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建构

2016-05-30李静

关键词:教育体系生涯教育大学生

李静

摘    要:文章以生涯教育规划理念为基础,阐述了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分层次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涯教育;教育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生涯发展理论于1909年始于美国工业时代的兴起,是以能力测评和就业安置为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50年代后,生涯发展教育理论进入蓬勃发展期,各种类型理论兴起。2000年左右,我国高校教育领域开始引入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管理等,大部分高校将生涯教育归口于思政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学生的“职业定向”,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实际上,生涯发展应包括学生学业、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平衡协调,包括学生对自我的清楚认识以及作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对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学习,是人生中大学生活经历的开始,同时,他们也在这段经历中存还在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经过高中三年的应试教育,终于解放了,开始彻底放松了。这种状况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了学习、生活的目标。所以,站在个体发展的起点上,针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的整体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生涯教育规划理念

生涯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内涵。高校生涯教育的规划理念要围绕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高校的培养目标从社会角度来说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从个体目标上说是培养有幸福感的人。这就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入校后如何有目标、有计划地度过大学时光;二是毕业求职时如何积极主动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求职意愿,获得自己喜欢的岗位。针对这两个问题,本人建议从三个层次来设计生涯教育的规划理念。

(一)制造压力,塑造典型

高校对入学新生生涯教育的传统做法是进行专业教育,而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重点是未来的就业压力以及就业竞争的残酷性,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对学生而言,还没开始学习,就已经感受到惶恐和压力。“毕业就是失业”的心理,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这种现象,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抱怨、感慨和生气。就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所说的:“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唯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1]也就是说高校的这种入学教育方式,想要用一己之力去推动一群学生变化的教育理念,反而成为了一种抑制力,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导致毕业生离职率从第一年的45%,上升到第二年的75%,降低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这正是当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与上述现状比较,本人认为在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中,制造压力是必要的,但同时要塑造典型和榜样,让学生知道成功有的时候也是可以模仿的,让学生看到未来努力的希望,把自己当下应做的事变成想做的事,使学生有一种做事和学习的“欲望”。

(二)授人以渔

当学生有了榜样可以借鉴和模仿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涯教育理念中,不仅要提供社会资源的信息,而更应该掌握获取外部信息,进行自我规划的方法。但是,掌握了方法,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古人说“非不能之,而不为之”。所以激发学生去进行探索、规划的动机和欲望,才是真正促使学生行动的前提[1]。

通过榜样和典型塑造来对学生进行“欲望”引导。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除了要侧重于对本专业的发展教育外,不应过多强调所学专业之“专”,而应更多发现与其他专业的“相通”之处,做到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确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各种途径。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理想中的自己时,会产生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动机,才会真正重视和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制造机会,促进行动

学生已经有了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并开始实际行动时,学校的生涯教育体系中,就要给学生制造机会。利用学校资源,开辟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并在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不断给学生“找事”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方式行动,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才可能真正培养出来,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人生资本。

以上三个步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对高校学生自我认知、创新能力、职业价值和理想追求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模式

生涯发展理论进入我国时间较晚,目前国内大部分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都是采用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的因素理论和舒伯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论(彩虹图)[3]。这两种理论主要是以年龄为依据,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探讨人在职场中的发展。美国的生涯教育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大学以后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涯体系,既有个人的自我内在发展,也有将自我与社会职业相匹配的外在发展。我国的生涯发展教育在大学以前从未开展过,2008年左右,在教育部的推广下,生涯教育迅速成为“高校必修,辅导员必懂”的一门课程体系。这门课程的开设,结合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只不过,这种“人才论”更多是倾向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的有用工具。但是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达标率,为了完成教育部的任务去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在我国的生涯教育实践中遇到了种种局限。所以我们必须要探索出融合中国文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之路,根据生涯教育的规划理念,针对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知道人一生的发展,怎么过才能丰满、有意义,不但有事业,也要有美好的家庭、亲密的朋友,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能够判别真善美。因此,本人认为要从三个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

(一)大学新生:侧重专业选择,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规划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生涯规划意识的唤起和培养,是本阶段的教育焦点。其中意义和目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塞利格曼的(PERMA)理论提出了幸福生活的五要素: PositiveEmotion(积极情绪)、Engagement(参与)、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Meaning(意义)、Accomplishment(成就)[4]。生涯教育就是跟Meaning(意义)部分相关的内容。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需求不尽相同,但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从学业规划教育入手,让新生参与大学生活目标和意义的探索活动,可以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要求和专业前景,激发学习动力,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人际关系发展,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以此开启高校的生涯教育之门。

(二)中年级大学生:重点在于职业知识与道德的培养

结合生涯规划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进行对内自我意识的认知和对外职业世界的互动与探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拓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本阶段的生涯教育重在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大学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

大学毕业生的生涯教育则包括了升学、就业、创业等多种途径的规划辅导。根据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让学生适应自身的角色转换。

“升学教育”侧重知识学习,为有进一步深造愿望的大学生进行相关辅导帮助。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寻求工作而进行的方法性和技巧性的指导,包括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协助学生选择就业去向、辅导学生如何制作求职材料、进行面试前的准备等方面的指导。

“创业基础”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这种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主要体现了发展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其中知识、能力以及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建构

基于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一种自我的,非线性的、阶段性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自由移动,在各种不同社会角色中自由转换,这才是生涯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发展变化过程[5]。因此,高校生涯发展教育应该融合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由学校、教师、辅导人员、家长以及社会中相关人员共同配合,结合政府、高校、专业协会在内的多方力量来共同建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根据高校的不同性质整体开发设计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内容,探索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通识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开发适合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生涯发展教育课程和活动。

(一)加强生涯教育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

对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开发和改革,挖掘两者之间的相通性,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自我认知、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培养能力。为学生的生涯教育提供认知准备。

(二)设置生涯教育系列课程

第一,将生涯辅导相关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在挖掘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内容的同时,融入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第二,通过讲座和工作坊(workshop)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需求学生的教育服务,使他们的自我发展规划意识和方法得到锻炼提高[6]。

(三)开展生涯教育辅导

着重打造教育性、咨询性和沟通性三类生涯辅导,通过生涯辅导让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接受以及自我提高。其中,教育性辅导包括升学类和求职类,主要在于知识的普及,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咨询性辅导重点在于个体生涯的测评和咨询答疑,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是对教育性辅导的拓展和延伸。这两种服务从性质上看是从普遍到具体的关系,属于理论性的辅导。沟通性辅导则是提供社会上各类信息的发布,以及加强社会和学校、行业和学校之间联系的服务,从性质上看是属于实践性的辅导。

为了保证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具体来说,是构建以高校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辅助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形成理念导入—个体测评—个性咨询—生涯辅导的完整体系[7]。

四、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生涯教育体系

培养高校学生生涯发展中的“两个意识”,包括个人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的发展。实现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培养自我责任感并转化为人生选择、决定和行动的力量。

(二)学习生涯教育相关理论知识

霍兰德的兴趣理论,荣格的人格理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等生涯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综合分析个人能力和兴趣发展的特点与倾向,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调研或参加实践活动,寻求个人兴趣与社会所提供、个人能获得的机会之间的最佳结合[8]。

(三)调整学生的生涯认知,确立科学的生涯选择

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分阶段实现生涯发展目标,从而引导他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自信、自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生涯教育新途径,并扩大生涯教育的受众面。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邀请各行业内人士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对话,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及社会信息,树立职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终生的活动,而我国现有的生涯发展教育大部分是从大学开始进行的职业生涯教育,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在学生即将毕业前所完成的相关指导,其具体的教育内容是将职业教育和生涯教育混为一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与此同时,当前社会上生涯教育发展理论的研究还不足以支撑本土的生涯教育体系实践化,这就使得我们在高校的生涯教育实践中照搬西方理论较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凭借经验化进行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中更多地侧重于个体事业上的成功,而忽略了个体自我人格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涯发展教育应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教育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必须从传统的注重结果的以就业为主体的职业指导观念转变为注重过程的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分认识与把握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善于科学规划,不断进步,这才是高校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大学本身的“升官发财”更应被“鄙视”[N].青年时报,

2012-09-20.

[2]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J].教育评论,2005,(2).

[3]杨书良.大学生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2:137.

[4][美]塞利格曼;赵昱鲲译.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12:18.

[5]姜飞月.生涯混沌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新视角[J].南京

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王晓阳,方军.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

培育与引导[J].世界教育信息,2009,(9).

[8]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生涯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