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6-05-30洪新建鲁恩铭

关键词:均衡发展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

洪新建 鲁恩铭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信息化平台。本文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结合教育均衡发展的表现,提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存在一种普遍而又严重的情况: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高质量的学校,从而造成学校之间的生源分配极不平衡。这种结果的产生主要源自于学校实力的不平衡,表现在校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成效等方面。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教育初步平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平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缩短区域、城乡、学校的差距,推进教育的公平。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据绝大部分比例,据统计,65%以上的中小学设在农村,而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远落后于城市教育,因此,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将会严重制约新农村的建设。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现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如下:

1.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平衡性和倾向性。城市学校及重点学校的投入相对较大,而偏远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小,因此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大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现代教育设备落后,教学环境差

要实现信息化手段,最主要的是资金的支持,在经济不发达的很多农村,想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实现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更新确实比较困难。根据抽样调查,学生计算机普及的情况,城市中小学80%达到了生机比为20:1,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在教师机的普及方面,59%的中小学校的师机比为5:1,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没有使用过计算机。而且,在拥有计算机的教师比例中,作为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检索。调查情况如表1。

表1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调查表

[1

2

3

4

5

6

7

8\&在互联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

教学时使用计算机演示文档

自己制作各种用于教学的课件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教学

使用各种光盘教学材料

利用E-MAIL和BBS与同事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

使用学校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库来备课\&90%

75%

85%

65%

55%

85%

45%

42%\&]

1.1.2 设备利用率不高

在农村中小学,部分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用的情况并不多,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但是不不作为主要课程。因此,学生通过上机进行操作和学习的机会并不多,最主要的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模式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1.1.3 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及时共享

在农村中小学,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开通校园网,甚至连互联网的连接速度都不够快,因此,对于优秀的教学资源要实现共享是个很大的问题。部分学校开发的精品课程及优秀的PPT课件无法让别人得到共享。

1.2 对信息化教育认识不足

在农村中小学当中,很大一部分对信息化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

1.2.1 农村中小学教师观念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前社会,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农村中小学还是延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信息化教育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没有去钻研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因此,跟城市教育相比,效率当然偏低,教学效果更不能相比了。

1.2.2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学生是信息社会环境下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微信等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能够做到角色的改变,即能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要做到这一改变,需要观念上的改变,同时可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

2 教育动态均衡发展的表现

教育纲要规划认为:“信息技术對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促使教育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农村薄弱地区的教育质量,最终促使区域教育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十二五”“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全面推进,借助融合的通讯网络,师生都可获得共享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物理限制产生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2.2 创新教育手段和理念

在当前信息时代,学生具备了“信息”型认识结构,对于区域教育来说,必然要改变传统的表现方式和实施手段,才能符合时代的特征。

2.3 转变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信息化可使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灵活性。传统的教室授课形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教学形态将逐步成为常规性教学形态。

2.4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化手段必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得知识,这是信息社会环境下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

3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十八届三全会强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面对教育改革的趋势,各级教育部门应当从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出发,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1 完善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在农村的中小学,教学条件很多都不够完善,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教学应该采取信息化手段,转变教育手段与方式,加大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远程教育与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做到易教、易学、易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学的同步发展。

要实现上述目标,农村学校需要政府的投资与支持。政府机构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财政规划实现统筹安排,甚至可以调动社会的力量帮助农村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另外,农村学校的各级教师应该积极开发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等手段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实现共同学习与进步。

3.2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培训

要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教育,关键在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化知识掌握的程度。目前,重点在加大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解决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培训任务可以由高校教师或培训机构承担,实现省、市地、县多级架构,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3.3 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

首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名师工作站”等平台为城乡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实现交流合作;也可通过 “教育资源下乡”等行动实施对农村教师的帮扶工作,还可以通过其他第三方软件如QQ、BLOG、微信等手段实现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如图1所示。总之,通过信息化手段均衡化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图1  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一体化模型

3.4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共享

目前,我国城乡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因此,可以考虑重点建设县市中心教育资源信息库,解决各级地方学校中心信息库的高速网络连接问题,然后以县市为中心,将地区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依托高速宽带网络,实现县市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各校资源库进行无缝连接,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一体化和共享服务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城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一体化模型

4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城市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能有效地推动与发展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最终实现不同地区的教育结果基本平衡。

参考文獻:

[1]余胜泉.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J].中国教育报,2014(1).

[2]张迎丰.信息化教育对传统学习环境的解构与重建[J].教育科学文摘,2014(1).

[3]黄全福.从人才培养角度破解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困局[J].成才之路,2014(3).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大数据时代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