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蒙文化交流的优势与可拓展性

2016-05-30刘红霞

对外传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周中蒙蒙古国

刘红霞

中蒙建交六十余年来,睦邻友好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关系的长期稳定与成果丰硕的文化交流有重要关系。中蒙文化交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互访与合作机制促进了两国文化开放性的交流,并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与相互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双边文化交流拥有地域接壤、双边政策扶持、民族文化相似性、两种文明互补等优势,但其文化交流的空间仍有很大的可拓展性。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是促进跨境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纽带,也是制约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机制。

我国外交部2014年公布的《中蒙友好交流年纪念活动方案》中,仅人文领域活动就有22项。这个方案包括中蒙双边关系文献汇编、中蒙两国互办文化周、举办中蒙儿童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和中蒙友好交流知识竞赛、在蒙推出中国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作品、两国新闻代表团互访、举办蒙古国学生汉语语言文化类系列比赛、举行纪念中蒙建交65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内容。中蒙两国文艺界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每年双方都有作家互访且翻译较多的文学名著,加强互相学习和交流。近些年,中蒙双方互办“文化周”“文化年”等展演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内涵。

一、中蒙文化交流的地缘优势与新活力

(一)中蒙文化交流的地缘优势

中国与蒙古国毗邻而居,中蒙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蒙古国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蒙古东、西、南三面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710公里,其中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边界线长达3210公里。两国共有13个边境口岸,其中位于内蒙古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阿日哈萨特口岸、二连浩特口岸,还有位于新疆的塔克什肯口岸属于常年开放的口岸,也是中蒙两国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几个重要口岸。首都乌兰巴托是蒙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这个看似规模不大,却很繁华的城市愈来愈展现着现代化的气息。乌兰巴托到我国二连浩特通有铁路,蒙古国扎门乌德港口和中国二连浩特港口是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对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发挥着带动性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蒙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其人文交流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其语言、习俗方面相同或相近,这种民族文化相似性带动了两国文化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在中蒙文化交流的历程中,中蒙双方在蒙古长调保护、相声、马头琴、博克等文体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文化周”展演:中蒙文化交流的新活力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睦邻友好、自由和开放性态势促进了中蒙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中国和蒙古国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双方互办“文化周”,以逐步加深和扩大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2009年,中国文化周由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内容包括中国知识竞赛,剪纸、做中国结、书法、太极拳等中国文化体验,以及跳绳、踢毽子比赛等。从2010年开始,蒙古国在中国举办了蒙古国“文化年”和“文化周”展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10年5月2日,首届蒙古国文化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顺利开幕,文化周期间举办了蒙古国艺术摄影展、蒙古国文化周开幕式晚会、蒙古国电影放映等活动,充分展现了蒙古国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原生态文化,为中蒙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蒙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认同。此外,2015年10月,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以“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为题的中蒙联合考古研究10年成果展。此次展览得到了当地蒙古人和各国游客的好评。

中蒙两国互办“文化周”和考古、艺术等多种展演活动为中蒙文化交流搭建了很好的桥梁。两国“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广大游客,也得到了两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其顺利进行和逐渐扩大也得益于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中蒙两国的相互交流中,蒙古方面一直强调增进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信任合作,中方也十分注重两国友好稳定的关系,积极扶持很多文化建设领域的交流项目。

(三)“汉语热”:蒙古国文化学习的新走向

随着双方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的愈加频繁,蒙古国国内也掀起了“汉语热”。如今,“汉语热”在蒙古国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蒙古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他们期望熟练掌握汉语,并且更多了解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目前,蒙古国有60多所学校开设汉语课,每年有超过7000人接受不同程度的汉语教育。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也是蒙古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孔子学院蒙方院长其米德策耶先后翻译了《论语》《诗经》等中国优秀文化作品,他还凭借其《我们所知晓的与不知晓的中国:思维与文化》专著荣获2014年度“蒙古国金羽毛文学研究奖”,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海外孔子学院的创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机制,是中国积极推行“东学西渐”的主要举措。孔子学院在蒙古国的建立已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必将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力度。如今,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对整个蒙古国教育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汉语教育理念正逐渐影响中蒙文化交流的多种领域。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载体,蒙古国国内掀起的“汉语热”正体现了蒙古国民众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友好共赢:中蒙文化交流的战略引导与政策优势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蒙跨境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两种文明的互联互通,中蒙两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优惠政策,以官方活动的形式,为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新的机遇。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政府与时俱进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这是中国政府做出的与包括蒙古国在内的所有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在“亲诚惠容”的新理念下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蒙古国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现状,出台了“草原之路”的发展战略,蒙古国政府相信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为本国带来更多投资机遇和产业升级,同时为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赋予强大的资源支持,有望把双方的文化交流提升到新的水平。这一系列中蒙区域合作的战略,为中蒙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平台和制度保障。中蒙两国政府提倡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对接,主张共同建设内陆亚洲的经济走廊。这种将两国的发展路径有机结合起来的战略为双方未来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带动双边文化交流与学习的积极性。

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蒙古国,参加了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这是我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九个文化中心。该中心位于蒙古国成吉思汗广场左侧中央大厦七层。笔者在蒙古国曾细细参观了该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旁边的小报告厅里交叉摆放着中国和蒙古国的国旗,背后墙上的“交流、互信、合作、繁荣”八个字十分显眼,正体现了中蒙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广泛交流的根本宗旨。该文化中心类似于小型图书馆,大门两边整齐地摆放着中国古典文集和现当代内蒙古作家文选、蒙古国人文地理图像,这一精心的布置展现了中蒙文化交流的平等性和包容性。门后墙上贴着“友谊长存”的标签,这一标签是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学院赠予中国文化中心的,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中蒙文化交流的期待与诚意。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把中国琵琶古琴和又红又大的中国结,还有飘逸大气的中国书法和古朴灵动的中国画。这里优美的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氛足以体现中蒙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美好未来。温总理的这次访问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顺利建立和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蒙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4年是中蒙建交65周年、《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修订并签署20周年,也是中蒙友好交流年。2014年8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蒙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蒙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蒙关系从睦邻友好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蒙关系发展的必然走向。此次会晤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领导人对在经济、文化领域合作交流的可能性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并再次强调了中国与蒙古国深化文化交流、广泛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和优势,其中重点强调中蒙合作与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无疑为双方文化交流与文化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为文化合作项目赋予更多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便利。

中蒙两国几乎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社会改革,都处于转型社会的建设时期。因此,中蒙两国在制度上有一些认同感。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较强的制度认同感也将促进中蒙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中蒙两国政府审时度势、守望相助,双方从发展战略和政策主旨上,都加大了对中蒙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投入。2015年10月23日,首届中蒙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这是中蒙两国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性展会。此次博览会以“同行草原·丝绸之路、联结合作发展走廊”为主题,成为加强中蒙乃至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笔者以为,中蒙文化交流的空间仍有很大的可拓展性。

三、中蒙文化交流的可拓展性

鉴于中蒙两国政府对双方文化交流的投入机制和政策扶持等情况,结合目前中蒙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拓展性,笔者认为,两国未来的文化交流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调整和改善:

(一)在全球化时代,受现代化进程的冲击,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日益明显,导致弱小的跨境民族的许多传统文化正逐步消亡。而这些逐步消亡的传统文化正是分布在各主权国家内跨境民族各部分间交往的根基,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核心。中蒙毗邻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由来已久,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中蒙边境港口间的传统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机制。笔者建议双方港口城市在文化交流的具体领域内可以展开更为丰富和深入的交流,如共同举办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通过两国合作,可以扩大传统那达慕的规模,也可以增加文艺展演等新的内容,深化两国人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二)充分利用高校在中蒙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术创新与合作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拓展两国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学术科研领域的合作是中蒙文化交流的重点部分,学术领域内课题项目合作与创新必将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活力。因此,中蒙双方需要依托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和科研成果,进一步推进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笔者以为,目前中蒙两国的学术科研活动更加需要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公共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

(三)自从中蒙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高层互访不断,并签署了友好条约,以保证两国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但是,目前两国口岸建设的资金相对短缺,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而提高口岸服务质量,加强口岸管理对双边文化交流的深入与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以为,中蒙两国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口岸建设的管理与投资力度,而且需要带动企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来扩大口岸建设的资金来源和社会参与力度。

(四)在中华文化和蒙古国文化互动交流的悠久历程中,双方都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或“文化本位”的思想。这种对自我文化的过度崇拜和对他者文化的偏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蒙两国进行平等、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因此,中蒙双方都应采取有力的措施,从官方层面提倡克服固有的文化中心主义,为两国文化平等交流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平台。笔者以为,在中蒙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文化自觉,不仅要清晰、客观地认识自我文化,也要从国家、民族、区域、历史等多种角度,综合性地理解和阐释对方文化的独特内涵,从而能够架起双边长久友好交流的桥梁。

责编:李倩

猜你喜欢

文化周中蒙蒙古国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浅谈从蒙古国语言中选用一些词语
“中国内衣文化周”蓄势归来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中国(深圳)内衣文化周报导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