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释“笺”义浅析
2016-06-01凌宏惠
凌宏惠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说文》释“笺”义浅析
凌宏惠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笺”字《说文》所释非本义,通过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的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发掘“笺”本义及捋清其相关引申义。“笺”最初表示用于书写的狭长小竹片,继而引申出文体名等义项,其后,被郑玄用作训诂著作的书名而逐渐衍生注解、训释义。
关键词:笺;《说文》;语文辞书;注释
一、“笺”本义的发掘
笺,《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首义释为“古书注释的一种”[1]3179,随之引用《说文》:“笺,表识书也。”[2]96似以为本义。第二义项释为“古代公文的一种体裁”[1]3179,继而引用《广雅·释诂》:“奏、笺、表、诏……,书也。”[3]49笔者以《大字典》安排“笺”字义项顺序及引证似有不妥,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许慎对“笺”的解释。《说文》“笺”释为“表识书也”,当代不少语文辞书似直接理解为“表识之书”,所以在引用时未给予任何句读。关于“表识书也”如何正确理解,我们可以从历代语文辞书对该释义的引用情况及前贤的分析中略窥端倪。
“笺”字历代语文辞书多有训释,笔者整理成表,简列于下:
表1
从表中可知,在“笺”的释义上,古代语文辞书多有直接引用《说文》,如《广韵》、《集韵》、《类篇》、《四声篇海》等。但也有不少辞书没有照搬许慎释义,而是间接参考,或增字,或省改,如《字林》、《慧琳音义》、《篆隶万象名义》、《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等,这些在《说文》基础上改编的释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表识书也”。它们与《说文》“笺”释义在句读上有着明显区别,如晋《字林》(据《经典释文》引)释为“表也,识也”[4]53。近人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九云:
“笺,王筠曰:‘《诗音义》引《字林》:笺,表也,识也。按陆氏分其句读,而传写扌兑书字。当以表字绝句。说笺以表者,汉末人上书曰笺,亦曰表也。《文心雕龙》:笺者,表也。识其情也。’伦按:玄应《一切经音义》引《字林》‘笺,表识书也’,证以《诗释文》引,则本是‘表也,识也,书也’之训,传写者并之,此皆《字林》文。”[5]4-643
马氏认为,《字林》对“笺”的释义原为“表也,识也,书也。”这正与《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洪武正韵》《字汇》等辞书的释义一致。《字林》距离《说文》时代最近,当是传其原本。且《说文》在阐述某字为某某书之名词义时,往往以“某某之书(也)”作为基本模式,如刀部:“券,契也。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故曰契券。”[2]92丌部:“典,五帝之书也。”[2]99因此关于许慎“笺”释义的正确句读应为“笺,表、识、书也”或“笺,表也,识也,书也。”
不过,尽管许慎用三个字表示“笺”的多层含义,但都不是本义。马叙伦说:
“然此三训皆非笺之本义。本部字无一直训为书者,书为史之转注字,而史为记事;识为知之转注字,而笺从竹戋声,亦不得记事之义,或知识义也;表则更非其义矣。伦谓笺为简之声同元类转注字,故今字又作笺,明其为版也。以笺为表者,盖汉时官府治事,于章程之外别有声说,则附简记之。在本简之外,犹今官府之公文有签注然。”[5]4-643
另外,“笺”本义表示“小简”也可以通过分析其字形得到一些启示。文字学上著名的右文说即以“笺”“浅”等字之声符“戋”为例,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8]492
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亦有记载:
“自《说文》以字画左旁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戋有浅小之义,故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9]77
程雯洁(2012)以右文说为基础,从“戋”声出发,认为“衍‘戋’声之字由源词‘戋’的两个源义素分为两个系统……一系与少、小类意义有关。”[10]可见从“戋”得声的字很多与少、小类意义有关,“笺”造字之时从“戋”声,确实很可能是因为该字用作表示一种特殊的“简”,比一般的“简”小,因此《考声》释为“小简”。
二、“笺”公文义的衍生
笺本义指系之成编的小竹片,如何引申出公文义呢?顾海学(2015)认为“笺”起初只代表着系之成册的狭条形小竹片,尔后,被郑玄以《毛诗笺》定名于注释、注解之意加以流传,再后,又逐渐延伸出文体名、精美的纸张、信札等等的涵义。笔者以为,顾氏对“笺”的释义基本正确,但在表示注释和文体名两种引申义产生时间次序方面值得商榷。郑玄笺《诗》产生广泛影响之后,“笺”才专门表示注释的一种(后文将详细说明),而作为文体名,恐怕早在郑玄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先看以下一些史书用例:
至于为何“笺”可以表示公文,马叙伦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说:
“以笺为表者,盖汉时官府治事,于章程之外别有声说,则附简记之。在本简之外,犹今官府之公文有签注然。”[5]4-643
“按刘勰云书记之用广矣。考其杂名,古今多品,是故有书、奏、记、启、简、状、疏、笺、札,而书记则其总称也。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也。”[12]211
至于《广雅·释言》:“笺,云也。”[3]62《集韵》:“笺,编也。古者书纪其事以竹编次为之。”[16]327前者多半因郑玄之书“笺云”二字连用而以“云”释“笺”,后者或表示系之成编的“笺”之特征,似皆不足为训。
三、“笺”注释义的来源
“笺”最初用作书写、“记微”,但并不能直接引申表达注释之义。“笺”表示注释的一种,源于经学大师郑玄。《后汉书·卫宏传》:“中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后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11]2576《毛诗笺》,是东汉末年郑玄选取前人毛亨所作《诗故训传》为之笺注而成。《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17]269。可知郑玄为其他经典申明传义的都叫做“注”。作为注释体例的名称,“注”同样始于郑玄。《说文》:“注,灌也。”[2]233前人一般把注解的注当作灌注的引申,意为艰深的文义通过解释而明了,犹如阻塞的水道经灌注而畅通。《康熙字典·竹部》:
“《博物志》: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郑康成注《毛诗》曰笺。”[18]887
“注”和“传”相当。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为注。”[19]1712如郑玄的《仪礼注》、《黄帝九宫经注》。郑氏以后,“注”即成训释的通称。
南宋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郑康成衍《毛氏诗传》之未尽者名曰笺。”[20]386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条:“又如郑康成作《毛诗笺》,申明传义,他书无用此字者。”[21]885可见郑玄把其他经典的训释称为注,唯独把毛诗训释称为笺。个中缘由,晋张华《博物志》云:“《诗》曰笺,不解此意,或云毛公尝为北海郡守,元是此郡人,故以为敬。”[22]27崔豹《古今注》中亦持同样看法。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注疏(笺传)》引崔豹之说后提出批评:
陆氏怀疑《六艺论》释题是南朝雷次宗等后人所为,如果是这样,那么释“笺”援引之文所使用的“识别”很可能来自许慎《说文》释义。然《说文》释“笺”之“识”字并不表示“识别”,而是表示记事,或同“职”,“记微也”。所以《六艺论》注文也不足采信。
程大昌《演繁露·注疏(笺传)》说:
“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牍则以木为之,康成每条自出己说,别以片竹书之,而列毛传之傍,故特名郑氏笺者,明此笺之语,已实言之也。”[23]56
其后同书“笺”条下云:
“笺,表识书也。郑笺《毛诗》,崔豹释说甚多,至谓毛公尝为郑康成郡守,故不同它书直注释之,其云笺者,犹上笺之义,尊之。其说虽无害义,而迂曲不径。如许氏所说,则直以简随本文,表识其义,犹曰‘郑氏简之’云耳。史以册书祝曰‘册祝’,后人以联简著古书曰‘某人编’,其义一也。”[23]116
程氏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够充分。清陈奂撰《郑氏笺考征》、《诗毛氏传疏》,两书卷首有作者自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郑氏笺考征·叙》云:
“郑康成习韩诗,兼通齐、鲁,最后治毛诗。笺诗乃在注《礼》之后,以《礼》注《诗》,非墨守一氏,中有用三家申毛者,有用三家改毛者,例不外此二端。三家久废,姑就所知得如干条毛古文,郑用三家从今文,于以知毛与郑固不同术也。”[26]521
又《诗毛氏传疏·叙》云:
“初从东郡张师学《韩诗》后,见《毛诗》义精,好为作笺,亦复间杂《鲁诗》,并参己意,故作笺之旨,实不尽同毛义。”[27]2-3
从陈氏叙述可知,郑玄又兼通古、今文经学,他吸收和综合鲁、齐、韩三家今文学派,与毛诗的注说融合起来,对《诗经》进行全面笺注,实现了古、今文学的贯通。注《礼》之后郑玄才笺《诗》,所以经常以《礼》注《诗》,虽然仍以《毛诗》为主,但因为兼通韩、齐、鲁三家诗,所以兼采今文三家诗说而加以疏通阐发,因此与《毛诗传》有较多出入,即陈氏所说的“毛与郑固不同术”、“实不尽同毛义”。《毛诗传》限于文字训释,较之简略,而郑玄笺诗不仅进行文字训诂,而且注重疏通义理,如见《毛传》与经文有龃龉之处,则兼采《鲁诗》等别家之说,“并参己意”,以正其过。所谓“申毛”“改毛”就是指以己意改易毛传的说法,或者依照三家诗的观点释诗。更为关键的是,郑玄其他经注都是径注经文,独此书既注《诗》,又注《传》,所谓经注兼释。虽然旁注己见,但不妄改《毛传》原文,因此,郑玄便将自己的注《毛诗》之书称为《毛氏诗传笺》。自此“笺”在“记微”义基础上逐渐衍生注释之义,与注合称笺注。如:
(1)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征。笺注纷罗,颠倒是非。”[28]5731
(2)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其后郑玄之徒,笺注训释,不遗余力。”[29]1
(3)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李、杜、韩、苏不斤斤于分音列谱,何也?空诸一切,而后能以神气孤行,一涉笺注,趣便索然。”[30]168
附“笺”词义发展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许慎著.徐铉校.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张揖.广雅[M].丛书集成初编1160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4]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李圃.古文字言古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
[6]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8]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张世南.游宦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程雯洁.从“戋”声组字的音义关系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3):158-160.
[11]范晔著.司马彪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任日方著.陈懋仁注.文章缘起[M].四库全书147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续修四库全书020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刘勰.文心雕龙[M].丛书集成初编262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5]詹钅英.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赵振铎.集韵校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7]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9]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M].四库全书02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1]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张华.博物志[M].丛书集成初编134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3]程大昌.演繁露[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2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5]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续修四库全书02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陈奂.郑氏笺考征[M].续修四库全书00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陈奂.诗毛氏传疏[M].续修四库全书00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8]董诰辑.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王鏊.震泽长语[M].丛书集成初编022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0]袁枚.随园诗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The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Jian”in Shuowen
LING Hong-hui
(CollegeofLiberalArt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Jian in Shuowen(China’s Words and their Stories)is not the original mean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Chinese dictionarie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Jian ”has its implied meaning.“Jian”originally means the small-long-narrow bamboo slip used in writing and then came to mean officialese.Because of being used as a title of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by Zhengxuan,“Jian”came to have its annotation.
Key words:Jian;Shuowen;ancient Chinese dictionaries;a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4-0096-04
作者简介:凌宏惠,1988年生,男,广西兴业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12&ZD184)。
收稿日期: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