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宣传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2016-06-02田海燕王卫强张国华李敬利

理论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支持创新文化

田海燕 王卫强 张国华 李敬利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文化宣传的质量和效果,有必要对校园的育人环境与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以便于为文化创新和宣传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更高层次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文化;创新;支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10 — 02

前言

“文化是创新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失去文化的人类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发展的和进步的角度来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反过来对于文化的发展又产生进一步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一、文化的宣传性

人类社会尽管以物质作为存在的基础,但是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界其它低等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因素,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区别于自然界万物的标志性成分,具有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是民族特有的身份特征,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发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现状。由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文化宣传性。文化宣传性不仅体现在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特性对相关的载体进行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载体对其自身进行宣传,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起到发扬光大的作用和效果。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经济崛起而导致的文化全球性传播,就是借助于经济载体的发展达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效果。

人类社会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构成,作为基础成分和起着支撑作用的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和充足之后,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具有二重性,即大众性和精英型。大众性的文化是指民族共同的历史继承和追求,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经提出了“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精英性的文化则是产生于传统大众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精髓,以精英人士和优秀的科技技术人才为承载的主体,受到整个社会的追捧和渴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对精英文化的追求也体现了文化的自我宣传导向性。文化的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化的丰富性和自我繁殖性。除了文化的自我宣传自我发展之外,利用文化自身的感染力进行某种事物的宣传也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需要文化的熏陶,因为创新性人才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所接受的文化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创新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对于物质世界的再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具有实践的能动性,创新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要推陈出新,重心在“变”。创新性人才具备综合性的素质,包括知识、技术、能力,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指具有创新型思维和能力,如发散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逻辑思维等,同时具有能够将其进行现实转化能力的科技人才,他们是新时代新事物的思考者和行动者。具备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目前正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端人才。“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同时创新通常包括“新的或改进产品的引进、新技术的引进、新组织结构的引进、新市场的发现、新的投入要素的发现”(熊彼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这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贡献。作为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因此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对于社会来说,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新世纪国家创新型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对高校自身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因素,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精力、实践,需要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尤其是人文环境的熏陶。通过时间和时间的检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持。

与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思维处理问题行事为主,其目的是塑造人的创新型意识和价值观取向,重点是要使人才具有相应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具有创造性。

三、文化宣传建设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人才的成长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文化的特性和发展方向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特点。创新型人才通常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的作用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教育活动,因为创新人才之所以能够具有较为出众的才能和思维就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名教育家涂又光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缺乏文化的社会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会造成巨大的缺憾。而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文化,同时也需要人文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文化氛围的配合。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将科学与人文因素相结合,同时也极为重视文学艺术的能力积累,以丰富自己形成创新思维的土壤,以便于对于创新型人才加以正确的引导。由此可知文化素养对于创新思维产生的促进作用。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越高,越有助于文化宣传的力度和效果,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层次的提升。

因此,文化与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者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整个社会要形成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浓厚的文化宣传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通过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能够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和创造的动力。

钱学森曾经多次提到:“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有科学知识,而且有文化艺术修养......”这句话表明了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多项能力和素质,即人才的培养科学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缺一不可。美国剑桥大学前副校长阿什比教授曾经提出,“科学教育中有必要增加人文学科......在理工科大学的课程中,如果没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种重要成分,就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意识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紧密关系,美国的高等院校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领域。这种兼顾全面通盘考虑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体现了当前美国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认识,同时也表明新时代条件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因此必须要指出的是,创新人才具有相对的全面发展性,尤其是人文教育,具有方向性和引领作用,能够为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方面的指引。否则缺少相应的方向指引,就会使得创新型的动机和行为陷入困境,产生相应的盲区。

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首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动机,否则创新型行为就无从谈起。而要从主观上具备创新的能力,脱离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则会使得创新行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结果。高素质的文化培养氛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教育力,不仅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和理念,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及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为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环境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动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因此在进行文化宣传的时候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设计和引导,将文化因素体现和渗透于教育环节,此外在促进人才创新方面,不仅要从文化层面加强引导和鼓励,同时也要从人才的自身方面着手,多提供能够令其自由成长和发挥的空间和舞台,使其能够根据个人的成长和未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以验证自己的所学是否与现实相符,是否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以实事求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扶持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出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结语

创新作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人类进步的阶梯,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环境条件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和契机。创新是一种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需要时间、环境、时机、以及相应的意识等,因此创新型活动的产生需要广泛而复杂的知识积累,具有交互性和区域化的特性,并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一蹴而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复杂条件和因素,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固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配合和相互协调,但是更应该有所侧重,因为“术业有专攻”,必须要大力发展个人的某方面特长,形成优势,而其中文化宣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文化的指引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从多个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所需要的诸多保障,以便于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云才.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洁.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学位论文,2011,(05).

〔3〕朱海东.传统文化对人才素质的影响〔J〕.求索,

2003,(06).〔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支持创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金融支持辽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
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模式研究
印媒称中国“支持”印度斡旋马局势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