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肠外营养对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生化指标和肠功能的影响
2016-06-04杨泽安
杨泽安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中医院, 普通外科, 湖北 谷城, 441700)
早期肠内肠外营养对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生化指标和肠功能的影响
杨泽安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中医院, 普通外科, 湖北 谷城, 441700)
关键词:肠内肠外营养; 胃肠疾病; 肠功能; 营养状态
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是指经口摄入或管饲途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该方式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过程,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是难以满足患者能量需求[1-2]。肠外营养最常见的是经静脉途径输注营养液,能够较好地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但长期肠外营养会带来肝功能损害和肠道细菌易位等并发症[3-4]。本研究探讨早期肠内肠外营养对重症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 岁,因重症胃肠道疾病拟行开腹手术;没有恶性侵袭性病变转移;肝肾基本正常;未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家属同意进行拟定营养支持方案。排除合并全身感染、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急诊手术、肿瘤转移行姑息性切除或无法切除患者。共入选重症胃肠疾病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3~72岁,平均(47.3±11.3)岁;疾病类型包括结直肠癌45例,胃癌41例,食管癌 4 例,胃溃疡 3例,胃息肉2 例,其他 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1.2营养支持方法
2组患者术前、术后均予常规处理。观察组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手术前 5~6 h即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采用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术后第 1天通过术中放置的空肠穿刺造口管/鼻胃管/鼻肠管统一予以能全力[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每500 mL(2 100 KJ)含蛋白质20 g,膳食纤维7.5 g],9:30开始用液,连续6 d,滴注营养液的速度由缓慢到逐渐增加至患者所能耐受量,最快速度不超过 125 mL/h。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根据情况补充电解质,调整外周静脉补液量。对照组术前予全肠外营养,其热量与氮供给与观察组相同。术后第1~6天禁食,患者均行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外周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置管)缓慢输注全营养混合液,术后 3 d自主进水。
1.3观察指标
1.3.1营养状态评价指标[5]:入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分别测定体质量(BW)、体质量指数(BMI)。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和血红蛋白(Hb)。
1.3.2血清生化指标: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蛋白(TP)。
1.3.3肠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间及手术后至第1次排气、排便的时间,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h),即得肠功能恢复时间[6]。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术前、治疗后7 d比较,血清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接受全肠外营养术前、术后7 d比较,血清PA、TRF、H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血清PA、TRF、H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术前、治疗后7 d比较,血清T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接受全肠外营养术前、术后7 d比较,血清ALT、AST、TBil、T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血清AST、TBil、DBiL、T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术前、术后营养状态比较
与术后7 d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早期肠内肠外营养对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术后生化指标影响
与术后7 d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3.8±12.3)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8.3±15.3) h(P<0.05);观察组肛门排便时间(76.3±19.4)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9.5±18.2) h(P<0.05)。
3讨论
肠道功能及其屏障作用与创伤、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进展相关,被认为是 MODS发生的始动器和应激中心[7]。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受疾病影响而降低,且疾病本身也加剧机体能量消耗,再加上围术期禁食和手术创伤,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蛋白质的分解和能量消耗[8]。因此,重症胃肠疾病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功能障碍,导致术后肠内细菌移位、菌群失调,可发生肠源性感染和毒血症,影响治疗效果[9]。
近年来,营养支持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改善营养状况、预防感染、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营养支持疗法主要包括完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是在患者不能接受肠内营养的状况下维持营养平衡;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是在患者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由于不能完全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因此需同时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目前医学界[10]普遍认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以增加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 d血清PA、TRF、Hb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7 d血清AST、TBil、DBiL、T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重症胃肠疾病患者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不仅能够维持营养平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而且患者肝功能水平相对稳定,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对于胃肠功能相对完整或具有部分肠道功能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辅以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伟, 张亮, 侯喜, 等. 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7): 109.
[2]毛祖泽. 老年胃癌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 9(6): 442.
[3]陈昌荣. 急诊外科患者术后全胃肠外营养和经肠营养效果比较[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8): 1133.
[4]李飞, 于洪涛. 热量供给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5, 22(4): 196.
[5]杨庆民, 郭雄飞. 胃肠道手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对免疫学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5, 37(15): 2347.
[6]韩忠宝, 于魏红.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6): 1006.
[7]谭扬, 朱瑶.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5, 44(19): 2621.
[8]唐彪. 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三种肠外营养支持方案的效果比较[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27(2): 149.
[9]王义涛, 郭涛, 齐浩龙, 等. 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 临床外科杂志, 2015, 8(3): 192.
[10]刁红亮, 佟箫兵, 吴鹏, 等.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和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9): 156.
中图分类号:R 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9-187-02
DOI:10.7619/jcmp.201609068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