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词缀与其口语化特征查考
2016-05-30李良优
摘 要:唐传奇作为新体文言小说,受当时说唱文学的影响,带有口语化特征;唐传奇中的词缀“子”“阿”“家”“老”等在当时口语中得到普遍使用;词缀的普遍使用使得唐代的词汇复音化作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唐传奇;词缀;口语化
作者简介:李良优(1992-),女,汉族,籍贯:四川雅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中古及近代汉语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
唐传奇作为由唐代人写的小说,虽然由文言写就,结合当时的其他通俗作品,仍然能从其中寻到唐人的语言面貌。笔者注重唐传奇語料的时代性,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对唐传奇中的词缀进行查考,发现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词汇变化特征之一。
一、唐传奇带有口语化特点
唐代小说体裁上主要是从史部的传记演进而来,而且大多由文人进士撰写。所以主要是文言,并不是白话。但是中国小说起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唐代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这个传统。[1]唐传奇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创作从隋末唐初到晚唐都有,这里有必要了解唐人小说中提到的故事来源和写作缘起。如沈既济《任氏传》“建中二年,既济自左拾遗于金吴……浮颍涉淮,方舟沿流,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众君子闻任氏之事,共深叹骇,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说明这篇传奇的来源是“宵话奇言”之后的结果。此外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公佐《庐江冯媪传》等都是文人听闻奇事之后记录下来的。所以,唐代传奇与话本一样有讲述性的特点。
此外,唐代传奇故事题材很大一部分是从六朝志怪小说演变而来。比如《搜神记》中的很多故事都在唐传奇中有所反映,六朝志怪小说是文言小说,语言简练,几乎没有人物对话,而唐传奇受说唱文学的影响,叙述很详细,有俳优讲述的特点,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因此唐传奇虽然用文言写就,但同时也带有口语化的特色。
唐传奇作为一种新体文言小说存在的同时,唐朝还出现了大量话本,比如属于讲唱文学的变文。话本与文言小说不同,语言通俗,口语化色彩浓重,反映了当时唐朝口语的面貌。而唐传奇受其影响,虽然是文人撰写,毕竟是小说,并非历史传记,因此传奇中带有口语话色彩的词是唐朝语言的反映。带有口语色彩的这部分语料是值得探究和考证的。
二、词缀的大量使用是口语化特征的表现
唐传奇的口语化特色主要是亲属称谓、词缀的使用等方面。这里重点谈一谈词缀在唐传奇词汇中的情况。
1、子
“子”词缀的产生时间是在春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六朝的中古阶段,复音化发展规律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越来越紧密的现象使“子”词缀得到极大的发展,唐宋直到元明清的近代汉语时期,由于以口语为主的白话“文献”大量产生,就为极具口语特点“子”词缀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虽然唐传奇并不是白话小说,但受同时期讲唱文学的影响,也具有口语化特点。唐传奇中的用例很多,如:
王度《古镜记》:“勣停一宿,及闻女子声,遂开镜照之。”;“舟子失容,虑有覆没。”
(2)张鷟《游仙窟》中由“子”作词缀构成的词共22个,包括帔子、媚子、手子、面子、鹦踏子、果子、刀子、眼子、酒杓子、李子、蜂子、狮子、帛子、口子、舌子、椰子、髀子等。
(3)沈既济《枕中记》:“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其妻救之……生五子”
(4)陈鸿《东城老父传》:“三尺童子,入鸡群”
(5)李复言《定婚店》:“磨一小刀子,付其奴曰”;“然其眉间,常贴一花子”
(6)李复言《张老》:“娘子已梳头毕。”
(7)元稹《莺莺传》:“兼乱丝一绚,文竹茶碾子一枚。”
从上面的例证中,可以看出,在唐传奇中,“子”附着在名词之后,可以表示人,如“娘子”“妻子”,需要注意的是唐传奇中“妻子”的用例并不多,“妻子”在唐代可以指“配偶和孩子”,也可以单指“配偶”,可见“子”作为词缀附着在“妻”之后正是在这一时期虚化的。“子”作为词缀,与单音词构成合成词还可以表示器物,如“刀子”,可以表示身体一部分,如“口子”,也可以表示动植物,如“蜂子”“果子”。可以说,作为名词词缀的“子”在这一时期,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2、阿
(1)裴铏《张无颇》:“遂令阿监二人,引入贵主院。”(阿监,即宫婢)
(2)李复言《张老》:“二青衣出曰:‘阿郎来此。”(阿郎,奴婢对男主人的称呼)
(3)牛僧儒《崔书生》:“小娘子阿姊在逻谷中,有微疾。”(阿姊,姐姐)
(4)牛僧孺《玄怪录》卷一:“乃勃哭曰:‘无处问耗,不知阿母与阿嫂至,乃自天降也。”
(5)皇甫枚《飞烟传》:“不随萧史去,拟学阿兰来”
唐代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传统,“阿”作为前缀可以用于亲属称谓之前,可以用于小名之前,用于普通名词之前构成名词。结合其他文献,可以发现,“阿”作为前缀,在唐代的口语中是非常常见的。
(1)唐传奇作者张鷟《朝野佥载》卷二:“阿姑婆见作天子,傍人不得枨触。”(阿姑婆,即姑母,这是嘉兴令杨廷玉对武则天的称呼)
(2)《敦煌变文·秋胡变文》:“阿婆年老,独坐堂中,新妇宁可冬中忍寒。”
作为名词词头的“阿”在汉末产生,至唐,“阿”仍然是一个能产的词头,可以加在称谓、姓名、代词、排行之前,构成丰富多样的复合词。之后,“阿”的构词能力就趋向减弱,而且一些用法也逐渐消亡。[3]可以说,在唐传奇中的“阿”前缀是继承了六朝之前的用法,同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阿”作为前缀不仅出现在唐传奇中,还大量出现在同时期的其他通俗作品中,因此,“阿”作为词头,在唐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亲属称谓体系,这不是前人作品中语料的反映,而是唐代人口语面貌的真实情况。
3、家
(1)张鷟《游仙窟》:“片时,遣碑桂心传语,报余诗曰:‘面非他舍面,心是自家心。何处关天事,辛苦漫追寻。”
(2)皇甫枚《飞烟传》:“封付阁姐,仍令语象曰:‘赖值儿家有小小篇咏……”
唐代的其他作品,家作为词尾出现的用例又很多,可以佐证唐传奇中的用例是唐代语言的真实面貌。如:
(1)《敦煌变文集》卷四《难陀出家缘起》:“若说我家夫主,不是等闲之人”
(2) 薛涛《柳絮》诗:“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3)寒山诗:“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可以说,“家”作为后缀是唐宋以来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唐代以来,在敦煌变文以及宋元以后的话本、戏曲、小说等通俗作品中, 发现大量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后的“家”成为词缀。因此,“家”作为词缀具有口语化特征,能很快地在讲唱文学等通俗作品中得到传播。
4、老
(1)王度《古镜记》:“有一老鼠亦无毛齿,其肥大可重五斤。”
(2)裴铏《宁茵》:“兄知得姓之根本否”
“老”作为前缀可放在动物前面,可放在名词前面表示称谓。同时期的作品,“老”作为前缀的用例也很多。如:
(1)白居易《梦亡友刘太白同游章敬寺》:“三千里外卧江州,十五年前哭老刘。”
(2)寒山诗:“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
(3)《敦煌变文·双恩记》:“少妇车前毛(屯)然(丝)缕,老乌犁过旋街虫。”
“老”作为词头是由形容词虚化而来,这种虚化从六朝开始萌芽。《晋书》中有“老姊”的用例。六朝以至近代汉语,“老”字作为词头大量出现,广泛用于各种人名、动物名、亲属名、一般事物名、数字以至于形容词前面。[4]在排行前面加“老”,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这种用法源于“阿”,后来被“老”代替。可见,“老”作为前缀,同“阿”一样具有口语化色彩。但是“阿”作为前缀后来萎缩了,而“老”作为词头,一只沿用到现代汉语当中。
5、头
(1)张鷟《游仙窟》:“十个指头,刺人心髓。”
(2)牛僧孺《玄怪录·崔环》:“佩刀头,执弓矢者,散立者,各数百人。”
同时期,“头”作为词缀出现在其他通俗作品中,如:
寒山诗:“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遂掩司马迁,并陵老母妻子于马市头付法。”
王梵志诗:“长头饥欲死,胜似破穷坑。”
“头”在唐传奇中的用例不多,但用唐代的变文等通俗作品可以佐证,“头”作为前缀在唐朝的口语中使用是很常见的。
6、生
张鷟《游仙窟》:“五嫂曰:‘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垛。”
“太+形容词+生”是一个固定结构,常用于对话当中,一般认为是唐朝出现的,表示一种强调或夸张的语气,口语色彩浓重。
此外,唐传奇中还有“儿”“然”等作为词缀使用,这里不再列举。
三、词缀的大量使用是唐代语言活跃的表现
向熹先生将唐五代归入汉语史的中古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复音词大量增加。而吕叔湘以晚唐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阶段。而王力采用四分法,把隋唐视为中古汉语的后期。可以看出,唐代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复音词大量增加,构词方法完善,附加式构词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加缀法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复音词词缀参与构词是近代汉语词汇的特征之一,词缀的使用是近代汉语分期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准。[5]可以说,词缀的大量出现是唐代词汇发生剧烈变化的例证。这些词缀出现在唐传奇这种文言小说当中,让文人的小说变得雅俗共赏,带上了口语化的色彩,是唐朝语言的真实反映,代表词汇发展的新面貌。由于这些词缀的用例都能在唐代的变文等通俗作品中找到用例,说明它们在唐传奇中的出现可以反映当时口语面貌,是研究当时语言的重要语料。
综上所述,唐传奇虽然从源流上与六朝志怪小说有继承关系,但唐传奇的语言与《搜神记》这樣的文言小说不同,大多数的篇章都带有口语化特点,并且用同时期的话本、小说等通俗作品可以佐证其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词缀是当时人们的语言写照。
注释:
[1]程中毅《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2]刘宇菲《“子”词缀的形成和发展》,宁波大学,2011年
[3]彭小琴 《古汉语词缀研究 ——以“阿、老、头、子”为例》,四川大学,2003年
[4]郭作飞《汉语词缀历时演化略论——以词缀“老”的形成为例》,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7卷第2期
[5]蒋冀骋《近代汉语的上限(上)》,长沙: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4期第71页.
参考文献:
[1]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江蓝生 曹广顺编著 《唐五代语言词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上)[M].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