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的四种演奏版本
2016-05-30李竹
李竹
摘要: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弗莱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对钢琴的独特偏爱,终生几乎只创作钢琴曲。《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笼罩着抗争和哀痛的氛围,体现了具有悲剧意味的戏剧性特征,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这首奏鸣曲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考验和挑战,既要考虑整体结构的把握,又要重视细节部分的雕琢,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关于这部奏鸣曲有四个演奏版本:分别是米凯朗琪利、阿图尔·鲁宾斯坦、霍洛维茨和波利尼。在钢琴演奏的探索中,任何版本都有优缺点,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地进行选择。
关键词:肖邦;奏鸣曲;演奏版本;节奏;语气;圆润;饱满;柔和
引言
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弗莱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出生于波兰华沙,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法国人。肖邦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天赋,他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对钢琴的独特偏爱,终生几乎只创作钢琴曲,代表作品有:二十首练习曲、二十四首前奏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叙事曲、四首谐谑曲、四首即兴曲、两首钢琴协奏曲、三首钢琴奏鸣曲等等。
在三首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是《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1839年)c由于当时的波兰被俄国占领,肖邦不愿做异族统治下的“顺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来到法国巴黎,结识了很多法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得到了音乐创作的灵感。但身处异乡的肖邦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寂寞,由于思乡心切导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音乐里。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曲子笼罩着抗争和哀痛的氛围,体现了具有悲剧意味的戏剧性特征,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首奏鸣曲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個考验和挑战,既要考虑整体结构的把握,又要重视细节部分的雕琢,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关于这部奏鸣曲有四个演奏版本:分别是米凯朗琪利、阿图尔·鲁宾斯坦、霍洛维茨和波利尼。
1米凯朗琪利的演奏版本
这位意大利钢琴演奏家由于过分追求完美,极其苛刻地要求自己,以至于因为他的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而被人们认为是个“怪才”。阿尔图罗·贝内代蒂·米凯朗琪利(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1995)的演奏往往给人一种“琴人合一”的感觉,他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却营造了圆润透亮的音色,看不出一丝炫技的痕迹却能感受到他高超的技艺,正如他本人所言:“钢琴家弹琴时不应想也不能听钢琴的声音,而应尽量想象小提琴和管风琴的声音。”
米凯朗琪利对于第一乐章的演奏较好地把握了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但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较新颖。演奏开头引子部分的和弦时显得气定神闲,每个音符都很饱满但都不够强,缺少了不协和音程该有的紧张度和震撼力;接下来的主部主题虽然速度不慢,但音乐在短促的节奏中有些活泼跳跃,少了些局促不安的感觉;反复时第21小节的“落起”音语气过于夸张,与整体的音乐形象有些格格不入。难能可贵的是副部主题的音色演奏得光滑圆润,如经过精雕细琢的珍珠,仿佛是钢琴在歌唱一般,这要得益于米凯朗琪利童年时期学习小提琴的经历,但美中不足的是“rubato”处理得有些随心所欲,使附点节奏不够稳定。另外,呈示部后的连接部中三连音的重音比较明显,使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线条不太圆滑连贯。
第二乐章谐谑曲的第一部分激情昂扬,充满斗志。振奋人心的和弦进行深沉有力,但主观制造的一些停顿和重音之间的拉长使音乐的进行有些推迟和拖延,过于强调重音又导致声音被用力地敲击出来,所造成的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给人一种硬生生的感觉。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演奏合理地控制了整体结构。第一部分的和弦深厚沉稳,但是过度的敲击琴键而产生的重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乐句线条,让人产生一种送葬队伍停滞不前的错觉,也与庄严的音乐主题形象相背离;中部的旋律音音色过于响亮,与柔美梦幻的音乐形象不相符合。
第四乐章的三连音快速跑动干净清楚,具有很强的颗粒性,少了些朦胧模糊的感觉。
2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
这位美籍波兰钢琴家被称为“肖邦音乐代言人”,他的演奏简洁、率性,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演成分,本着他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真实地还原了肖邦的形象。就连一些挑剔的评论家也赞叹道:“鲁宾斯坦好像就是音乐的化身,他常常以近乎完美的技巧,表达乐曲中深邃的感情。由于他的演奏完全沉浸在理性之中,所以,他的演奏总是荡漾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和诗画一般的情调。”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自己也认为:“作品要求我们像作曲家本人那样把乐曲的含义揭示出来,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揭示出音乐的含义及传达出音乐的表情。”
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的第一乐章没有反复,整体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细节的处理精致到位,每个部分都演奏得中规中矩。开头的引子部分强劲有力,和弦各个饱满踏实;主部主题的速度虽不算太快,却洋溢着浓浓的热情;副部主题的旋律音音色圆润透亮,“rubato”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二乐章谐谑曲的第一部分果断有力,富有朝气,连奏、断奏以及大小乐句都演奏得清楚明晰,毫不含糊。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演奏庄严肃穆,坚毅沉稳,既把握了整体布局,又不失琐碎细节的完美演绎。
第四乐章的演奏清晰踏实,快如疾风。
3霍洛维茨的演奏版本
“钢琴泰斗”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nir Horowitz,1904~1989)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一位浪漫派钢琴大师,也许是因为他的老顽童式的性格,他演奏的音乐总是充满着天真和朝气,在精湛的技艺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霍洛维茨喜欢一种被他称作“伟大的手法”的创造性演奏,那就是别出心裁地改变谱面上标记的重音和乐曲的速度,他认为这种做法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铤而走险,但是标新立异地重新阐释了音乐内容和音乐形象,所以一切皆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霍洛维茨演奏的第一乐章整体的戏剧性效果把握得很好,音色和乐句的处理独具特色。开头的引子部分铿锵有力,与众不同的是将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弹成重音,让人有些不适。其次,主部主题的速度较快,音符过于紧凑而略微显得草率和急躁;副部主题中“rubato”的处理不紧不慢,柔韧有余,但旋律音的重音太多,声音稍显生硬。与米凯朗琪利相同的是呈示部后的连接部中三连音的重音比较突出,使乐句线条有些断断续续;而展开部前面的三连音和弦却与之相反的做过于明显的加快处理,给人一种惊慌失措的感觉。另外,展开部中的左手八度低音演奏得太强,使声音有些刺耳。
第二乐章谐谑曲第一部分的和弦进行演奏得饱满有力,极具弹性,但其中几个重音被霍洛维茨做弱奏处理,音与音之间也有刻意的拉长,好像是在激烈的奔跑中毫无预兆地突然减速,显得与音乐主题内容有些不相容;中部的音乐柔美婉约,色彩变化多端,只是略微个性化的“rubato”处理对音乐本身的节奏速度造成了一些损坏。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演奏正如音乐界评论的那样,刻意的重音处理给人一种送葬队伍呆立在原地不动的错觉;中部甜蜜温馨的音乐却演奏得十分打动人心,水晶般透亮的音色使人沉醉,也为之折服。
第四乐章的演奏不仅在快速跑动中保证了三连音的饱满度,还清晰地刻画了乐句线条的走向。
4波利尼的演奏版本
意大利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是米凯朗琪利的学生,他的音色被形象地比喻为“在无菌室里培养出来的清洁颗粒”。波利尼天生有一双大手,对运动的热爱和不凡的棋艺赋予了他对音色准确的判断力和对手腕、手臂极强的控制能力。演奏时把所有的力量全部集中在指尖,使声音音色饱满且音量宏大,宛如一颗颗色彩斑斓的鹅卵石。
波利尼演奏的第一乐章奏鸣曲中,反复部分是从头反复,而不是从主题部分反复,音色的处理精致细腻,极富变化,结构清楚明确,协调连贯,只是部分的乐句走向略失偏差,但并未破坏整体的音乐效果。开头的引子部分每个和弦都演奏得厚实饱满;接下来的主部主题中,“落起”音的第二个音有些突出,不太适合本身激动的询问语气;副部主题
的“rubafn”处理伸缩自如,旋律起伏层层叠起,音色变化丰富多样,有力地渲染了激动热烈的音乐氛围。
第二乐章谐谑曲的整体结构演奏得清楚明确,坚定果敢。中部的音乐旋律起伏得当,层次鲜明,只是速度略微偏快,有些匆忙行进的感觉。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演奏得悲愤交加,沉着镇定。中部的美妙音乐层次分明,清楚明晰,高声部在低声部的衬托下纵情歌唱,遗憾的是渐强部分的低音太过于强而使音色不尽人意。
第四乐章的演奏既把握了声音的质量又保证了音色的圆润。
5结语
在钢琴演奏的探索中,任何版本都有優缺点,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地进行选择。肖邦的音乐永远激荡着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