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主题演进与前沿探讨

2016-05-30武建鑫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

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明确其研究主题、研究前沿和未来走向,无疑对新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Ⅲ软件绘制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形象地揭示了一流大学的研究主题和前沿趋势。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要素、国外一流大学形成的路径与条件、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探索。同时,还挖掘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两类前沿主题,一类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科教兴国战略为代表的趋弱性研究主题,一类是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代表的渐增性研究主题。这些研究结果尽管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但对于新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而言,还要准确把握若干关系,即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主题;前沿探讨;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3-0092-08

一、引 言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1 ]。毫无疑问,这些战略举措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各界久久为功的改革动力。为此,中央政府于2015年8月对高等教育再次发力,审议并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同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要大大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

新一轮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狂热追捧,还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值此,我们有必要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态势,其研究主题有哪些?这些研究主题又是如何演进的?哪些研究主题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前沿?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持续深入,还是对“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推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根据已有文献可知,近年来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综述仅有2篇:浙江师范大学的胡建梅于2004年分别从一流大学的概念、特征、建设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2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仙飞于2005年从回顾一流大学的政策和建设一流大学的观点两个方面做了综述 [3 ]。这些研究成果尽管对当时一流大学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相比于一流大学的研究历程,这两篇综述时间较早,缺乏时效性;另一方面,上述研究均是对已有文献的定性分析,既缺乏科学性,又不能深入揭示其内部结构。当务之急是将研究时间跨度延伸至今,通过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较为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主题和前沿内容,为新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提供“知识地图”。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科学有效地处理大批量的文献信息,使得繁杂的信息变得容易观察,并揭示其内部蕴含的规律 [4 ]。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信息处理软件Citespace,能够运用图谱算法识别关键词聚类和研究主题,探寻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预测其研究前沿和未来走向,展示了该软件“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的强大功能 [5 ]。因此,本研究以关键词为分析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在绘制并分析知识图谱的基础上,探究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内部结构和未来趋势。

1.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某一领域知识的发展历程和结构关系的图形,具有“图”和“谱”的双重特性: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为探究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结构、互动、演化等诸多内部关系提供了平台 [6 ]。就知识图谱的分析而言,一般以关键词为分析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来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前沿趋势。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它的原理主要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 [7 ]。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NKI为检索数据库,以篇名为“一流大学”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时间限定为“1992~2015年”①,检索时间为2016年2月10日,共获得1 574篇。为了提高文献的精确性,将剔除会议公告、人物访谈、会议综述等非学术论文,共获得1 381篇文献。选中文献后,将文献题名、作者、关键词、摘要、期刊名等文献题录信息导出,以Refworks格式输出信息,并命名为download_x后打包下载。由于Citespace软件的数据格式是ISI文件,从CNKI数据库下载的文本数据默认为ANSI编码,故需将文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转化为软件识别的文本格式,存储为DATA文件,作为此研究的数据源。

三、1992~2015年CNKI收录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启动Citespace软件后,建立新的运算目录world_class,将转换后的DATA数据文件导入Citespace软件,设定“Time Slicing”的时间跨度为1992~2015年;在“Years Per Slice”中选择4年为一个分区,共分为6个分区;选取关键词为节点类型,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阈值设定为3、3、20,表示频次大于3,共现频次大于3,相似系数大于0.2的关键词将会出现在图谱中,如图1所示。endprint

图谱中的圆圈代表关键词,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圆圈越大,说明关键词的频次越高,圆圈中心度越高,越趋向图谱中央位置。除此之外,Citespace软件还记录了与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根据研究需要,笔者从软件导出了1992~2015年世界一流大学主题文献关键词的频次、中心度、突现率等信息,经过剔除、合并、筛选等预处理工作后,结果如表1、表2所示。整个研究将基于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相关数据,深入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主题和前沿趋势。

从表1可知,人才培养、斯坦福、研究生教育、百年校庆等关键词的频次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期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更有效地把握一流大学的研究内容,有必要将这些高频关键词聚类成若干主题。比如,斯坦福、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聚类为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聚类为一流学科,继而,将一流学科、一流人才、科研成果、世界先进水平等关键词聚类为世界一流大学内涵与特征。按此方式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借助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即时查询功能,共获得4个研究主题,分别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内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要素、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借鉴、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探索。

运用Citespace软件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获取共29个突现词,并记录突现词的突现率,及其突现的时间跨度。为了有效反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前沿内容,本文仅展示突现率较高的前10个关键词,如表2所示。其中,中国特色、国家重大战略、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竞争力、现代大学制度等7个关键词的时间跨度较大,而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的时间跨度较小。这就表明,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与时俱进地改变研究关注点,比如,中国特色自1994年以来被持续关注,而国际交流被关注8年后由新的研究主题替换;另一方面,某些重要的研究主题未能得到高度重视,比如学科建设。

四、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主题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四个主题分别对应哲学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实践论四个层面,这就为系统地分析一流大学研究现状提供了认识工具,具体内容如下:

1. 从本体论层面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认为,本体论就是“必先研究事物,而后才能研究过程;必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而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 [8 ]。世界一流大学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归根于本体论问题,比如一流大学逻辑起点、本质特征、演化历史、研究范式等内容,这些问题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可知,世界一流大学的本体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类型与层次,主要探讨一流大学是一个类型概念还是层次概念,学术界倾向于一流大学是一个类型概念,即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研究型大学,其研究型主要体现在以高水平的科研统筹一流人才与一流服务等大学职能的发挥;第二,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学术界对一流大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自身实力论”、“社会贡献论”、“社会主观论”三类,但普遍认为一流大学必先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然后才是通过提升自身实力来获得国际声誉;第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与个性,主要围绕大学组织的输入和输出要素来考察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基于不同国别、不同时代展开研究,同时也关注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成长为一流大学过程中的特色。

2. 从认识论层面阐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要素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论问题就是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寄希望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找出一条创建一流大学的规律来。比如,有学者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逻辑步骤图:确定一流的办学目标→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进行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构建一流的学科体系→确定新的办学目标 [9 ]。然而,其规律的准确性还需要以战略要素的合理布局为抓手。

综合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方式依托国家重大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研究的切入点上,其思路各不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办学理念论,普遍认为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具备一流的办学理念;(2)学术队伍论,应梅贻琦“大师论”的理性之光,学术界普遍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打造一流的学术队伍,良好的学术队伍结构是学术大师、学术骨干、有潜力的年轻学者三股力量合理配置的结果;(3)研究生教育论,认为发达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学者们围绕如何建立一流的研究生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等内容展开研究;(4)管理制度论,普遍认为一流的管理制度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变量,这样的制度下无论由谁来做校长都可以很好地运转,具体包括外部制度环境和大学自身制度的建设。

3. 从经验论层面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形成的路径与条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作为后发型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参考标准,历来就受到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在知识图谱中,斯坦福、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等关键词频次均在26次以上,且中心性也较高,成为近年来国外一流大学主题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总结了亚洲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经验。

从关注的内容来看,主要围绕国外一流大学的形成条件、共性特征、外部环境、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1)形成条件,学者们通过梳理一流大学的历史,归纳出大学在历史长廊中成为一流的若干关键性条件,比如大学校长、经费支持、课程改革、理念转变等;(2)共性特征,主要集中于国外一流大学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共性特征有学术自由、办学理念、学术声誉、学生质量等;(3)外部环境,主要探究大学之外的政府、市场、社会对一流大学形成的政策、经费、制度上的支持和供给;(4)建设路径,主要介绍发达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经验,认为建设一流大学不仅要制定战略规划、重塑精神文化,还要聘请一流校长,做好校友工作,加强课程建设。endprint

4. 从实践论层面探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

实践出真知,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单纯地移植国外经验,而是要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总结自身的经验。自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以来,世界一流大学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于2003年达到研究的白热化状态,同年3月,清华大学首次举办了“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再次助力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进程。

具体来看,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的研究:(1)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学者们一方面围绕一流大学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来阐述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围绕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展开研究;(2)国内高校的实践探索,北大、清华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排头兵,两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步骤,两校校长也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建设经验和不足;(3)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联系起来,只有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一流大学发展规律;(4)大学评价与一流大学建设,当今世界大学排名尤为重视学术成果的国际性标准,而对社会贡献、学校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有所忽视,亟须通过正确的评价导向来促进一流大学的建设。

五、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前沿

通过1992~2015年世界一流大学主题文献关键词突现率,以及突现关键词历史曲线走势的分析,我们得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前沿主题主要有两类,即趋弱性前沿主题、渐增性前沿主题,具体内容如下:

1. 趋弱性前沿主题

趋弱性前沿主题是指研究趋势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步弱化的主题。根据已有文献和关键词突现率,共发现两个较为明显的趋弱性研究主题,即人文社会科学,科教兴国战略,如图2、图3所示。

(1)人文社会科学 由图3可知,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文献有100篇,自2000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出现迅猛的增长态势,直至2002年达到峰顶,之后出现急速下降,在较小范围内波动。从文献内容来看,有38篇文献与中国人民大学有关,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并提出要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校长纪宝成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文章,当年文献数量共18篇。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理论基础。2005年以来,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两个重要命题就是一流大学的学科布局和大学评价,其中,一流大学的学科布局逐渐趋向文理交融、多学科协同共进的趋势,而大学评价主要强调如何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文献逐渐淡出学者的视野,它在一流大学研究进程中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2)科教兴国战略 由图4可知,与“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的文献共89篇。我们知道,于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但当时并未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直到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科教兴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这就导致从1998年的3篇上升至2002年的12篇的第一个峰值。之后稍有回落,但由于2007年8月召开了“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C9联盟高校校长再次探讨了建设一流大学与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导致2007年再次出现峰值,共12篇文章。从文献内容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对科学、知识、人才的整合功能和集成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轴心机构,而国家创新体系本质上是科教兴国的体制化。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选择。然而,科教兴国战略随着协同创新、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逐渐淡出学者们的视野。

2. 渐增性前沿主题

渐增性前沿主题是指研究趋势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步强化的主题。根据已有文献和关键词突现率,共发现两个较为明显的渐增性研究主题,即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如图4、图5所示。

(1)中国特色 由图4可知,与“中国特色”相关的文献共有145篇,结合二次文献阅读,我们发现,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到2011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随后于1994年首次出现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献,当然,此时的“中国特色”主要强调社会主义道路。直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本年度文献达到6篇,以此为基点,之后的研究出现了迅猛的增长。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重申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次年文献数量升至14篇。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10 ]总书记的讲话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年文献数量飙升至26篇,学者们对中国特色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中国特色要弘扬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坚持中国道路,同时也探讨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如上所述,中国特色在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重要性的凸显是基于一流大学的内涵和高等教育的政策变化的。

(2)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由图5可知,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关的文献共186篇,从2001年至2010年,文献数量的波动不是很大。直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次年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文献数量飙升至37篇,达到整个研究时段的峰顶。尽管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但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关注已上升至更高的平台,每年文献数量均在18篇以上。从研究内容来看,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主要围绕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内容阐释其基本理念,旨在为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办学思想;另一方面,通过探讨大学章程、大学理念、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关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制度保障。换句话说,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制度来支撑,而一流的大学制度正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这也将成为一流大学未来研究的重要命题。endprint

六、总结与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可知,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应然与实然状况展开,与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探索进程较为一致。其研究主题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要素、国外一流大学形成的路径与条件、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践探索四个方面。这些研究主题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拿来主义”与“自力更生”共存的理念,同时,还发掘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两类前沿主题:一类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科教兴国战略为代表的趋弱性前沿主题,它们已经逐渐淡出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另一类是以中国特色和现代大学制度为代表的渐增性前沿主题,它们已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前沿。那么,未来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必须要准确把握其研究前沿,结合“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实施,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

上述研究尽管全景式地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但对于新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与实践而言,还要注意以下若干关系:

1. 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

目前,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工作者,有一部分人对各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顶礼膜拜,认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以世界名校为标杆,学习并模仿其办学经验,试图赶上并超越其办学水平。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所说:在武昌办一所科技大学,努力赶上并超过MIT(麻省理工学院),其地位和意义,不过是美国MIT的武昌分校 [11 ]。此话意味深长,旨在强调我国建设一流大学要彰显中国特色。然而,目前关于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内涵与价值上存有争议,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内在关系。

我们认为,世界一流是基于大学学术水平和学生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种水平的大学为人类谋福祉,为真理而探索,为文明而奋斗。世界上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本上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牛顿的三大定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人类知识宝库的巨大贡献。那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必然要为人类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加强原创性研究,通过提升科研竞争力和培养一流人才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然而,正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一样,任何一所大学属于它所在的国家和民族,它要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所强调的中国特色是指通过摸索建设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增光添彩。

因此,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同时兼具国际性与主体性两大特征,如果单方面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就失去了人民和国家对它的期望和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反之,则属于墙角之花孤芳自赏。

2. 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

根据已有文献可知,以往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对是否有一流学科不够重视,即使在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中纳入了学科建设,但也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要素并列讨论,没有认识到一流学科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过去这种思想上的保守或落伍势必影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新时期“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实施,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认为,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大量实证数据证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 [12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中国院校研究学会会长刘献君教授曾经指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由此可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为抓手。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无疑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因为有世界一流学科。比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曾在1999年的大学评估中,超越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学科。因此,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就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根据2016年3月中国高校ESI数据可知,入选ESI前1%的学科数为10个以上的大学仅有19所,其中,北大、清华、浙大、上交均超过15个学科进入ESI前1%,也是我国仅有的全球排名前两百的高校。显然,这些高校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高原”性质的学科,但尚未达到顶尖学科水平,即学科“高峰”。为了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将若干学科或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还需要在打造学科高峰的道路上久久为功。

3. 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体系

“双一流建设”方案旨在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进程,但我们知道,高等教育强国是站在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这样的体系不仅应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引领科技发展潮流,还应具有一批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根据已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可知,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着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建设;二是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目的都是通过规划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助力高等教育强国的顺利实现。

之所以将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体系联系起来讲,是因为从政策影响力来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历来受到政府、社会、行业等各方面的深切关注,这就会导致资源、人才、信息、制度等各种办学资源向一流大学流动,而承担大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其他类型大学却由于资金和政策的失衡影响其健康发展。我们认为,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体系同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如果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那么,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建设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否合理,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并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如期实现。endprint

注 释:

① 根据检索可知,研究一流大学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84年,此文刊登在《外国教育动态》刊物的第6期,题目为“美国五类一流大学名次一览”,由于此文属于非学术文章,将此文剔除,直至1992年才出现研究一流大学的文献,因此,将研究时间跨度界定为1992-2015年。

② 关键词筛选工作:首先,剔除诸如“政策建议、高等教育”等无效词汇;其次,合并“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近义词;第三,剔除“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词,因为本研究的主题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2-7.

[2]胡建梅.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0-52.

[3]李仙飞.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82-87.

[4]LI Y,HOU H. Study on Visualization of Cita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07(2):301-308.

[5]CHEN C. 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377.

[6]陈 悦,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

[7]冯 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88-9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39-241.

[9]张宝贵.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68-73.

[10]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4)[2014-05-05]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5/05/content_32283223_2.htm

[11]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6):5-7.

[1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3.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酒店品牌管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专家知识图谱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