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初探

2016-06-02许帆扬潘园园

理论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

许帆扬 潘园园

[摘 要]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社会空间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虽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对空间问题展开研究,但马克思的确对空间问题给予过充分关注,并提出了一些有穿透力的见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开启了空间转向,空间作为人类文明得以维系的基本维度回到社会学者的研究领域中,并且在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话中发现了马克思以“空间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空间思想,具体可以理解为全球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生产、乡村空间生产。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且对于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05 — 02

迄今为止,大多数社会思想家都认为19世纪“时间——历史维度”被过分的强调,而“社会—空间”维度却一直被忽视,正如福柯所言,“空间以往都被当做是死寂的、固定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而时间却是丰富多产的、辩证的、有生命的。”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下半叶,空间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切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空间与人类存在的关系,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由此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术界普遍质疑社会空间理论缺失的同时,大多数的社会思想家都承认马克思曾经特别的关注过空间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极具穿透力的见解。虽然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空间问题不是其最核心的概念,也未曾做充分的展开,但马克思理论理论中那些关于空间问题的观点,已成为当代空间研究者的理论源泉。不管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如大卫.哈维、亨利.列斐伏尔,还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爱德华.W.索亚、米歇尔.福柯。他们的空间分析中都包含着马克思的理论元素,并在内容体系和方法论层面与马克思的空间理论有着诸多联系,当代许多的主要空间理论与马克思之间都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马克思在当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并没有缺席。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撰写过针对空间问题的相关著作,但是马克思在探讨其他问题时对人类存在的空间性都有深入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空间生产,二是城市空间生产,三是乡村社会空间。

一、全球空间生产

全球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开创了人类社会空间的伟大变革,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体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从事物质实践活动,没有建立起横向的分工体系和普遍的交换关系,但随着现代资本的不断扩张,这些孤立的空间也随之被占有和征服。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资本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占有空间的本性,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社会空间崭新的一幕,“资本的伟大本能就是要穿透各种空间障碍,这实际上是全球化的动力,资本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地盘,不断地将非资本领域资本化。空间就是在这样的资本和贸易的力量下得以重新铸造和组织。空间自身的固有屏障在资本的流动本能之下崩溃了。”资本在不同的地理空间有着不同的利润,因此它在在全球空间内进行选择的流动,并展开激烈的角逐,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资本不断跨越各国的空间壁垒,将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分工体系,原来孤立的小市场在资本的流动中变成了一个世界的大市场。同时资本的不断积累也使全球空间呈现出同质性,资本以商品为媒介渗入到民族国家的市场,初期虽然遭到了地方性市场的抵抗,但很快就被商品占领,并慢慢开始接受这些商品,逐渐丧失了地方的独立性,从此各个国家在空间上紧密相连,但也使落后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空间被残酷的剥夺,并处处受制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也是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尤为关注的问题。新的国际分工体系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未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的局面,落后的民族国家很快丧失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被迫参与新的国际分工体系,而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他们被置于边缘,并且不停的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服务,在资本的操纵下落后的民族国家很难发展自己的经济,更无从谈起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空间剥夺、建立全球空间秩序的重要手段。在马克思看来,空间剥夺是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息息相关,不论是落后的民族国家还是在社会空间里的无产阶级,他们都需要消除空间剥夺,而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空间剥夺就必然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全球空间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剥削将被消除,而迎来一个可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

二、城市空间生产

城市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空间生产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生产是马克思进行社会空间分析的重要维度,同时也是构成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体系内社会空间变革的核心,资本以其建成性的力量,塑造了一个资本化的城市空间,并引起城市空间内部产生重大变迁,这种变迁包括社会交往模式、社会分工体系等。这使得城市空间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地理空间,而是拥有丰富的社会性,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重要空间结合体,透过城市空间,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复杂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也将城市化理解为一个社会关系重组和变迁的过程,他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变革,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大量农民失地为代价,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城市聚集,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市空间在资本不断积累下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也在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例如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为跨越空间障碍提供了可能,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也不断加强,新的工业生产体系又要求科学技术不断的更新,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数量和消费需求随之提高,稠密的人口使得城市蕴含了巨大的消费潜力,资本由此在城市空间中不断积累。这也进一步证明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过渡、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来看待,从显性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城市化可以看做是城市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利用的变化。从隐性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城市化表现为传统农民阶级分化、农村社区不断衰落、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改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城市化显性和隐性的分析使得其城市空间思想有了相当的理论深度。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到来,一大批工业城市应运而生,大批失地农民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内部的阶级结构越发明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城市空间的资本化使得城市空间等级划分的越来越明显,城市空间在使用、占用和分配上无不透露出森严的等级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问题上有许多实证依据,恩格斯曾经花费21个月时间,考查过英国许多大型工业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通过大量走访发现,在工业城市内部划分了工人区、商业区和资产阶级的居住区,而工人区与资产阶级的居住区是严格分开的,这也反应出城市内部矛盾的对立。而随着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城市空间既是无产阶级生活的场所也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场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得生产要素在空间聚集,也使得工人阶级在城市空间中呈现出集聚的趋势。此外,在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居住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出现了许多贫民窟的现象,马克思曾探讨过城市空间的多种形态,认为城市的居住空间象征着社会关系,透过城市的居住空间,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复杂的生产关系。工人阶级的居住环境与资产阶级的居住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工人阶级生活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甚至有人找不到居住地。加上个人经济收入较低,相比于不断上涨的地租,居住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居住空间的减少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够,而是城市空间过度资本化,“资本条件下的居住空间区隔过程就是按照资本占有量展开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分化过程,就是资本关系的建构和强化过程”。

三、乡村空间生产

乡村空间生产是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第三个维度,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不仅涉及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生产。同时也对乡村生产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乡村和城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一定程度上,乡村是城市的依托,完全没有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乡村空间逐渐暴露出许多劣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社会分工体系逐渐确立,农业生产不再是人类唯一的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领域逐渐建立起联系,城市和乡村由此开始分离。在农业文明时期,乡村空间占有中心地位,经济上城市空间依赖于乡村。但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城市空间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而乡村孤立单一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的需求,日益依附于城市。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利益分化由此展开。资本主义工业化不断迫使农民与其生产资料分离,大量的农民走进城市成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同时也逐渐向无产阶级靠拢。这些农民成为城市工业体系的主要力量,廉价的劳动力不断满足资本的需求,传统的农业也逐渐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空间的劳动方式也由原来分散的家庭制变为集体的合作制。现代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得农村家庭手工业失去根基,纺纱和织布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种种因素使得乡村逐渐衰落,乡村人口逐渐进入城市,成为廉价的雇佣劳动力。虽然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力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小农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乡村空间的小农生产逐渐依附于城市空间生产,按照城市空间的需求来改造自身,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无法消除城乡空间生产上的对立,相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乡村服务城市的工业体系会逐渐强化。乡村空间相比于城市空间劣势十分明显,乡村空间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逐渐衰落已经不可避免。而人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城乡和谐发展,对人类社会来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城乡问题,解决城乡问题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而真正实现城乡城乡对立的消除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