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防治
2016-06-01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防治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是2015年年初在我国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由新型鹅细小病毒引起,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短缩、舌头外伸肿胀、感染后期胫骨和翅骨易发生骨折为特征。因鸭舌突出于嘴外不能自由采食饮水,导致生长缓慢,料肉比高,且屠宰时易出现断腿折翅的残鸭,该病已成为危害肉鸭养殖的重要疫病之一。
发病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樱桃谷商品鸭、半番鸭、绿头鸭、番鸭、白改鸭以及褐莱鸭,种鸭也有发病。该病既可垂直感染,也可水平感染,发病日龄在10~40日龄不等,早的见于5日龄。发病率在5%~20%之间,严重者达40%左右,发病鸭群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患鸭死亡率较低,出栏肉鸭体质量较正常出栏肉鸭体质量轻20%~30%,严重者仅为正常体质量的50%。该病的发病区域不断扩大,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症状 大群鸭采食、精神基本正常,在雏鸭5~6日龄时,即可见部分鸭子不愿行走, 10日龄左右陆续出现生长速度较慢的鸭,鸭群大小不均匀,病鸭逐渐出现上、下喙短缩,钝圆,在21日龄后,鸭群中短喙和生长不良症状更加明显。鸭舌突出外露、向下弯曲,僵硬不灵活。喙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消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腿部无力,单腿跛行,常蹲伏,站立不稳甚至卧地不起。患鸭胫骨短粗,易骨折,屠宰脱毛时容易断腿、断翅。发病鸭排绿色、白色稀便;病鸭食欲不振,渴欲增加,精神萎顿。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病鸭喙部发绀,眼鼻有分泌物流出,有些病鸭死前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剖检变化剖检可见舌短小、肿胀,胸腺肿大、出血,骨质疏松。肠黏膜出血,典型的在肠道中形成肠栓。
防治
1.种鸭场应加强对该病的检疫净化。加强对孵化室、孵化器和育雏舍的消毒。全场实行全进全出,出栏后彻底清粪、冲洗棚舍晾干,用2%的热火碱泼洒过道、网架等,浸泡1小时后冲洗干净,晾干棚舍;进鸭前7天用0.2%次氯酸钠或0.5%的福尔马林消毒泼洒消毒,通风干燥;进鸭前2天用0.2%次氯酸钠或0.5%的福尔马林消毒再次泼洒消毒,并有效通风换气。将水桶、水线、饮水器、料盘、料线用次氯酸钠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浸泡消毒。厂区内外道路、空地用火碱、次氯酸钠等消毒,每星期消毒2~3次。粪污做好防渗漏处理,并堆积发酵。
2.小鹅瘟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种鸭可在40~50日龄和80~90日龄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雏鸭出壳后1日龄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或雏鸭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抗体,一星期后再注射一次。
3.该病发生后可及时注射小鹅瘟抗体,每只1毫升。已经发生喙短、骨骼短粗的鸭无治疗价值,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刁有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271018)
图1.病鸭上、下喙短缩,舌外露
图2.鸭胫骨短粗
图3.病鸭站立困难
图4.病鸭排白色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