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经济新常态思考

2016-05-30卓承芳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群众观实践观历史观

卓承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是基于中国社会改革新阶段的新思考,它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集中反映,强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彰显了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的基本诉求。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新常态;历史观;实践观;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均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运动的发展及其规律,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挖掘出中国社会的巨大潜力。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当前处在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唯有增强信心,基于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征,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经济“新常态”是对我们社会全面社会改革的新阶段提出的新目标。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深刻分析经济新常态成为哲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这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卓有成效的改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实现“新常态”发展模式的目标相结合,不断获得当代中国社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实现它的新发展。

1经济新常态:时代精神的召唤

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必须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被运用于解决不同时代的实际问题,在指导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成为一种固化的教条,不仅无法指导实践,还会阻碍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而经济新常态无疑是对以往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指导。经济新常态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体现了科学发展的需要。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着手分析,中国高速发展三十年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产生了环境污染、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需要用经济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经济新常态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从政策运动命令发展模式走向社会主义法制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寻找持久的增长机制与动力,因此经济新常态是基于时代背景的考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的土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不竭动力。经济新常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它全面、准确地阐释了中国现阶段需要的发展模式,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了区别以往的赶超式高速发展战略,经济新常态不仅从速度上提出新的要求,更从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追求。这里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的理论创新。经济新常态不是某个人的思想,而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不是某个阶级的逻辑,而是时代逻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民主富强,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这并非是简单地恢复到中华民族曾有的辉煌,而是要努力“再创”世界舞台上的辉煌地位。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这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特质。

2经济新常态: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新常态是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提出的,它是对中国历史和当代社会客观现实的综合反映,是为了中国经济稳态发展而绘制的新蓝图。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往往会制约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社会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方式,不断改善生产关系。中国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的满足,因此经济新常态不仅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减压,更是给中国紧张的生产关系加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足,而不是单向地追求享乐,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追求不同之处。

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与西方的经济新常态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了缓解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矛盾,而不是从国家长远的考虑来看的一种总体性发展策略。而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主要是为了避免经济发展付出过高过多的发展代价,保证中国经济稳态持续的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创新驱动”三方面的综合考虑。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提出的科学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理论体系。

3经济新常态:人的实践的要求

经济新常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高速发展势必会引发人民群众的焦虑,而赶超式发展的模式势必会引发各类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导致各种疾病的频发,同时引发了马克思所说的四重维度的异化,这些都将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经济新常态有利于保护社会资源,平衡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新常态是调整经济结构内部的关系,调整人民内部的关系,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以及个人发挥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发展生产力始终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基本国策指导下,中国人民通过万众一心,不断实践,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充分发挥实践的主体作用,通过个人实践创造历史,在创造历史的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论认知,以实际行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唯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真理才具有实际意义。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具体实践中加深理论认知,从而推动理论本身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新常态。

4经济新常态:人的价值的诉求

经济新常态发展目标不是简单地寻求经济层面财富的量的增长,而是追求质与量的适速发展,它是对人的生活质量的终极关怀,是对社会发展的真实自由需求的观照。经济新常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它特别强调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同时发展的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这种基本思想是基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需要,也是时代要求。经济新常态体现了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想。唯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民的根本理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往我们更关注改革实践的成效,而不关注改革实践的具体过程,甚至忽略作为改革实践主体的人的价值诉求,因此经济新常态无疑是对以往忽略的价值问题的重新关注,它更看重每个作为实践主体人的主观感受已经实践本身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紧盯GDP增长。经济新常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创造力,促进实现中国梦。

经济新常态作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的诉求,体现了其“亲自然”、“亲生态”、“亲绿色”、“亲人性”的生态观。经济新常态旨在满足所有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而每个人对价值的诉求也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的价值追求的重要保障。经济新常态有利于协调好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

猜你喜欢

群众观实践观历史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习近平的历史观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