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尔雅义疏》引《说文》体例研究

2017-04-13补蒉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例表达方式作用

补蒉华

摘 要:《尔雅义疏》引《说文》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相应的格式和用语不一,在全面整理引文的基础上总结其引用条例,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尔雅义疏》;《说文》;作用;体例;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43-03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清郝懿行以晋郭璞注本为蓝本,着成《尔雅义疏》(下简称《义疏》),成为研治《尔雅》的圭臬之作。在注疏过程中,郝氏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给各个词条提供佐证。其中征引《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多达2700余条,且不少条目重复引用,足见《说文》在郝氏心中的地位。其引《说文》涉及多方面内容,相应的格式和用语不一,在全面整理引文的基础上总结其引用条例,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义疏》引《说文》之内容

许慎作《说文》主要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解篆字,《义疏》对《说文》的征引是有选择的,有单一引用,多项引用和完全引用。《义疏》除了征引《说文》的释义、释形、注音外,亦包括重文、引经、通人说等,如此多样化的称引,其他书籍少见。

(一)单一征引《说文》

1.引用《说文》的释义

歌,《义疏·释乐》:歌者,《说文》云:咏也。(P728)

苷,《义疏·释草》:《说文》:苷,甘艹也。(P1044)

2.引用说文的注音

欥,《义疏·释诂》:《说文》:欥从曰声。(P52)

狧,《义疏·释地》: 鲽者,《说文》狧字解云:读若比目鱼鲽之鲽。(P832)

3.引用说文的字形

敬,《義疏·釋訓》:《說文》敬从茍。(P533)

巿,《义疏·释器》:《说文》巿从巾,象连带之形。(P680)

4.引用《说文》的书证

假,《义疏·释诂》:《说文》引《虞书》曰:假于上下。(P20)

谌,《义疏·释诂》:《诗》“天难忱斯”,《说文》引作“天难谌斯”。(P50)

5.引用《说文》的重文

爟,《义疏·释言》:《说文》以烜为爟之重文。(P500)

蜮,《义疏·释虫》:蜮、蝈字同,见于《说文》。(P1120)

6.引用《说文》的字头

回,《义疏·释天》:回者,《说文》作回。(P755)

邕,《義疏·釋地》: 雝者,邕之叚借,《說文》作邕。(P807)

7.引用《说文》的通人说

蕫,《义疏·释草》:《说文》引杜林“以蕫为蕅根”。(P990)

檹,《义疏·释木》:《说文》:椅,梓也。又云:贾侍中说“檹即椅木,可作琴。”(P1098)

(二)多项征引《说文》

1.引用《说文》的释义和析形

皇,《义疏·释诂》:《说文》云: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P6)

至,《义疏·释诂》:《说文》云: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P18)

2.引用《说文》的释义和书证

谑,《义疏·释诂》:《说文》云:戏也。引《诗》“善戏谑兮”。(P52)

簜,《义疏·释草》:《说文》:簜,大竹也。引《书》“瑶琨筱簜”。(P953)

3.引用《说文》的释义和注音

詁,《義疏·釋詁》:《說文》云:詁,訓故言也。从古聲。(P1)

懆,《義疏·釋詁》:《說文》云:懆,愁不安也,《釋文》:懆,七感反,《說文》:七倒反。(P161)

4.引用《说文》的释义与析形

《义疏·释樂》:謠者,《說文》作“”,云:徒歌。从言肉。(P728)

木,《义疏·释木》:《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从屮,下象其根。(P1059)

5.引用《说文》的释义与重文

《义疏·释言》:《说文》、同,云:黏也。(P482)

螾,《義疏·釋蟲》:《說文》:螼,螾也;螾,側行者,或作蚓。(P1141)

6.引用《说文》的书证与注音

欥,《义疏·释诂》:《诗》“遹求厥寕”《说文》引作“欥求厥寕”,欥,从曰声。(P35)

圛,《义疏·释言》:圛者,《说文》引《尚书》:“曰圛,圛,升云半有半无。” 读若驿。(P403)

(三)完全征引《说文》

曰,《义疏·释诂》:《说文》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P52)

妇,《义疏·释亲》:妇者,《说文》云: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P613)

二、《义疏》引《说文》之训诂目的

《义疏》对《尔雅》的疏证是全面的,深入的,审慎的。内容十分丰富,郝氏利用《说文》的材料,对《尔雅》进行了许多新的疏解。就其称引《说文》的目的,我们将其分为释字义、析字形、正文字、破假借、系同源五个方面。

(一)释字义

(1)《释器》:“璲,瑞也。”《义疏》:“瑞者,《说文》云:‘以玉为信也。”(P691)

(2)《释草》:“菲,芴。”《义疏》:“《说文》菲、芴互训。”(P957)

(3)《释天》:“疾雷为霆霓。”《义疏》:“雷霆者,《说文》云:‘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P759)

(4)《释乐》:“大篪谓之沂。”《义疏》:“篪者,《说文》作‘,云‘管乐也,或从竹作篪。”(P721)

按:

例(1)郝氏引《说文》“瑞”字释义来解释《尔雅》的解释词“瑞”。

例(2)郝氏引《说文》以证明《尔雅》的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同义关系。

例(3)郝氏同时征引《说文》“靁”“霆”释义疏解《尔雅》。

例(4)中,郝氏指出《尔雅》“篪”字《说文》作“”,再援引《说文》释义和重文,此为正字体和释字义相结合。

(二)析字形

(1)《释诂》:“迄,至也。”《义疏》:“《說文》云:‘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P18)

(2)《释诂》:“会,合也。”《义疏》:“会,会者,《说文》云:‘合也。从亼。”(P59)

(3)《释训》:“穆穆,敬也。”《义疏》:“敬与美、善义近,故《说文》‘敬从茍,‘茍从羊省。羊与美、善同意,是其义也。”(P533)

(4)《释器》:“妇人之褘谓之缡。”《义疏》:“《说文》:‘巿,从巾,象連带之形。”(P680)

按:《说文》是一部从字形出发研究字义的字书,郝懿行在征引《说文》疏通《尔雅》的过程中,必定会充分借鉴《说文》的成果,通过分析字形以求得字义,故字形说解与字义说解往往同时征引。

(三)正文字

(1)《释言》:“握,具也。”《义疏》:“《说文》作楃,云:‘木帳也。(P496)

(2)《释言》:“贻,遗也。”《义疏》:“贻者,‘诒之或体也,《说文》云:‘诒,遗也。……实则‘诒为正体,‘贻乃别体也。”(P464)

(3)《释训》:“惴惴,憢憢,惧也。”《义疏》:“憢者,哓之或体也。……《说文》:‘哓,惧也,引《诗》:唯予音之哓哓。”(P537)

按:郝懿行尊崇《说文》,训诂常以《说文》为据。如《尔雅》与《说文》用字有异,必引用《说文》用字,指明二者关系之时,多以《说文》用字为正。

例(1)中,郝氏云“握《说文》作楃”,并引“楃”字说解。

例(2)中,援引“诒”字说解,并指明《说文》“诒”为正体,《尔雅》“贻”为别体。

例(3)中,先指明“憢”为“哓”之或体,再引《说文》“哓”字说解。

(四)破假借

《尔雅》是现存最早的按义类编排的词典,与后世的词典差别较大。陆宗达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说:“它实际上只是五经诂训的汇编,是以训诂存文字,并不是专门阐述文字的著作。”①《尔雅》粗略地罗列了古文献中的词义训释,故本字、假借字混杂。它的诸多通假现象使字形和字义脱离了联系,如果用借字去释义,必然使得训释南辕北辙。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序》云:“《尔雅》经文之字,有不与经典合者,转写多歧之故也。有不与《说文解字》合者,《说文》于形得义,皆本字本义;《尔雅》解经,则假借特多,其用本字本义少也。”②郝懿行为《尔雅》作疏解,首要任务便是找出《尔雅》中的借字,再根据声音的线索,有根据地求得本字。他说:“先从许叔重书得其本字,而后知孰为假借,触类旁通,不避繁碎,仍自条理分明,不相杂厕。”③

试举例如下:

(1)《释训》:“桓桓,烈烈,威也。”《义疏》:“桓者,‘狟之叚借也,《说文》引《周书》曰:尚狟狟。”(P539)

(2)《释器》:“玉谓之雕。”《义疏》:“雕者,‘琱之叚借也,《说文》云:‘琱,治玉也。通作雕。”(P697)

(3)《释鸟》:“生噣,雏。”《义疏》:“噣者,啄之叚借,《说文》:‘啄,鸟食也。”(P1237)

按:破通假,求本字,郝氏多用“某,某之叚音”“某,某之叚借”“某当作某”予以标注。

例(1)中,“桓”与“狟”上古音同属匣纽元部,古音同,可通假。《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犬部:“狟,犬行也。”可知,“桓”是“狟”的通假字,本字是“狟”。

例(2)中,“雕”“琱”同属端纽幽部,音同可通假。《说文·隹部》:“雕,鷻也。”玉部:“琱,治玉也。”“雕”是“琱”的通假字,本字是“琱”。

例(3)中,“噣”“啄”同属端纽屋部,音同可通假。

(五)系同源

(1)《释诂》:“喜,乐也。”《义疏》:“喜者,通作憙,《说文》云:‘憙,说也。……又通作僖,《说文》:‘僖,乐也。……又通作媐,《说文》:‘媐,说乐也。”(P30)

(2)《释诂》:“豫,安也。”《义疏》:“‘安者,上文云止也,下文云定也。……《说文》云:‘侒,宴也。宴,安也。又云:‘妟,安也。妟、宴、侒、安竝声义同。”(P224)

(3)《释言》:“增,益也。”《义疏》:“增者,《说文》云:‘益也。……通作曾,《说文·会部》云:‘会,从曾省。曾,益也。……又通作譄,《说文》云:‘譄,加也。”(P412)

按:郝懿行征引《说文》目的之一是系联同源词。

例(1)中,“喜”“憙”“僖”“媐”古音同属晓母之部,都有“喜乐”义,是一组同源词。

例(2)中,“妟”“宴”“侒”“安”古音同属影母元部,都有“安然、安定”之义,故同源。

例(3)中,“增”“会”“譄”俱从“曾”声,都有“增加、增益”之义,三字同源。

三、《义疏》引《说文》之体例

清人胡秉虔说:“读古人书,须先明其体例。”④

《义疏》引《说文》体例复杂,以不同的标准界定,可归纳如下:

(一)单引一篆与连引多篆

以一次所引《说文》条数来看,分为“单引一篆”与“连引多篆”。

1.单引一篆

(1)《义疏·释木》:“《说文》:‘棫,白桵也。”(P1103)

(2)《义疏·释鸟》:“《说文》:‘泽虞也。”(P1240)

2.连引多篆

(3)《义疏·释言》:“《说文》云:‘傳,遽也。遽,傳也。”(P358)

(4)《义疏·释鱼》:“《说文》:‘鳖,甲虫也。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P1190)

(二)直接征引与间接征引

1.直接征引

“直接征引”即直接引出《说文》内容,表达方式较多,较常见的有“《说文》云某也”、“《说文》某,某也”、“说文以某为某”等。如:

(1)《义疏·释诂》:“《说文》云:‘君,尊也。”(P4)

(2)《义疏·释诂》:“《说文》又以腹中虫为蛊。”(P237)

(3)《义疏·释训》:“翘者,《說文》以为‘尾长毛。”(P537)

(4)《义疏·释草》:“《说文》:‘簜,大竹也。引《书》:瑶琨筱簜。”(P953)

2.间接征引

“间接征引”指的是不直接说出《说文》内容,表达方式有“某者,《说文》同”、“《说文》用某”、“《说文》某某互训”等。如:

(1)《义疏·释水》:“汉为潜者,《说文》同。”(P900)

(2)《义疏·释言》:“号者,《诗·硕鼠传》:‘呼也。《说文》同。”(P460)

(3)《义疏·释水》:“沚者,《诗·采蘩传》:‘沚,渚也。不言小者,亦文省也。《说文》用《尔雅》。”(P914)

(4)《义疏·释宫》:“楔者,《说文》櫼楔互训。”(P628)

(三)《说文》书名置于解释字之前与《说文》书名置于解释字之后

1.《说文》书名置于解释字之前

(1)《义疏·释天》:“天者,《说文》云:‘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P733)

(2)《义疏·释山》:“《说文》云:‘崒,危高也。”(P878)

(3)《义疏·释虫》:“《说文》:‘螼,螾也。螾,侧行者,或作蚓。”(P1141)

按:以上三例,《说文》书名出现在解释字之前。

2.《说文》书名置于解释字之后

(1)《义疏·释诂》:“豊,满也,大也,皆见《说文》。”(P127)

(2)《义疏·释诂》:“瘼者,《诗》‘乱离瘼矣‘瘼此下民,传竝云:‘瘼,病也。《方言》及《说文》同。”(P158)

按:以上二例,《说文》书名出现在解释字之后。

(四)单引《说文》与与他书共引

1.单引《说文》

(1)《义疏·释诂》:“《说文》云:‘才,艹木之初也。”(P2)

(2)《义疏·释亲》:“妇者,《说文》云:‘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P613)

2.与他书共引

“与他书共引”指《说文》与其他文献共引一篆,表达方式一般为“《说文》及某书并云”、“《说文》及某书某竝训某”等。如:

(1)《义疏·释诂》:“《说文》、《广雅》竝云:‘侑,耦也。”(P233)

(2)《义疏·释诂》:“《说文》、《方言》佥竝训皆。”(P296)

(3)《义疏·释宫》:“埘者,《说文》及《诗·君子于役传》俱用《尔雅》。”(P634)

四、结语

《尔雅义疏》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所引《说文》资料丰富,引用条例繁杂多样。囿于篇幅,本文仅从《义疏》引《说文》的内容、目的、体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义疏》征引《说文》的情况,尚待进一步探讨,以求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注释:

①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06.

②阮元(清),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65.

③郝懿行.嗮书堂文集卷二·与王伯申学使书.

④胡秉虔.说文管见·见《丛书集成初編》.1133:22.

参考文献:

[1]郝懿行(清).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许慎(东汉),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4]阮元(清).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郝懿行.嗮书堂文集卷二·与王伯申学使书.

[6]胡秉虔.说文管见·见《丛书集成初編》1133册:22.

猜你喜欢

体例表达方式作用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诗经学史》书评
论汉代历史叙事模式的确立
图案的艺术表达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