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研究

2016-06-03张新惠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质疑

张新惠

摘要:新闻炒作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还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在新闻炒作背景下,又往往会引发受众逆反心理。不仅使得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大大降低,还容易引起受众群体怀疑和疑虑整个新闻媒体。本文简要探讨了新闻炒作的表现和危害,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新闻炒作导致受众逆反心理的几种表现,并针对怎样避免新闻炒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闻炒作;受众逆反心理;质疑

所谓新闻炒作,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追求新闻传播效应的最大化,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强化部分新闻要素的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新闻报道策划,目的是吸引受众注意,实现轰动效应,获得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

一、新闻炒作的表现以及受众的逆反心理分析

(一)传播信息失真、片面和极端,导致公众对于传播内容产生质疑。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一些新闻单位为了追求新闻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挖空心思炮制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夸大其词,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些新闻媒体,为刺激市场卖点,在大众媒体上,公然报道虚假信息,有的夸大其辞, 违反常识,以偏盖全,有的一好百好,报喜不报忧等。新闻炒作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传播内容失实、虚夸、片面,久而久之,就会使公众对于传播内容产生质疑,对传播者产生不信任的态度,并对传播的新闻产生逆反心理。

(二)反复炒作无价值新闻,引发受众逆反心理。不恰当的策划,夸大事实,反复炒作无价值新闻,可能为媒体带来短期效益,但是,久而久之,反复渲染只会使受众腻烦,进而产生厌倦心理。所传播的信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发受众逆反心理,信息量越强,逆反程度也就越强。毫无价值的新闻,或许出于一种好奇心,受众会短期接受,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三)带有明显商业炒作痕迹,引发受众逆反心理。商业炒作目的是通过制造卖点,谋取私人利益。一些商界团体或个人,为了自身的产品引起公众注意,往往会利用低成本的新闻吸引受众。通过隐蔽的方式宣传自己,以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受利益所诱惑,某些新闻工作者明知是商业炒作,也违心的进行大肆吹捧,为了经济利益搞有偿新闻或做虚假广告。这种新闻炒作的形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新闻,名为新闻,实为隐性广告,在新闻背后,已经渗透了浓厚的金钱味,受众对此类新闻具有很大的逆反心理。

二、新闻炒作下如何防范受众逆反心理

(一)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监督,引导大众舆论走向健康轨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媒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毕竟媒体的发展需要经济利益的支撑。但是,在社会上,新闻炒作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经济效益和职业道德之间,我们必须划清界限,追求经济利益不能违背职业道德,要摆脱新闻炒作的恶性循环,引导大众舆论走向健康轨道。新闻媒体的监督,对摆脱新闻炒作的恶性循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针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法律对于新闻传播的约束力明显不足。在利益的诱惑下,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导致虚假消息、无价值新闻、商业炒作新闻等铺天盖地,肆无忌惮地传播蔓延,久而久之,受众群体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对其他新闻产生质疑,新闻炒作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对于这种副作用,有关部门不仅要高度关注,更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的抑制这种新闻炒作现象,要加强监管力度,规避恶俗低劣的新闻炒作,要加强新闻的“把关意识”,逐步引导大众舆论走向健康轨道。

(二)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体现自身特点和社会价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新闻炒作,使新闻能够体现自身特点和社会价值,是促进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 新闻传媒在报道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够编造虚假新闻,要满足受众获取真实信息的需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力求报道真实、全面、准确,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欢迎。其次,新闻还要体现自身特点和社会价值。记者选择事件进行报道,新闻价值一定不能够忽略。

减少新闻炒作行为,是引领新闻走向健康发展轨道,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应以弘扬主流的高尚的思想为准则,报道客观事实真相,在相关机制的监督下,净化舆论环境,优化舆论走向,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新赢得受众群体的信任,提升其大众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试论传媒公信力形成的要件及判断与评估的标准[J].新闻界.2005(06)

2.张骏德,闫丽.论新闻炒作的危害、根源与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5)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质疑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浅议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国内心理咨询界“价值中立”质疑声音的研究综述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参与度
挖掘“文本”空白,读悟表达补白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