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新闻”与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强化

2016-05-30孙祥飞

新闻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主体性

【内容提要】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及数据新闻的演变轨迹来看,使用计算机进行新闻生产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在机器人新闻成为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之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被空前释放,也使职业新闻工作者面临新的转型。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 新闻生产 主体性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最终以4:1的比分战胜韩国围棋手李世石,这是繼1997年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之后人工智能创造的另一历史性记录。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介入新闻报道后如何确保及强化职业新闻生产者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成为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

一、计算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计算机用于新闻生产的发展与变迁包含了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强调数据采集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从而改变解释性新闻报道客观性不足的问题;二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新闻(Computer Assisted Journalism),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查、计算机辅助参考和计算机辅助聚谈等层面;三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及机器人新闻,强调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中的应用,以及新闻产品的自动化生产。

以上新闻报道形态的演变轨迹体现出计算机由边缘到辅助再到核心的过程。在精确新闻学阶段,计算机的应用只是个别的、相对偶然的现象,对于新闻作品的生产者而言,因使用门槛、便携性、电源的续航能力以及网络传输等方面的局限性,计算机用于新闻生产还不具有普遍性。在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日渐开放的公共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从偶然的使用转变为普遍性的使用,从而方便了数据的采集、储存、统计和分析。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和云计算使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储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成为可能,成为数据新闻甚至机器人新闻的主要技术力量。

计算机在新闻生产与报道中的使用,改变了既有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第一,拓展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来源,使丰富、海量、形态多样的数据都成为新闻生产的原始素材;第二,丰富了新闻产品呈现的形态,尤其是以可视化的方式彰显了信息的易读性,易于信息的传播和公众的接受;第三,以数据作为核心的新闻产品,强化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客观性,甚至“促进了社会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有效合作”①;第四,有效缓解了新闻编辑、新闻记者的工作压力,赋予新闻生产者更多的自主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新闻生产;第五,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功能,使新闻报道不仅局限于对已发生的新闻的呈现,更使预测性报道成为可能。

二、技术的变迁与人类主体性的释放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物”指包括技术手段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或资源。无可争议的是,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极大地压缩了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报道呈现的时间距离,更使新闻生产者的精力得到极大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取代人从事专业化的工作正是人的主体性得以释放的一种方式或渠道。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曾经在论述奴隶制的合法化时指出,“倘使每一无生命工具都能按照人的意志或命令而自动进行工作……倘使每一个梭都能不假手于人力而自动地织布,每一琴都能自动地弹弦,匠师才用不到从属,奴隶主才可能放弃奴隶”②。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在为奴隶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但也恰恰从它的这段表述中窥探出另一种可能性——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能够使人获得解放,最终改变人与人之间基于财产、禀赋和闲暇而存在“主-奴”关系。

“主体性”指的是“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独立性、个体性、能动性及占有和改造客体的能力”③。在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关系中,人是具备独立性、个体性及能动性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永远是主体;而技术,则只是一种对象,一种方式,一种工具或手段,是辅助人类获得自我解放的一种途径。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使人类获得解放的动力:技术摆脱了程序化、琐碎化和周期性的工作对人的束缚,从而使人类拥有更多的闲暇,以及更为丰富的精力从事更具有创造价值的工作。

天才的预言家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人体机能的延伸,在他看来,机器、技术均是人体某一器官机能的强化,换而言之,机器的发明不是否定人的主体性,而是强化人的主体性,不是摈弃人的某种机能,而是延伸人体的机能。就目前新闻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计算机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使用主要形态是数据新闻,即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报道,广泛应用于体育新闻、财经新闻、交通新闻、医疗新闻等领域,能够借助特定的数据资源,进行新闻线索的获取、新闻数据的采集、新闻产品的自动化生成和自动化的新闻发布。从新闻产品的形态来看,这些领域的新闻报道存在着以下共性。第一,所涉及对象均聚焦数据密集型的领域,即必须以特定的数据作为前提;第二,这些新闻报道往往具有一定的程序化和格式化;第三,数据新闻往往以描述性统计分析、预测性统计分析等为主;第四,数据新闻或机器人新闻不涉及复杂的价值判断,不能对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进行解读。

三、道德秩序与技术使用的规范问题

人工智能介入新闻生产与报道后会对一部分职业新闻工作者带来冲击,这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一部分群体对机器人可能取代职业新闻生产者产生焦虑或恐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实际上,对机器的恐慌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如早期的工人运动通过捣毁机器来表达因机器使用而产生的失业率暴增的不满,就是一种典型的体现。可以认为,机器取代人的焦虑或恐慌都发生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革命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之前的道德秩序与伦理规范,尤其是强化或修正人对自身的认识。因而,芒福德说,“在幻想和真实的知识之间,在戏剧和技术之间,有一个中间站:这就是魔法。只有通过魔法,人类才开始对外部环境的普遍征服”④。芒福德的“魔法隐喻”指的是人类利用技术时的规范与秩序,进而言之,技术能够辅助人类完成对自然的改造,靠的不是技术自身,而是人类在利用技术时的规范,这一规范不仅包括技术使用的经验、动机与技巧,更包括人与技术的关系。思想的调整、观念的整合、行动的调整构成了信息技术极速变革时代的重要表征。

人所遵循的观念、价值和信仰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机器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在机器诞生以前,人与技术的关系靠存在于心中的诸神的律令、君主自上而下颁布的旨意、社会传统与规范来调整和维系。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之后,人与技术的关系通过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来维系和调整,也通过技术的滥用导致的惩罚作为警示标签。芒福德认为,“它(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机器本身不提出任何要求,也不保证做到什么。提出要求和保证做到什么,这是人类的精神任务。为了征服机器,使之满足人类的需要,我们必须了解机器,知其所以然”⑤。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产物能够代替人类从事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部分工作,但不可能取代人成为社会及历史发展的主宰。计算机的使用,取代的只是机械式和程序化的新闻生产,而不是有创造性的新闻产品的报道。在现今环境下,富有人情味的报道依然是宝贵的精神产品,它不可能由机器自主完成,必须交给富有洞察力的、有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聞记者来完成。

四、人工智能催生新闻生产双重转向

人工智能作为新闻生产的一种方式的广泛使用,使人与机器的关系清晰的界定为如何增强人的主体性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变革这一命题。尽管计算机的使用普遍上释放了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性,并使得一些程序化和机械化的新闻采写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轻松完成甚至交给计算机自动完成,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新闻工作者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新闻记者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让给计算机来完成,就必然导致这部分记者的工作内容压缩。如何在极速变革的时代迎接新媒体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对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要实现双重转变。

第一,新闻工作者角色的转变:由新闻记录者转向新闻价值的挖掘者。新闻记者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新闻事实的记录者”,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使用将会取代新闻记录这一工作内容,必然迫使那些对事实进行简单再现的新闻工作交给机器来自动完成,因而,记者的角色不应是简单的新闻事实的记录员,他应该是社会事实的观察者,新闻事件的阐释者,新闻意义的挖掘者。相比于新闻事实记录而言,对真相、意义、价值的挖掘,对新闻背后的原因、动机、趋势、规律的深度剖析更具有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以人工智能为生产方式的新闻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单一性的技能或知识的掌握将会让位于复合型知识,而职业记者也将向专家型记者转变。

第二,新闻产品形态的转变:由简单的信息产品转向知识产品、智囊产品、智慧产品。简·梵·迪克总结了新闻媒体所传播内容的“信息处理金字塔”模式,其中比特与字节是金字塔的根基,而比特和字节的组合构成了数据,数据通过编译之后形成了信息,“由事实(描述真实)和揭示事物如何运作以及我们如何使用的因果关系组成”的信息部分构成了“知识”,比“知识”更高一层级的产品是“智慧”,它是“更深层次的经验”的集合⑥。相比而言,计算机智能目前能够完成的产品生产形态仅停留在信息产品阶段,而并未涉及更高层次的知识产品、智慧产品层面的产品,这一部分是专业记者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综上研究,本文认为,机器人新闻的使用不会削弱职业的新闻生产者在新闻生产中的主体性,而是强化其主体性;机器人新闻不会取代职业记者的工作,所取代的是只是程序化、格式化的新闻报道;机器人新闻会对职业记者带来某些压力和挑战,但记者的挑战和压力是所有时代都应关注的问题,强化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明确自身定位是任何时代新闻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注释

①王雄.倾斜的新闻学——“新新闻学”和“精确新闻学”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1996(6):174-17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版,第12页

③张晓敏.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9页

④[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4页

⑤[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9页

⑥[荷]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蔡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218-219页

作者简介:孙祥飞,新闻传播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目前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大数据、新媒体与法治传播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主体性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新闻传播语境中道德绑架的内涵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