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拍胸舞的历史探源和文化价值分析

2016-05-31宋晓俊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起源

宋晓俊

【摘 要】拍胸舞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特色民族舞蹈,印刻着千年的文化符号,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拍胸舞起源的影响因素,分析拍胸舞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有利于拍胸舞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拍胸舞 起源 文化价值

课题号: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2013JK0524);咸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2XSYK082);咸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0XSYK328)。

拍胸舞是闽南地区广泛流行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舞蹈,它不仅吸取了闽越舞蹈文化中的丰富养分,而且融合了华夏中原舞蹈的精华元素,在福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独特舞蹈形态。

拍胸舞历史起源的多种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4°到26°之间,在纬度、地形以及季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冬短夏长、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当地人无论是在日常的穿着打扮上还是在各种娱乐项目的服饰风格上,都受到了这种气候的影响。闽南“拍胸舞”表演者大多赤足,上身裸露、下着短裤,这样的装扮与当地炎热天气有直接的关系。生物群落的分布同样也影响到了拍胸舞,闽南地区温暖、潮湿的气候为蛇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成就了古代闽越先人对蛇的图腾崇拜。闽南“拍胸舞”表演者头戴蛇形草圈,腰肢扭动,亦如蛇形。

闽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拍胸舞的一个影响因素。闽南属于沿海地区,渔业和农业并存,水稻是这里的主要种植作物。“田间拍胸”舞作为一种带有农耕文化色彩的艺术表演形式,就是在田间劳作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者的动作姿势颇似插秧、收谷,头上捆扎的稻草更直接说明了田间劳动对拍胸舞的影响[1]205。

2.中原文化迁徙和古粤遗风的融合

中国历史上中原民族南迁的脚步从未停止,与人口迁徙相伴随的文化大迁徙以及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促使闽南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使得古老的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融为一体。闽南文化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拍胸舞”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2]24。晋代以后中原人口大量涌入,使原本聚居于当地的闽越族群逐渐消失,但其风俗习惯则保留了下来。据此来看,学者们对拍胸舞的形成因素可以有如下说法:这种舞蹈由古代闽越族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其表演形式以及内在动律,都存有闽越遗风。中州移民将拍胸舞传入了福州,其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中原踏歌的影响。拍胸舞是在古代闽南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闽南人民喜欢赤脚干农活,击掌拍胸是他们休息期间的一种自娱活动。闽南民间戏曲与拍胸舞表演形式相结合,宋元时期的南戏《郑元和与李亚仙》中就出现了边唱边拍胸而舞的场景。

3.海洋文化、图腾崇拜和数字崇拜

蛇图腾崇拜是闽南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信仰。闽南人长期生活于山海相连、杂草丛生、炎热潮湿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蛇是他们最为常见、最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长期居住在多蛇的环境中,人们把对蛇的恐惧感上升为一种信仰与崇拜。同时,闽南人祖先大多过着靠海吃海的日子,对海洋的依赖感非常强烈。海洋文化不仅诱发了对蛇的图腾崇拜,也形成了对数字七的崇拜,反映了闽南群体定势民俗心理。拍胸舞,即“打七响”,就是闽南人崇拜数字七的典型表现。《汉书·律历志上》中将“七”解释为:“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其中“七”指的是:天、地、人、四时。以日、月、五星为代表的宇宙时空与存在于人生活空间中的数字“七”,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且逐渐融入到各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生活风俗中,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闽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七”字之间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对闽南人而言,“七”是个非常值得崇拜的数字,是能够在各种祭式礼仪与诸神相通的数字;是一种神秘符号,带有象征性意义。

拍胸舞的文化价值分析

1.文化传承价值

承传性是文化的一个基础性特征,“拍胸舞”是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与空间的拓展上是拍胸舞的承传功能的重要表现。拍胸舞者头上的蛇形草箍虽然外形简单,但是它却将闽越族原住民对蛇的崇拜鲜明地保存了下来,给拍胸舞增添了一抹浓重的闽越古老的宗教色彩。同时,在黎族、高山族、土家的舞蹈中都能找到与拍胸舞中相类似的拍胸动作,在宋代马远的《踏歌图》中也能看到与拍胸舞表演相类似的舞蹈场景。宋元时期的泉州地方戏种“七子班”中的著名曲目《郑元和》中就有“莲花路”叫化子“拍胸”一出戏,在现在拍胸舞表演中,大多配有被誉为“东方音乐活化石”南音的《三千两金》的音乐。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拍胸舞是闽南地区的群体特征、特质文化、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南方各民族的舞蹈、传统戏剧颇有渊源,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上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2.娱乐健身价值

最初的民间拍胸舞蹈形式非常简单,用于祭祀的表演只有1-2人,也能够随处随意即刻舞动。跳舞者头戴草,裸胸赤足,以单一节奏的跺、夹、拍、击动作为主,着力于掌、腿、肘、胸部位,其身体形态呈挺胸拔腰之势,整个身体跳起,且以欢愉的颤头和刚劲有力的蹲步为辅动作,形成热烈、风趣、朴实、豪放之风格。 后来,拍胸舞从祭祀转入到了田间地头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和节日的集会中的节庆表演上。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间拍胸舞的基础动作演变成打7响,在胸部之前两手先合击双掌,然后两手顺次在左右胸部处进行打拍,两臂顺次对左右肋部处进行拍打,最后是两手顺次对左右腿部进行拍打,总计为7响,音值合7拍。拍打的同时,两脚以骑马步配合,跳跃起来富有节奏感,肢体随着作左右方向的摇晃,且以欢愉的颤头相配合,就这样,周而复始。 “打七响”突出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在此基础上经过现代舞蹈工作者加工和改进,吸收了现代舞蹈的一些动作,变成了打八响,配上符合拍胸舞表演风格的音乐。学习和参与拍胸舞表演能够强健体魄,陶冶身心,净化社会风气。从运动心理学的视角而言,拍胸舞是一种宗教舞蹈,也是一种体育游戏。这种舞蹈既能娱人也能够娱神,从根本上说,娱神也是为了娱人,因此,拍胸舞的游戏性元素不断增加[4]163。

3.旅游资源价值

民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民族族群文化的生命密码,彰显出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为当地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对外具有了巨大的吸引力[3]745。非物质文化虽然不像文物、遗址、古建筑等具有具体固定的形态,但它在教育、经济、旅游等方面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闽南地区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遗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域,拍胸舞不仅仅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也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它具有多参与性、高品位的特点,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与独特魅力深植于闽南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舞蹈能够以充满魅力的、生动的舞蹈形象给外来游客带来不同的精神体验,从而为闽南旅游业发挥独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0期。

[3]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

[4]黄明珠:《闽南拍胸舞中“打七响”动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