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分析
2016-05-30周素欣刘允华齐建云
周素欣 刘允华 齐建云
摘 要 石家庄市能否利用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京津冀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因此,破除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障碍,以及解决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为重要的切入点。同时明确提出了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途径,努力打造与京津冀相协调的市场体制和环境。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改革;体制机制
当前,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京津冀的发展、建设不仅关系到河北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石家庄市的发展。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会,作为京津冀区域中一座重要城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石家庄市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必须找准定位、借助外力、利用优势、突出重点、错位发展,构建与京津冀协调互动的体制机制,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培育新特色,形成新优势,促进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起步晚、发展慢,区域内经济合作与发展良好体制机制远没有形成,实施的力度、推进的速度还不够,还处在探索、磨合、适应的阶段。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一是尚未形成分工明确统一的市场体系。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的培育、经济结构调整、行业布局、产业层次的承接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区域内部产业布局交叉,分工度低,产业链残缺,产业间联系不密切,难以形成有效互动的区域主导产业链。三是三大板块产业布局与结构定位不清晰。京津冀之间没有从市场角度建立起内在联系,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三大板块市场分割严重。四是缺乏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三大板块依靠各自优势,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整合、调整、协调的市场机制,而且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互相排斥,没有形成公平合理的区域内利益协调机制。五是行政干预过多。京津冀之间行政壁垒严重,“诸侯经济”色彩浓厚,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相协调,一体化的行政阻力大。六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所有制特征相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得快,所占比重大,地方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主要在于文化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京津冀地区尚未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效合作机制,以解决共同发展问题。
2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三大板块体制改革,借助体制力量促进石家庄市尽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要一极,石家庄市在市场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人才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既要与国家改革方向相一致,与京津相协调,又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对京津的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否则,我们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会往石家庄市流动。因此,在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下,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形成比京津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关系着石家庄市未来的发展和崛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提高素质为目的,建立学习培训机制
重点是结合生产发展实际,加强职业培训、应用技术推广。通过学习培训吸纳、掌握、扩散新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投资最重要的形式是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能力。
2.2 以人才為第一资源,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想把人才留在欠发达地区,就要用经济的办法。因此,培育落后地区吸引人才的优良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大力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能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培养、挖掘、管理、使用的制度,下大力量构筑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2.3 以引导市场主体均衡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竞争合作机制
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市场充满活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要重视合作,以弥补市场的缺陷不足。京津冀区域成员之间应搭建一个沟通协商、统筹规划的平台,通过经常性的洽商对话,使区域内各成员的当前和长远安排得到兼顾,使局部和全局关系得到协调,避免恶性竞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失误。
作者单位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