘米、厚9厘米。

上台坡道在台体西面,从南端上坡道。坡道中间主体为土坯垒砌,两边为夯土。残长约430厘米,中间主体宽度144厘米,两边与夯土之间有空隙,东边空隙宽40厘米,西边空隙宽38厘米。东边夯土与台体相连,西边夯土护坡宽135厘米。

2.附属生活遗迹

集中分布在烽火台南面和东南角(图二),在台体内掏挖房址2座,台体外的灰坑4个,灶址5个。应为烽火台废弃后的生活遗迹。F1在正南面,F2在东南角。出土遗物有文书残片4件,瓷器碎片、木器、纺织品残片若干。

图二 东湖烽火台平面图

二、遗 物

1.文书

文书残片 三张残纸,2015TSDH-1(封二)。内容相似,器物明细:“汤瓶一合半,洋盘一合……”①长11、宽11厘米;②长32、宽19厘米;③长29、宽17厘米。

文书内容:

①原碗一合 汤瓶一合半 □□半合 洋盘一合。②一合 □一合 碗二合 盘二合 曲曲子□合 雷卜□合 汤瓶一合 李 盆□□共五合 □□一合 羊杯一合……③□□□一合 □□一合 盘一合 油□□一合 碗二合雷卜半合 曲曲子一合 汤瓶。

文书残片1片,2015TSDH-2(封三)。较完整。内容为:“某人于某日取某物”,也是一份明细清单。长19、宽18厘米。

文书内容:

画匠 陈将爷六月十九日取黄丹四□川粉一□烟脂十七张十一月初六清 苏太爷 胡将爷十一月廿七日取净红纸一张 廿八日马取单帖四张 移

2.陶器

口沿残片 4件。

2015TSDH-3(图三,3)。平折宽沿,沿宽3厘米。夹砂陶,器身全黑,被烧过。沿下一凸棱,棱宽1厘米。长10、宽7厘米。

2015TSDH-4(图三,4)。夹砂陶,器身全黑,被烧过。平折沿,沿宽3厘米,沿下一周凸棱,棱的剖面为三角形。长11、宽9厘米。

2015TSDH-45(图三,1)。平折沿,沿宽3厘米,被火烧过。表面有烧流物。长8.5、宽5厘米。

2015TSDH-46(图三,2)。平折沿,沿宽2厘米。被火烧过,表面有烧流物。长11、宽4厘米。

3.釉陶

口沿残片1件。2015TSDH-11(图四,1)。绿釉,泥质红陶。盘口,口外沿波浪纹。口沿宽3.5厘米。

2015TSDH-120(图四,2)。带耳口沿残片,夹砂褐陶,咖啡色酱釉,砂粒为白色。圆唇,宽带状耳,耳部外侧,有平行竖条纹7条。口部不施釉。口沿残宽5.5、残高5、耳宽4-5厘米,残长5厘米。

2015TSDH-121。(图四,3)夹砂褐陶,圆唇,唇下有一周凹槽,酱釉,口部不施釉。宽9、高6.5厘米。

4.瓷器

青花瓷

瓷碗口沿残片 4件。

2015TSDH-14(图六,5)。口沿下,外部有两周平行线纹,内部两条平行线纹下有两排竖向条带纹。

2015TSDH-15(图六,3)。颜色较深。器外有辐射草叶纹,器内口沿下有两周平行细线纹。长4、宽4厘米。

2015TSDH-34(图六,1)。器外辐射状花草纹。长2.5、宽1.2厘米。

2015TSDH-101(图六,4)。器外三排竖条方块纹。长5.5、宽4.5厘米。

瓷碗底部残片 3件。

2015TSDH-128(图六,7)。器内两周细弦纹,底部支烧痕挂釉彩。器外腹部有一周长条梳齿图案。圈足内外均有两周平行细弦纹,圈足内中央绘方格图案。圈足径6.9、厚0.3厘米。

2015TSDH-129(图六,6)。器内两周平行细弦纹,底部中央有彩。器外腹部可见两周平圆圈纹。圈足内中央残留方格图案。圈足残径4、底厚0.5厘米。

2015TSDH-132(图六,2)。白瓷片。底部方块形青花色图案似为款识。圈足残径1.5、厚0.6厘米。

酱釉瓷器

瓷器耳部残片 1件。2015TSDH-28(图五,8)。上宽下窄,外部有竖条平行圆棱凸。褐釉。上宽3.5、下宽1.2、长7厘米。

双口瓷器 1件。2015TSDH-24(图五,11)。口部残片,有两个圆形器口。褐釉。器口圆唇。其一器口直径5.5、另一口径5厘米。

瓷器口沿 5件。

2015TSDH-31(图五,1)。残片。圆唇,褐釉。长4.5、宽3.5厘米。

2015TSDH-32(图五,2)。残片。圆唇,褐釉。长5、宽3厘米。

2015TSDH-33(图五,3)。残片,器形较大,圆唇,褐釉。唇厚1.6厘米。长6、宽4厘米。

2015TSDH-44(图五,5)。尖唇。褐釉。长4.5、宽3.5厘米。

2015TSDH-106(图五,4)。圆唇。腹部内外施褐釉,唇不施釉。较厚,唇厚1.1厘米,腹壁厚0.6厘米。长5.5、宽5厘米。

瓷器底部 4件。

2015TSDH-35(图五,9)。粗瓷,内外均无釉。圈足。长9、宽4.5、高1.5厘米。

2015TSDH-36(图五,10)。外部施褐釉,内底无釉。底径8、圈足径5.3、高1.2厘米。

2015TSDH-39(图五,6)。圈足。器底内外均施褐釉。圈足不施釉。长12.5、宽7.5、高2.5厘米。

2015TSDH-104(图五,7)。圈足。腹部内外施褐釉,底部内外不施釉。圈足径5.8、高0.7厘米。底径8.5、残高3厘米。

5.木器

木橛 4件。

2015TSDH-20(图七,8)。一根弯曲树枝做成。长28、直径1.2厘米。

2015TSDH-21。一根直树枝做成。长20、直径1.1厘米。

2015TSDH-22(图七,14)。一根直树枝做成。长24、直径1.4厘米。

2015TSDH-23(图七,15)。一根直树枝做成,削成方条形。长18.5、宽1.4、厚1.2厘米。

2015TSDH-51(图七,13)。树枝做成。一端削尖。长22、直径1.3厘米。

尖头木器 1件。2015TSDH-16(图七,16)。棒状,一头削尖;另一头削成方形,顶端有半个孔,有折断痕迹。长14.5、宽1.3厘米。2015TSDH-17(图七,10)。棒状,一头削尖;另一头削成方形,顶端有半个孔,有折断痕迹。长13、宽1.4厘米。

片形木器 1件。2015TSDH-18(图七,6)。整体长条片状,一端折断,另一端像匕首把手。长8.5、宽2.5厘米。

块状木器 1件。2015TSDH-19(图七,19)。块状、削成多面形,有尖端,折断,被烧过。长4.5、宽3.5、厚2厘米。

杆形木器 1件。2015TSDH-48(图七,17)。树枝制成。中间分为四段,分别长3.5、3、3.3、2.3厘米。每段两端刮掉树皮一周。长42、直径1.2厘米。

板状木构件 1件。2015TSDH-50(图七,7)。长方形板状。被烧过,一端劈裂,另一端的角上有半个孔,孔径0.5厘米。长20、宽4、厚1.2厘米。

木勺 1件。2015TSDH-52(图七,11)。整体片状。长12.5、勺宽2.5、柄宽1.2厘米。

长方形木块 1件。2015TSDH-53(图七,5)。一端平齐,另一端为折裂痕。长8、宽3.7、厚1.8厘米。

木结具 1件。2015TSDH-54(图七,3)。一段树枝制成。中间削出系绳凹槽一周。长3.5、直径2厘米。

方块木构件 2件。

2015TSDH-55(图七,2)。整体长方形片状,有对称圆孔一对,中间有梯形缺口,孔径0.5厘米。长5.5、宽2.5、厚0.6厘米。

2015TSDH-56(图七,4)。整体长方形片状。有对称圆孔一对,中间有梯形缺口。孔径0.5厘米。长5.8、宽2.7、厚0.7厘米。

木杯 1件。2015TSDH-61(图七,12)。残片。圆木挖成,平底。高8、残宽8厘米。

木棍2015TSDH-119(图七,9)。整体圆柱形,略弯。一头削平,另一头稍尖,树枝条制成,表面光滑,有裂痕,纵裂。长5.8、直径0.7厘米。

6.纺织品

有字布片 1件(图版肆,4、5)。2015TSDH-60。长条形土黄色本色,纺织品。两片缝制,一条长边缝有蓝色布条。共有七个字,可辨识的有:日、赵、之、犯。长14、宽3厘米。

毛袜1只(图版肆,6、7)。2015TSDH-75。褐色毛线织成。长35、宽15厘米。

布鞋3只。

2015TSDH-57(图版肆,1)。残鞋底一只。鞋面由蓝色和黄色布制成。鞋底皮制。后跟有铁打。长26、宽9、高2厘米。

2015TSDH-58(图版肆,2)。残鞋一只。鞋面由蓝色、黄色布制成,并有牛头状花纹。鞋底皮制。长28、宽10厘米。

2015TSDH-59(图版肆,3)。残鞋一只。鞋面由蓝色、黄色布制成。鞋底皮制。

三、结 论

1.烽火台的最初建筑年代

吐鲁番乃至新疆的烽火台等军事建筑遗址的研究,难点问题就是它们的最初建筑年代无法确定。东湖烽火台也如此,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东湖烽火台的年代定为唐代,未交待判断年代的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18页。。

如果烽火台的形制来判断年代,与东湖烽火台形制最相似的是喀什的阿克塔木烽火台(图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阿克塔木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兰干乡康迪尔村东北0.75千米。烽火台呈覆斗形,平面近正方形,剖面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约0.1米。烽火台南壁外修建有台阶直达顶部,外侧扶手倒塌,仅剩坡道。烽火台底部东西约17.5米、南北约16.2米,顶部南北约9.5米,东西约9.2米,通高约10米。坡道长15米、宽1~1.5米,坡度60°。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记载,该烽火台年代为清代。”

二者均为覆斗形台体,有上台坡道,连台体底部的面积都是相近的:东湖烽火台底部面积16.1米×17.3米,阿克塔木烽火台底部面积16.2米×17.5米。阿克塔木烽火台的年代定为清代。相隔两地、年代又不同的两座烽火台有如此相似的形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已定的年代是否准确?或者说烽火台的能否作为年代判断的依据?

图八 阿克塔木烽火台

2.烽火台的沿用年代

烽火台的沿用年代可以通过发现的遗物来判断。

发现的遗物中年代较为确定的是纺织品和文书,都是清代的文物。据武汉大学陈国灿先生和吐鲁番学研究院的陈爱峰先生研究判断,文书是清朝末期的。据吐鲁番学研究院徐东良先生研究判断,有字布片和鞋上的蓝色棉布是清代的。清同治初年,天山南北爆发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浩罕汗国和沙俄入侵南疆,清政府于光绪三年(1877)派左宗棠收复南疆。东湖烽火台在该时期也起到了作用,随着电报线路的开通,而逐渐废弃不用了。

发现的遗物中年代较早的当属绿色釉陶口沿残片,有可能是唐代的遗物。据张平先生的《唐代龟兹色釉陶的发现与研究》中说:迄今新疆考古发现的低温釉陶主要在龟兹*张平:《唐代龟兹色釉陶的发现与研究》,《乾陵文化研究》2008年第12期,第218~223页。。吐鲁番至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也未发现过釉陶器,那么东湖烽火台发现的绿色釉陶残片有可能是两地交流的结果。根据现有文献,东边的甘肃在东汉的墓中就有釉陶器出现*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第15~28页。,南边的青海也在东汉的墓中出土有釉陶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西宁陶家寨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9期,第39~48页。.那么,也不能排除东湖烽火台发现的釉陶残片是早于唐代的产物。

在唐代,东湖烽火台西边紧邻蒲昌府,正好在赤亭道上。可能是作为赤亭道或说伊西南道上负责保证道路畅通的烽火台之一,只是尚未查到东湖在古代对应的烽名。在以往的记载中,东湖烽火台的名称有清墩温吐尔和洪吐尔的名称,这两种名称的来历还不确定,可以看出是音译。笔者就此咨询吐鲁番学研究院的古丽努尔·汉木都女士,“吐尔”是维吾尔语中烽火台的意思,“洪”也是音译的地名,此音与匈奴有关,东湖附近曾有匈奴人在此活动,那么就有可能是汉代建的东湖烽火台。“清墩温”的名称尚不知来历。

总之,从烽火台本身和遗物的研究来看,东湖烽火台的最初建筑年代尚无法确定。通过此次发掘发现的绿色釉陶残片,暂时判断其为唐代的军事建筑遗址,清代仍有人在此活动。

执 笔:刘耐冬 张海龙 王 龙 马志英 高春莲

发 掘:党志豪 王 龙 蔡浩强 肖国强 张海龙 舍秀红 刘耐冬

拍 照:王 龙 张海龙 肖国强 刘耐冬

测 绘:舍秀红 蒋金国

Brief Report on Excavation of DongHu Beacon Tower in Turpan,Xinjiang

Turpan Academy&Xinji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DongHu Beacon Tower is situated in Shanshan County, Turpan. In August 2015, staff members from Xinji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urpan Academy,excavatedDongHu Beacon Tower. Preliminarily, the tower's structure has been grasped. By inspecting and studying objects excavated,the tower's age can be traced to Tang Dynasty.And till Qing Dynasty ,there had been some people living here.

DongHu Beacon Tower; Turpan; Tang Dynasty; Qing Dynasty

猜你喜欢

圆唇夯土烽火台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传统与改良版筑法夯筑性能及施工工艺对比研究*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拒绝中年
商代西北方国的文明遗珍 山西吕梁高红商代夯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