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

2016-06-03陈振旺樊锦诗

敦煌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莫高窟数字化

陈振旺 樊锦诗

内容摘要: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彼此潜移默化地相互渗透。文章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阐述文化科技融合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为例,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具体运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遗产保护;莫高窟;数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2-0100-08

Abstract: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lways go hand in hand, each subtly influencing the other. This article combin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describ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in order, for example, to digitize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conservation and display. The authors further explor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mensions, and propose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paths and practic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heritage protection; Mogao Grottoes; digital; path

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时代,文化和科技正在彼此潜移默化地相互渗透,科学发明和创造融入文化艺术的想象和情感,艺术创造及美的探索又渗入科学技术的理性,文化与科技正日趋走向深度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很多学者,如日本学者栗原史郎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技术”,主张文化包括技术[1]。卡普则把技术看成是促进文化进步的手段,怀特视技术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技术。哲学家拉普等人则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文化过程[2],李克特认为技术是文化中活生生的一部分。在技术是一种文化的时代趋势背景下,要求文化和技术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化和技术在其主体、结构、起源、性质等方面是一体的,即所谓同源同体、同质同构,二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技术与文化的共同主体,同属于该共同主体的技术主体与文化主体,由古代和近代的分离(即工匠与文人的分离)发展到现代的综合(即技术专家与人文专家的联盟),并由此使科技与文化研究走向新的融合。文化与科技是一种联袂并驾的动态过程,二者在其中是交融存在、互动发展的,一部科技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化传播史。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一种新型业态,一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也应运而生,这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思维、新机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种新的方法,它采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数字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使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早在1992年就启动了“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程。截至2012年,中国经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审核并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43项(包括自然遗产9项,文化遗产30项,双重遗产4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文化遗产的数量之大也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是当前我们文化遗产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性质的数字图书馆类工程终于得以在中国开启,这也标志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正式拉开了序幕。伴随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深入推广,发展至今,尤其是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已进入运转轨道,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久久未能正式启动推广,尽管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其中,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构建非遗保护的数字化信息终端平台。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已经成为解决诸多传统文化保护与储存问题的“一剂良方”,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高新技术手段。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它不仅弥补传统保护手段的易丢失、易磨损的缺点,还能应用高新技术手段与其进行交互性的操作,能够让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在多媒体场景中得以动态化的展现,让人们在交互中领会这种非遗文化带来新视觉体验。

一 文化科技融合是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伴随文化与科技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机构的新技术研发已经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在文化创新各个环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只有把握捕捉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科技的应用来创新文化业态,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一)文化科技融合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发展的平衡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对文化遗产原生态的肆意改造具有削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开发与保护中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的矛盾起到了缓解作用,它使文化遗产被资源的范围有所扩充,有利于从科技角度支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资源的科技含量,从而使文化遗产的实物遗址保存得以实现,以此达到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变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实体进行虚拟、设计,并产生供人欣赏、学习、游乐的各种产品,这些已俨然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使其得以延伸,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3]。

樊锦诗先生指出,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首先是为了抢救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实地保存,为敦煌学研究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资料,并可制作虚拟洞窟供游客欣赏参观,为缓解石窟开放的压力、保护壁画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敦煌学数字化代表了数字化时代敦煌学发展的新趋势[4]。

文化遗产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不论我们怎么保护,它们还是会损坏。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保护、考古、古人类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采用虚拟现实、图形图像处理等信息科学新技术,目的在于推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文化遗产通过数字采集、复原再现、展示传播等方法手段,使得历史得以数字化再现,文化得以信息化传承。马德先生认为,敦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运用于敦煌文化遗产,特别是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建设一个数字版的敦煌,可以达到用数字形式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的目的[5]。同时,数字化壁画保护修复的研究涉及数字化技术与思维,促进了现代化科技和古文化资源的碰撞交流。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的形成——信息科学与文物科学的交叉研究。数字化的文物保存、修复、开发技术和研究,推动文物研究与保护的方法、手段取得了新的突破,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使我国从文物保存大国向文物保护研究大国发展。

(二)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遗产交互式体验的实现手段

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充分再利用,是实现交互式体验的重要手段与路径。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将文化科技融合的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推广中,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既能满足游客需要,又能彰显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和开发之路。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在旅游高峰时期,游客要在洞窟前等候很长时间,然后进洞参观一两分钟,听讲解员简单介绍洞窟的基本情况,这无论对洞窟保护还是游客参观体验都是巨大的消极因素。现在在莫高窟等候区,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获取相关洞窟的影像介绍资料,在进入洞窟之前了解参观对象的基本常识。近几年,敦煌研究院采用数字技术将原尺寸的敦煌壁画复制,通过最新高新技术将其做成极具震撼、栩栩如生的动态视频,在莫高窟数字中心,游客可以直观感受到石窟艺术真实场景,未来甚至还可以与壁画进行互动,以此实现交互式体验。在一些诸如迪士尼、博物馆、展览馆等面向公众的公共空间,文化科技融合的运用层出不穷,这些都能给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带来诸多新的灵感和启示。

(三)文化科技融合有助于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信息管理是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的一项重点任务,而文化科技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运用,推动了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自20世纪末以来,敦煌数字化工作发展迅速,各种类型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丰富成果,在理论探索方面亦有很大进展。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采用数字技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进行记录,同时进行石窟壁画的现状调查及相关保护工作;数字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洞窟实时监测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莫高窟洞窟的开放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三维激光扫描的数字技术在洞窟考古测绘工作中的应用,也使得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构建了一套管理系统与数据库,有利于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数字技术的实现,为敦煌石窟艺术扩展展示空间积累了充分的数字资源。

二 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路径

(一)莫高窟数字化技术研究概况

敦煌研究院对石窟艺术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在敦煌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作业中,实现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数字壁画采集、存储及处理,是数字敦煌的基础,也是所有数字石窟艺术应用的基础,而且与虚拟漫游技术相结合,则不仅实现了洞窟的逼真重现,还可作用于引导浏览、查询详细的石窟艺术资料,因此,这两项技术的结合,就能组成数字敦煌实现的核心[6]。敦煌研究院通过十多年与国内外计算机数字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完成敦煌石窟22个典型洞窟的数字图像,基于QuickTime VR技术的虚拟漫游洞窟42个,构成了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展现内容。

(二)莫高窟文物向数字化转化的原理

敦煌石窟艺术数字化的技术原理是利用高精度数字相机分幅拍摄大幅面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拼接还原,从而达到大幅面壁画高精度数字化的目的。敦煌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深入总结了多年来在石窟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思考,特别是分析和归纳了摄影设备、辅助装备、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是石窟壁画数字化采集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有关经验和操作规程对于敦煌石窟乃至我国的石窟、殿堂、墓葬等壁画数字化工程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三)敦煌壁画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法

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游客可以体验数字壁画虚拟游览,技术人员把精选的照片或视频等数字影像应用到多媒体库中,制作成精彩的视频,来参观的游客就能自由反复地观看视频,并能够实现与文化遗产的交互。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中心已初步建成,不仅可以降低游客对文物的威胁,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充分扩展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空间和方式,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在这些配套设施中,洞窟实景漫游厅、电影演播厅使用球幕电影(图1),经过收集材料、构建模型、贴成图形、后期渲染等流程来实现[7]。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它能使游客身临其境般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起源与历史,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图2)。文化科技融合手段,使得未来参观敦莫高窟的游客可以更多通过声光电技术更直观、震撼地了解敦煌,从而有效缓解参观高峰期的拥堵,有效缓解洞窟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最终实现保护石窟艺术的目的。

1. 科技文化融合的路径一:敦煌石窟艺术的两维数字化。

壁画的两维数字化是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将图像用数码喷绘技术打印出来,制造成敦煌壁画,这种技术被称为“两维数字化”[8]。该科研团队为敦煌莫高窟量身订制了十亿级像素的“飞天号”数字相机系统,它的机身像21寸电视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软件的自动拼接功能和焦点合成技术,能够用一幅照片就能拍摄完成一个完整的中型佛龛。相对于以前,使用“飞天号”数字相机系统之后,使用“飞天号”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个中型佛龛的采集工作,一张9平方米壁画的采集工作仅需要十几分钟,而在过去这需要每位工作人员每天拍摄15张照片才能完成。在使用先进的数码设备“飞天号”之后,敦煌石窟的数码拍摄进程大大加快了。敦煌研究院采用这种技术修建了新的敦煌壁画数字艺术馆,观众可用足够的时间来参观和学习这些精美的敦煌壁画,而且百年以后看到的壁画效果和目前的效果完全一致。

2. 科技文化融合的路径二:敦煌石窟艺术的两维半数字化。

壁画的两维半数字化是由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12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先用高精度数码相机采集壁画图像,再把打印出来的成品裱贴到三维洞窟木模墙体和天棚上,就模拟了敦煌石窟内的场景,配上仿制的彩塑佛像,或立佛,或卧佛,就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做法被称为敦煌壁画的“两维半数字化”[9]。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在之前曾复制过新疆龟兹洞窟,并首次将3D复制技术用于复原龟兹壁画,在其位于上海的仓库内复原新疆龟兹洞窟中的一个洞窟,尺寸、造型、色彩都必须分毫不差,而且被“克隆”完成的一个龟兹洞窟,并再次运回新疆供当地常年展出。

3. 科技文化融合的路径三:敦煌石窟艺术的三维数字化。

壁画的三维数字化是主要指采用3D数字化技术,将敦煌壁画以情景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再现敦煌壁画的风采,并可以将其把壁画情景所展现的人物、动物等复原,模拟其自然应有的状态,给参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项技术曾将敦煌壁画展现成动画,如“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丝路放歌——情系奥运”等。其中以在台北市展览的“绘动敦煌”大展最为著名,把阿弥陀净土经变制作成原尺寸3D动画。运用MOCAP动态捕捉摄影技术,更具立体感,人物表情,动作栩栩如生,令观众坠入时空隧道,穿越千年时空。动画开始,只见一面斑驳的石泥墙,灰泥一片片剥落,此时笙竹妙乐扬起,胡旋舞者曼妙起舞,天宫乐器不鼓自鸣……原来,在斑驳石墙后方,隐藏了阿弥陀佛道场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画中的舞者、乐师、神、佛与吉祥动物,会随着音乐有不同的表情动作呈现,将原本只是静态的敦煌石窟壁画,透过当代数码科技,让画中的人物“动”了起来,重现这幅初唐完成的阿弥陀净土经变原有的热闹风华。除此之外,这次展览结合美国、大陆的跨国制作团队,运用好莱坞MOCAP(动作撷取)动作捕捉技术、浮空投影制作技术、全像术制作技术、红外线互动感应技术等,把原本静态的敦煌壁画故事内容,透过数字技术与音乐,将实际动态影像与特效结合。另外,还以浮空投影技术结合真人拍摄与录制动作,呈现出飞天仙女的优雅美姿。而在展览的最后,也以光雕投影的技术,投射出一尊佛像,民众可在佛像面前祈求健康、事业、爱情、财富、课业、人缘。观众可以对着他许下心愿,佛像会立刻反应互动,传送祈福手印,趣味十足。

4. 科技文化融合的路径四:敦煌石窟艺术的5D展现。

基于传播技术的互动型文化科技产品,其强调采用互动的形式将传播技术与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创意产品。现在正蓬勃发展起来的5D电影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图3),随着影像显示的发展不断推进,3D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电影形式了,如今4D电影的概念在各地悄然兴起,许多地方开始热衷建设4D影院。而当4D电影尚未被人广泛接触到的时候,5D电影已经紧随其后出现在电影行业了。与4D电影不同的是,5D影院的座椅类似,同样可以实现上升、下坠、震动等身体感受,在座椅上还可感受到影片中的环境如电闪雷鸣、下雨、刮风等,5D电影还可以让观众与影片角色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第五维元素,而这也正是5D电影的神奇之处。5D电影时代的开创是电影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它从用户体验角度改进了以往的观影形式,增加了互动性,它的成功展现了基于传播技术的互动型文化与科技产品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探析。

三 文化科技融合对未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启示

数码技术的应用使得创意设计的创作方式、表现技术、传播技术、制作技术、交流技术、材料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创作的灵感,拓宽了人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空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了各种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便携性,颠覆了传统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深刻地改变着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的形态。

(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运用可以看出,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文化科技融合必定向更加开放、科学、自主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实施的载体博物馆来说,在融合的宽度、长度和深度上必定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1. 文化科技融合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维度将进一步拓展。

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文化科技融合的宽度主要是指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实践领域,随着大众对文化遗址公共文化空间身份的认同,未来在文化遗址建筑及展示空间中,文化科技融合特征会更加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陈列展览也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主要领域。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博物馆及文化遗产陈列展览会更加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这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实践中文化科技融合在一些具体项目中的实现。

2. 文化科技融合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进一步提升。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文化创意与科技手段适应大众文化需求的优化过程被称为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度。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文化与科技是紧密相连的,但他们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硬生生地凑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可以分别凭借各自不同阶段所需,随意地融合。在日常实践中,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文化科技融合必须能够紧贴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需求,兼顾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同时形成富有文化创意的优化陈列展览及相关活动项目、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等,这一切都要求科技手段与文化需求的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文化资源项目应用领域的开发与发掘,综合文化创意和科技手段要的结合,最终找准最佳结合点,真正实现文化科技的有效融合。

3. 文化科技融合探索的国际交流合作将会更加广泛。

虽然我们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必须要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首先,文化科技融合必须要有政策的鼓励与相关建设的推动。目前,政府已经给予重视,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的推动正是印证,这些推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共识及行动在大众范围内得以形成与不断发展。其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必须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走出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博物馆展开合作交流,不断吸取其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有益做法与策略,采用数字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真正实现地域限制的突破,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的共享交流,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文物高科技保护修复工作推广。在信息时代和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世界遗产的数字化进程需要各国共同合作,综合利用资源和各类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世界遗产。

4.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将呈现多形态并存发展的态势。

如上文所述,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化与国际合作的推广,多元化、多形态将是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新趋势。其实,这样的例子并非乏善可陈,如上文所述采用数字化技术的虚拟博物馆、运用高新技术的生态博物馆,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典范。除此之外,伴随大众对文化娱乐等自我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强,现代都市文化资源等基础设施的日渐形态多元化,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必将催生一批带有城市标致的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如主题公园或展会场馆等。而且,在文化科技成果的不断更新换代中,一些专注于文化创意的主题性场馆也会应运而生,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二)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保护新路径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带来新的手段与形式,能够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管理与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促进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的和谐共生。

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技术体系。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下,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日渐凸显。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它们将科技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使科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正如上文所述,在当今文化科技融合时代,传统的口头传说、民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业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失去其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根基,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10]。因此,如何运用文化科技融合手段,全面将其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及服务等多个领域,建立并健全适应当今文化科技融合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开发的技术体系,已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技术体系中,科技是辅助手段,文化是其核心。如何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文化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是体系的重中之重[11]。唯有掌握这种技术手段,搭建起技术体系平台,才能实现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的搭建。

2. 构建数字化非遗保护平台。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基础工作。做不好保护,更何谈发展。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应用案例中可以看出,构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平台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利器。它可以从信息化应用的视角探讨我国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的技术和手段,真正打破学科的界限,构建一个平台来共同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发掘能够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寻找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点,将科技的理性与艺术的浪漫交融,将数位技术作为传承手段和思维方式,将其融汇运用于文化艺术中,真正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12]。

截至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政府引导效益较为明显。应对未来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工作仍需要在投入机制、法律保障、管理体系及保护体系等多方面措施进行加强。

3. 研发设计三维数字化技术等多种数位终端设备的应用平台。

多维数字化技术在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三维数字化技术,它的技术突破及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铺平了道路。在日常的例行保护工作中,科研团队可以利用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各类文物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进而完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及其永久保存,文化遗产的状态监测与分析,文物的非接触式虚拟修复以及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等诸多功能[13]。以建筑类的文物景观为例,合作研发设计多种数位终端的应用平台,可以帮助相关工作单位建立三维模型表现室外景观和建筑形象,这一套严谨的流程保证了团队复原能够最大限度地忠实于文物本身的历史原貌。计算机技术给传统设计产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带来全新的工作流程,具有多维空间的展示、虚拟现实、与观者的互动等优越性。因此,相关文物工作单位需要加大科研投入,与先进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起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平台,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进行数字复原研究。

4. 以文化教育传播为核心,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文化遗产文化科技融合的整体水平。

在当今文化科技融合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声光电综合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人机互动技术、文物修复技术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技术的发展考验着文化遗产的创意展示,如何根据文物的特点及观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高精尖技术,做出富有创意的展示设计,使公众在极富创意的文化科技融合中尽情休闲,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亟待解决的课题[14]。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手段融入文化内容展示,可以大大提升受众体验,增强游客与文物遗产之间的互动性,寓教于乐,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传递文化、历史知识功能。因此,大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提升文化遗产事业本身的文化科技融合水平,可以解决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采用各种声光电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知识工程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增强互动体验。

结 语

发展文化遗产事业,必须转变观念,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助于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平台,拓展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不是将文化与科技作为分别独立的两个概念去理解,强调“科技文化”之“道”和“文化科技”之“器”所体现的文化与科技的边界融合、渗透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全面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载体,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展示的思维方法和呈现方式。文化与科技的双向渗透、融合创新,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创新熔铸文化艺术之魂。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发起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它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永久性地保存和最大限度地为公众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的方法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态势,数字技术使得人们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更加高效。伴随文化科技融合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单位开始通过运用虚拟技术等先进手段,为观众提供全新观赏体验。

参考文献:

[1]栗原史郎.未来的技术哲学[M].日本:ォ—ム社,1987:81-85.

[2]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10-57.

[3]石庆秘.武陵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探析:以唐崖土司王城遗迹为个案[J].前沿,2010(18):177-180.

[4]樊锦诗.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敦煌石窟保护的探索历程[J].敦煌研究,2004(3):5-9.

[5]马德.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之浅见[J].敦煌学辑刊,2013(2):158-161.

[6]李最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六十年[J].敦煌研究,2004(3):10-26.

[7]樊锦诗.敦煌石窟保护与展示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J].敦煌研究,2009(6):1-3.

[8]潘云鹤,鲁东明.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3):310-314.

[9]夏生平,张元林.数字时代: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遗产保护和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9):48-58.

[10]周健悦.敦煌壁画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1]刘刚,张俊,刁常宇.敦煌莫高窟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J].敦煌研究,2005(4):104-109.

[12]白天佑.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可能性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7-168,171.

[13]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翟红杰.基于数字化理念与方法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莫高窟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