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小说中虎故事的新变研究
2016-05-30胡加利
胡加利
摘 要:虎故事在中国古代文言叙事文学中大量存在,出现了不同的故事类型和故事主题。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以人虎互化型虎故事文学成就最高。虎故事在唐人小说中数量大增并达到高峰,同时虎故事也几乎止步于唐。虎故事在唐人小说中,与前期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相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出现了新变的因素。
关键词:虎故事;类型;主题;唐人小说;新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虎故事作为动物故事的典型,就中国而言,数量多达274篇,其中就有153篇存见于汉文典籍,构成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虎故事在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虎以其自然属性而存在于文本故事之中,另一种是虎化为人(人化)或人化为虎(异化)这种化身型故事模式。前者在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属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由虎所充当的角色功能项,而后一种已经化为了故事本身,并体现了虚构这一文学本质内涵。与前代虎故事相比,唐人小说中的虎故事,尤其是化身型虎故事的数量,是魏晋时期的三倍之多,同时叙事更加婉转,情节更加丰满,体现出一些新变的因子。
一、唐人小说中的化身型虎故事类型
唐人小说中的化身型虎故事,包括了人化为虎(异化)和虎化为人(人化)两种模式。在《太平广记》的收录中,人的异化的虎故事有20篇。按照人化为虎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病化虎,如《郴州佐史》;二是因天命难违,如《吴道宗》;三是因因果报应化虎,如《牧牛儿》;四是因道德缺失化虎,如《谯本》;五是纯粹的灵怪事件,如《师道宣》;六是人或神因天帝的惩罚化而为虎而形成虎神形象,如《解颐录·峡口道士》。
虎的人化的虎故事有15篇,这里的老虎因能够幻化成人,可以称之为虎精。虎精化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虎精为掩饰身份而达到逃走或吃人目的,如《亭长》《袁双》。另一种是虎化而为人后能够和人和平相处,如《虎妇》《周义》。
二、唐人小说中化虎故事的主题
根据化虎故事的主题、情节和叙事结构,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图腾原始主题、宿命报应主题、虎化为人主题、虎女情爱主题、化虎未成主题这五类主题。
图腾原始主题是所有虎故事的渊薮,故事结构一般就是最原始的“人化虎”情节。这种故事模式由于并不是把人性作为其描写对象,也不是为了构建情节塑造形象,而是把虎看做故事的主角,体现的是一种先民遗留下来的动物崇拜信仰,有着固定的故事模式。第二类宿命报应主题,多见于魏晋六朝和唐五代时期。这类虎故事叙事委婉,言辭华美,在唐人小说中已经突破了六朝时期述异语怪的体制,和其他的唐传奇作品一样属于传世名篇。像“峡口道士”条,“柳并”条等,叙述模式一般是“人合被虎食——窥见虎变形——窃虎皮/哀求——以己发肤血肉/他人祭虎——得免”。第三类虎化为人的主题,尽管这种主题下的虎故事中的人结局都是化虎而去,但都是自愿而非强迫的,暗示了人本来就是由虎化成的。如唐戴孚《广异记》之“松阳人”条,唐柳祥《潇湘录》中“周义”条。第四类虎女情爱主题,这类主题仅属于唐代,但篇目也不多,以唐薛用弱《集异记》之“崔韬”条、唐皇甫氏《原化记》之“天宝选人”条、唐薛渔思《河东记》之“申屠澄”条这三篇为代表。在这些篇章当中,虽然最后的结局都是虎女走向山林,但从最初的“食子及韬而去”到“哮吼回顾,望林而往”到“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可看到虎女身上的虎性在慢慢向人性靠近。第五类画虎未成的主题,这类主题的故事因需要高超的虚构想象能力,篇目不多。在唐代则有李肇《唐国史补》和《五行志》中的记载。
三、唐人小说中虎故事的新变
首先,从发明神道到发明人道。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的虎故事,大多是秉持着实录的精神,只是对奇异的事件的粗陈梗概记录下来,并且是抱有着发明神道之不诬的功利性目的。到了唐传奇作品中,关注人、关注社会成了所有作品的主题,突破了先唐同类题材搜奇记怪的简单目的,尤其是人妖情恋这种故事中,在婉转的叙事中,表达了超越世俗礼教限制率性真诚的男女情爱。[1]
其次,虎形象的人化。虎形象由最初的图腾崇拜中的虎神形象,魏晋六朝时期变为半人半兽,到唐人小说中则变成了完全人型的虎精形象。同时唐人小说中的虎精形象与之前六朝小说中的相比,已经洗去了噬人这些兽性,变得和人没有什么区别。
再次,从外在的语言形式来看,不仅仅虎故事,其他的人妖情恋故事中,也都是情致婉转,文采灿然。传奇作家尤其重视文采的雕饰,语言工丽,笔调细腻,意蕴悠长,体现了“见情致”的抒情特征和“显才情”的文人特征。
再次,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形成了系统的叙事模式,如虎女型故事,则形成了“人间男子与虎化成的美女相遇,男子窃虎皮,虎女嫁与男子为妻,婚后情况,重游旧地,男子提及妻子原形/泄露虎皮藏匿之所,虎女重获虎皮,披之化虎,夫妻分离”叙事模式。
最后,虎女形象系列的成功塑造。虽然虎女形象的作品在唐人小说中数量并不是太多,但是所塑造出来的虎女形象却是人性与物性的统一,如用虎皮来显示物性,同时向往山林又是虎女的本质追求,“琴瑟情虽重 ,山林志自深 。常忧时节变 ,辜负百年心”(《申屠澄》)最能代表这种山林之志,这也是当时的时代风气,即文人的冶游之风在文学上的反映。
唐人小说中的虎故事,与魏晋六朝及其之前的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较,确实出现了一些新变,究其原因,大致与虎故事在唐代大规模兴起的原因一致,不过也是时代背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文人的冶游之风、前人经验的借鉴、其他文体的交互影响以及审美意识的成熟等等因素。
注释:
[1]熊明.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