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中男高音“高音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2016-05-31陶曙光
陶曙光
【摘 要】在声乐教学和演唱过程中,男高音“高音难”现象较为普遍。男高音要想获得辉煌的高音,必须要了解造成男高音“高音难”问题的原因,并遵循科学的发声规律,建立正确的发声和训练方法。本文主要以声音观念、歌唱方法、练习方法、歌唱心理四个方面作为分析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大量查阅中外声乐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演唱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从歌唱学原理入手,对造成男高音高音困难、音色差等常见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男高音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男高音 声乐 声音审美
引 言
在男高音训练和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声区声音厚重、音色暗淡,中高声区过渡出现断裂,高音困难且音色苍白无力;声音明亮却缺乏持久耐力,无法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中低声区声音虚弱无力,唱到高音时声音单薄且缺乏穿透力;高音时声音摇晃、撒气、漏气、音高偏低;高音出现喉音或鼻音且咬字不清等一系列严重影响高音演唱和高音质量的问题。影响高音演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歌唱发声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大脑、听觉器官、呼吸器官、喉部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咬字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但总的来说大致是由以下的几种情况造成的。
声音观念错误造成的高音问题
声音观念是确定声音目标和建立正确歌唱方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声音观念错误主要是由于声音审美、内听觉错误所导致的。歌唱的发声首先是由大脑指挥系统发出声音指令,肺部将气息经气管向喉咽部输送气流,气流使声带振动而产生“基音”,基音经过共鸣、咬字、吐字器官的调节和共振后形成声音,后又经听觉系统把发出的声音向大脑进行信息反馈并对声音进行再调整的一个复杂过程。如果我们在演唱时大脑中没有正确的声音审美和客观的耳朵指导,就无法向发声器官发出正确的声音指令,并对已发出的声音进行正确判断和调整,势必会造成诸如混声比例失调,呼吸、喉位及共鸣调节不当等影响高音质量的错误发声。
1.声音审美错误
在声乐演唱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男高音虽然学习声乐多年,但演唱水平和高音能力却一直停滞不前,究其问题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在建立歌唱方法的过程中,对声音审美的重要性、美声唱法的特点认知不够及内、外听觉不统一等原因,致使头脑中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标准和声音形象,不能够向发声器官发出正确的声音指令而导致呼吸、喉头、共鸣调节不当,声带肌失衡造成的。如:歌者一味追求明亮有力的内听觉声音效果,迫使喉部、咽部、舌部挤卡、环甲肌过度紧张、共鸣调节失衡,导致声音过于刚硬,中声区断裂,高音困难且音色苍白好似叫喊。过分追求“高位置”的声音而造成杓肌群与环甲肌协调失当,导致声音虚弱无力,高音漏气发假且无力度。盲目追求音量和声音的宽厚,用非自然的方式过分压低喉头,一味撑大下部共鸣腔,使软腭、舌部、咽部肌肉不能有效调节上部共鸣而导致发高音时出现沉重的喉音。追求高音时声音的亮度,过度抬高软腭,导致呼吸和喉头上提、降喉肌群与提喉肌群平衡失当而造成白声或鼻音的不良现象等。
声音审美对于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声音审美与个人的文化修养、对美声唱法的认识、个人的性格及声音喜好息息相关。有很多声乐学习者在演唱过程中,头脑中没有美声基本的声音标准,完全根据个人的声音喜好随心所欲地进行演唱,这当然就不能获得好的声音,而且还会陷入越练越糟、越糟越练的恶性循环。声音审美属于意识范畴的一个层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①。所谓声音审美是指大脑通过学习实践而形成的对音色、音调、咬字共鸣、高低、强弱等一系列音响效果的整体认识,这种认识是在长期的学习和歌唱实践中训练出来的。声音审美是男高音建立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歌唱中每一个控制发声器官的动作都是通过意识来支配的,人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只要声音信息和发声器官的感觉信息正确,大脑就能够按提前设定的声音效果来指挥其他协作系统发出你想要的声音。在歌唱发声前,首先要根据头脑中建立的声音审美标准确定所要发出声音的音色、情感、音量、强弱等的目标,发声时器官的调整与协调都要为这个既定的目标而展开,试想,如果连声音目标都是错误的,又怎可能在歌唱学习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发出好的声音呢?
2.内、外听觉的不协调
声乐教育家沈湘说:“声乐学习应当明确我们声乐训练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观念,教唱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训练老师和学习生的耳朵,培养歌唱家的耳朵”②。在实际演唱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感到自己声音明亮时,录音机传出的却是紧张的、苍白的、无音色的声音,我们觉得虚空、暗淡的声音,录音机传出的却是通畅圆润的。歌唱艺术是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与其他听觉艺术不同的是歌唱者永远不能完全客观地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听觉传导的不同而引起的听觉偏差而造成的。人类听觉主要通过外界传导和内传导两个传播途径来接收声音的,把空气或其他外界媒体物质作为主要传播中介而形成的听觉叫外听觉;通过自身器官、肌肉、骨骼等组织作为主要传播中介而形成的听觉叫内听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外界传导接收他人的声音,而歌唱者自身却是通过内、外传导的听觉方式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声音的,其中内听觉占主导地位。学习声乐就必须要了解内、外听觉的差异性,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逐步达到内听觉与外听觉的基本统一,否则,是很难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客观准确判断的,当然就不能够像歌唱家那样,随时都能够通过听觉的判断来正确调节器官并发出自己想要的声音。
歌唱方法不当造成的“高音难”问题
歌唱方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中包括呼吸、喉头、共鸣、咬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是指在歌唱发声中呼吸、喉头、共鸣、咬字等相关部位的实际操作办法。歌唱方法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歌唱方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歌唱发声时声音的质量,而且演唱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高音问题,都可能与歌唱方法不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建立科学的高音演唱方法就必须先要了解引发“高音难”错误演唱方法的问题所在,只有知其原因,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为建立正确的高音演唱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呼吸方法不当引发的“高音难”问题
在歌唱过程中,根据呼吸方式及姿势的不同,大致将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形式。胸式呼吸主要是依靠肩部和上腹部的肌肉进行呼吸,腹部和横膈膜的肌肉相对消极;腹式呼吸主要是靠腹部和腰部的肌肉进行呼吸,胸部塌陷且肌肉消极。这两种呼吸方式由于过分强调胸部肌群或腹部肌群单独进行呼吸,全身的呼吸肌群不能共同发挥作用、姿势肌无法有效地控制呼吸姿势并协助呼吸,容易造成胸骨和肩胛骨上提,颈部肌肉和喉部肌肉紧张,喉头上提等一系列导致高音“困难”、“挤卡”、“苍白”、“喉音”的发声障碍。美声唱法中歌者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方式能够积极调动呼吸系统中所有与呼吸相关的肌肉参与呼吸,在姿势肌保持胸廓和肩部姿势稳定的同时,利用肋间肌、腹肌、横膈膜等肌肉相互间的配合来获得充足的气息,其主要特点是呼吸姿势稳定、气息深沉、控制力强。从第一章“呼吸系统的构成”中可以看到,胸骨和肩胛骨上同时附着有呼吸肌群和降喉肌群的肌肉,降喉肌群与提喉肌群及咽肌、软腭在共同的连接点上相互连接,只有当胸部挺起和肩部稳定时,才能促使喉位自然下降和保持稳定,提喉、降喉肌群和软腭之间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对抗,咽部打开并保持放松,气息与声带之间保持稳定气流等一系列保证喉内肌的效能,确保高音质量的关键动作。
2.喉头问题引发的“高音难”问题
(1)喉头位置对高音的影响
喉是歌唱发声时的重要器官,发声时喉部的状态与高音质量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通常影响高音的喉部问题常会以“高喉”、“压喉”和“喉部紧张”的表象出现。喉头位置的高低与呼吸方式和呼吸姿势有着直接的关联。喉头过高、过低或不稳定,直接会打破发声器官之间协调而又平衡的对抗关系,引发喉部紧张、挤卡,喉内肌无法正常发挥机能,咽肌、舌肌、软腭肌等无法有效地调节共鸣等影响发声的弊病,导致声区音色难以统一,高音挤卡、冒泡、音高偏低、音色晦暗、苍白等不良声音现象。喉是连接气管、咽腔及上部共鸣腔体的中间环节,是喉内肌群、喉外肌群、咽缩肌群、舌骨肌群等共同的连接点,喉头的状态不但制约其他器官运行,而且也会受到其他器官反制约,歌唱中喉头的位置一旦出现上提或过分下压,就会造成与之相连的肌肉、器官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导致严重的高音问题。
(2)喉头位置对共鸣的影响
喉头下放与软腭抬起,能够扩大咽腔而增加共鸣来美化声音。共鸣腔体以软腭为界把软腭以上的鼻腔称为上部共鸣腔,软腭以下的口腔、咽腔、喉室、胸腔称为下部共鸣腔。下部共鸣腔是通过改变喉咽腔共鸣管的长度和粗细来调节共鸣的。在调节上部共鸣腔体的软腭肌群中,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腭咽肌下与舌部和甲状骨相连,向上发自头骨各处,是歌唱系统的最上方支点。只有在喉头位置适当并且稳定的情况下,软腭的拉紧、上提肌对舌部的向上提拉,才能够使咽腔共鸣管在与降喉肌群的对抗中获得更大的空间来加强共鸣。在唱自然声区时,喉头向下移动而软腭、提舌肌等舌部肌肉保持上提,下部共鸣管就会因长度加长和咽部打开而扩大了腔体,使声带发出的“基音”有更大的空间产生共振来美化声音;唱高音时,下部共鸣腔体在喉头稳定的基础上,利用咽肌、会厌肌、舌肌、软腭肌的调节,使喉咽腔共鸣管变细、口咽后部扩大而形成了倒置的“喇叭”样形状,这种“倒置的喇叭”状形态则正是高音共鸣时的最佳状态。
(3)喉头稳定对声带肌的影响
在声乐教学中,训练呼吸、稳定喉头、强化共鸣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给声带肌群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制造高质量的“基音”。由于环甲肌位于环状软骨的前端与甲状软骨下端相连,因此,只有在喉降肌将喉头降下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环甲肌才能发挥最佳效能。高音时声带肌的收缩力是保证音高的真正动力,声带发声时的高低变化主要是在杓肌、环杓侧肌、甲杓肌(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为杓肌群)和环甲肌的协调配合中完成的。在歌唱发声时,“使声带闭合缩短的杓肌群肌肉,随着音高的变化一直保持不断收缩,环甲肌被动地“积极配合”,到高声区时环甲肌在声带缩短闭合的基础上用力将声带拉长变薄,使声带更加有效地进行边缘振动来发出高频率的基音”[3];相反,如果喉头不稳、上提或单用环甲肌主动收缩使声带拉长的办法唱高音,就会导致调节共鸣和声带的肌肉失衡,造成高音“扁平”、“嘶哑”、“喊叫”。
盲目练习高音而忽视中、低声区基础练习
盲目扩展音域而忽视中、低声区基础练习,对于男高音获得高音也是弊大于利的。有很多男高音平时练声时偶尔能单独发出几个漂亮的高音,但是当演唱一首完整的曲目时,高音部分就唱不出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歌唱方法不牢固,练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歌唱的练习一定要在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在自然声区还未打好基础的情况下,不能急于进行中、高声区的扩展训练和盲目地练唱高音,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说:“如果中声区有毛病,以这种状态练高音,这毛病不是加倍而是平方。”[4]中声区的声音接近人说话的自然声区,与高声区相比更易于调整声音和建立歌唱方法,盲目练习高音对于正确掌握各发声器官的发声规律,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都是很不利的,而且高音演唱不当还会造成对歌唱器官的损害。另外,在练唱过程中不能一味通过练声曲来建立歌唱方法和提高演唱能力,练声曲是获得发声方法的重要手段,通过练声曲的练习能得到了很多演唱基本方法和技巧,但练声曲只是为更好地演唱歌曲所作的必要准备,真正的演唱技巧还是要从歌曲演唱中获得。在我自己学唱的过程中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练唱的时候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唱练声曲和喊高音上,忽视对歌曲的练唱和歌唱方法的学习,结果是练声曲能唱而歌却唱不好了。
心理紧张对演唱高音的影响
男高音在演唱过程中常会为作品中的高音而心理紧张,紧张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紧张的心理造成的思想无法集中、心跳和呼吸加快、全身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对于演唱高音却是十分不利的。歌曲的演唱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歌唱状态对歌唱时的声音进行调整,而思想不集中就无法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到高音时更是感到手足无措,歌唱发声器官的控制也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准确运用。其次,歌唱时全身肌肉和歌唱器官应该是在协调放松的状态下相互配合的,呼吸加快和肌肉僵硬导致的呼吸上提和喉部肌肉紧张很可能使声音失控。引起歌唱紧张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高音技术运用不纯熟而引起的高音恐惧;缺乏对高音的自信而造成的怯场;演唱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等都是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等。如果歌唱紧张心理不及时加以克服,则会造成对生理状态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心理惯性和肌肉惯性,严重影响高音质量并加重对演唱和高音的恐惧心理。
结 语
男高音的声音具有宽广、优美、洪亮、高亢、圆润等诸多特点,是美声唱法中一个极富有魅力的声部,获得辉煌的高音是其歌唱艺术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条件。解决男高音“高音难”问题是男高音训练和演唱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歌唱发声系统非常复杂,是经由大脑、听觉器官、呼吸器官、喉部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咬字等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造成男高音“高音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找出引发“高音难”错误演唱方法的问题所在,是建立科学的高音演唱方法的首要前提,只有知其原因,才能少走弯路,为建立正确的高音演唱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声乐演唱是个永恒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理解和探索,男高音在训练时,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刻苦的训练、不断总结,才能在舞台上最终实现美妙辉煌的高音。
参考文献:
[1]王锐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37-43页。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重印,第71页。
[3]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7月第1版,第85—93页。
[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9页。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