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利弊

2016-05-30刘晓立

新闻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央厨房资源整合

在媒体融合的新背景下,“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模式获得传统媒体集团的青睐。我们看到,“中央厨房”探索者,通过对传统采编流程的再造,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新闻运营,有效地整合了人力、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资源,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新闻素材的利用率。但是,在资源共享和传播效应最大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不同媒体形态受众的信息需求特点,要在报道中呈现差异化的表现形式,特别要满足新媒体时代的个性化需求。

本期我们特约清华大学彭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组织硕士生和博士生就全媒体“中央厨房”模式的成因、发展以及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寻求合适的解决路径。

【内容提要】 “中央厨房”可以有效地整合其人力、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节约人力成本,并且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但是,“中央厨房”的建立,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内容同质化、生产模式的磨合风险等问题。因此,认清“中央厨房”的利弊,可以使媒体更有效、理性构建这样的模式。

【关键词】 资源整合 媒体影响力 信息冗余

在2015年全国两会的媒体大战中,全媒体“中央厨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所谓全媒体“中央厨房”,是指将记者采集的素材纳入全媒体数据库,进行二次加工和编辑,使之成为新闻半成品,再由各平台根据其传播特性进行再次深加工,最后的终端产品通过不同渠道多次发送的内容生产机制和数字化传播模式。

其实,“中央厨房”在国内早有先例,早在2007年6月,《广州日报》就成立了“滚动新闻部”,可以说是“中央厨房”的前身。然而当时滚动新闻仍作为报纸的附属服务产品存在,其内容亦依附于报纸,尽管经过了简单的加工,但并未形成针对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和运营规范。

时至今日,全媒体融合、“中央厨房” 内容生产流程和机制已经成为众媒体工作的重点,包括人民日报社、搜狐、中国青年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河南大象融媒等多家媒体单位,都将其作为媒体发展和转型的要点实施。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全媒体“中央厨房”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怎样的利弊,面对媒体融合的大潮,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中央厨房”的价值所在

(一)资源整合,成本节约

《中国记者》值班主编陈国权曾指出,“中央厨房”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学者布雷德利通过测算得出的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如果同一个集团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把同样的信息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就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①“中央厨房”的关键词在于“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很明显,通过“中央厨房”的集中烹调,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其人力、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实现一套人马、多个出口的运营模式,最大限度节约人力成本,并且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模式就是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一个产品、多个出口,无疑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再如近几年大火的微信公众号,其运营存在新闻采编力量薄弱、信息资源配置和记者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等方面的问题②,多为传统媒体编辑轮岗兼任运营,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拿过来稍加改动或直接转载其他平台的内容。而“中央厨房”模式使传统媒体的微信平台有了内容支撑,在体现平台特点的同时节省了采编资源。

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中央厨房”尤其能体现其资源整合的优势。如2014年8月南京召开青奥会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组织了“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行动,建立了青奥新闻资源共享平台,国内七大媒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③

(二)兼顾时效和深度,实现与大众的双向交流

传统媒体发展的软肋,在于传播方式较为死板,不能让读者和受众从更多方面很好地了解新闻,很难及时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以及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④而“中央厨房”产生的契机在于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基于互联网进一步产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就是时效性。“中央厨房”的内容生产流程使传统的新闻采编“食材”得以最快地被送到“餐厅”。同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中央厨房”在解决时效的问题基础上,将来自同一“中央厨房”的“半成品食材”再次加工成深度稿件,发布在报纸、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的“餐厅”里,兼顾了报道的质量,实现了时效与深度两手抓的传播目标。

搜狐的“中央厨房”模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当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点击今日》会在当天出稿,而制作周期较长的《数字之道》可以通过简版的“数读”在几个小时内呈现,抢占发布时间的同时为深度稿件争取了时间。⑤除了传统采编部门的工作模式转换,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不能忽视的还有已逐渐成为主流的参与、互动的受众意识。同样以搜狐“中央厨房”为例,“搜狐评论”是区别于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的一大亮点。受众的评论作为一种带有判断、输出价值观的新闻素材,其作用是客观报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搜狐在“中央厨房”分发的“食材”基础上,加上受众的评论的元素,将“受众资源”转换为“信息资源”,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三)统一价值观,奠定媒体影响力

在尚未实行“中央厨房”模式的时候,移动端和PC端经常会出现稿件观点不一致的“打架”事件。“中央厨房”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分发给各部门的“食材”并不是原始素材,而是统一了观点的“半成品”,在此基础上各平台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再加工的稿件,确保了整体的价值观。如搜狐在“中央厨房”模式的改革中,重新整合了搜狐新闻突发事件处理小组,重新分类分级,一旦大事件出现,统一部署,对独家报道推送不再各自为政,保证了具有搜狐独到气质和独家内容的报道能又更广泛的传播。

根据“中央厨房”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波纹理论”,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通过不同媒体平台像水波一样一层一层传播出去,各平台发挥各自的媒体优势,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中央厨房”一家媒体的价值观通过不同平台辐射出去,最终凝聚成该媒体的核心力量。

如“9·3 阅兵”时,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向人民系媒体推送了12篇稿件,均通过新媒体首发,并针对各个渠道的特点联动发布,形成全媒体报道矩阵,内容权威、视角多样, 更推出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全景技术制作的产品,使人民系的媒体产品覆盖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中央厨房”的弊端

(一)信息冗余,内容同质化

尽管“中央厨房”模式下的最终成果经过了适用于各平台的再加工,但本质上都源于同一个“厨房”,信息的有限性使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不可避免。

然而,不同类型媒体各自的特点要求其必须生产出该平台独有的“食物”。如电视要求形象,报纸要求深度,广播要求感染力,网站要求快捷丰富,客户端要求综合丰富,微博微信要求活泼抢眼,“中央厨房”的模式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而内容同质化必然导致信息的冗余、重复。

(二)降低人力成本背后的代价

全媒体“中央厨房”节省了人力的成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央厨房”导致记者和编辑之间的扁平化沟通模式被改变,沟通成本明显增加,甚至有的媒体还要进行人员机构的调整以配合“中央厨房”的实施,无疑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又增加了其他的难题。

搜狐在构建“中央厨房”的“五大哨所”(搜狐PC端首页、PC新闻首页、PC弹窗首页、手机搜狐网首页和新闻客户端首页)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以传播渠道划分部门的方式,变成以内容方向划分,并且在内容融合的背后涉及了技术的后台打通。这一系列改革的确使搜狐在实行“中央厨房”模式的过程中如虎添翼,但是这一改革举措并非任何媒体都能效仿。

很多传媒集团的不同平台分属于不同的子媒体,即使亲如兄弟,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受众和广告客户,也存在竞争关系。⑥从大环境上考虑,我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信、移动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跨平台融合更加困难。“中央厨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其他成本支出,也会造成新生产模式的磨合风险。

(三)综合实力受内部竞争干扰

尽管很多用户呈现跨平台的特征,但是新媒体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与传统媒体抢夺用户。全媒体“中央厨房”的生产模式,在进行媒体融合的同时,也是将传统媒体上的资源优势转嫁到新媒体之上。当相似的内容在同一媒体品牌的不同平台传播时,相当于媒体内部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该品牌对外的整体竞争以及其综合实力的建设。

三、未来,何去何从?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全媒体“中央厨房”作为新兴的生产和运作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

(一)打破组织结构的藩篱

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媒体融合并不仅仅是内容的融合,更重要的是组织结构的融合。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炜曾经表示,要改变新老媒体“两张皮”甚至新媒体业务之间也“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必须调整原有的组织架构,该合并的合并,该打通的打通,使整个媒体集团更趋于平台化。⑦只有冲破传统组织结构的藩篱,才能使资源有效地流通、共享,建立新的新闻生产流程。

(二)媒体人面临成长挑战

新媒体的兴起一方面要求媒体单位建设技术队伍、数据中心,另一方面也要求全体从业人员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运作能力。传统采编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媒体形势,这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跨平台的工作才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平台交互运营的需求。

(三)关注受众才能被受众接受

全媒体融合的契机是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形式的兴起,媒介的融合也应是以人为核心的融合,而“社交”与“关系”又是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需求与活动的核心,媒介融合的深化过程,也是社会化媒体的思维与应用在传统媒体的渗透过程。⑧全媒体“中央厨房”是一个从新闻作品向新闻产品转换的过程,作品化导向与产品化导向下生产的内容产品有着本质区别,后者强调以用户为本位,在服务用户的同时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⑨也就是说在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的身份发生了转换,不仅是信息的单向接受者,更是决定新闻产品命运的检验者,有时甚至还会成为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因此,面对媒介融合,必须关注用户,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未来发展的可能。

注释:

①陈国权.“四问报业‘中央厨房的转型价值”[J].青年记者,2015(3)

②辛晖晖.“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色与发展短板探析”[J].老区建设,2015(12)

③陈正荣.“打造‘中央厨房的理念、探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J].中国记者,2015

④张宪红、赵伟.“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形态”[J].新闻论坛,2015(4)

⑤吴晨光.超越门户:搜狐新媒体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⑥陈国权.“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J].中国记者,2009(6)

⑦吴晋娜.“何炜:媒体融合不必照搬‘中央厨房”[N].光明日报,2015年7月25日第6版。

⑧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⑨姚丽亚.“基于‘中央厨房模式的新闻生产理念创新”[J].新闻界,2015(14)

作者简介:刘晓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生

编辑:范永

猜你喜欢

中央厨房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全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中央厨房”建设探索
声情并茂 视听兼备
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中央厨房”锻造超级大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