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30王少勇
王少勇
摘 要: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0%~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针对如此之多的家庭贫困学生,为了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身心健康成长,国家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高等教育经费对贫困生资助的投入力度,逐渐形成了一套“奖、贷、补、助、免”的资助育人体系。但是这套资助体系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又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健全的方面,存在着只重资助不重育人,有失公平、公正,学生诚信缺失等等问题,笔者根据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自己关于资助育人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资助育人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入,国家对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的学业压力,但是随着新问题的新矛盾的凸显,必须针对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立更加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资助的同时更要育人,物质帮助与精神教育共同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建设已颇具规模。纵观其发展历程如下:200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奖学金,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政府助学金,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9年,国家又决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实行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2010年以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无偿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奖、勤、助、贷、补、免”这样一种贫困生资助体系。
二、现有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无偿资助中“等靠要”现象严重。近年来,国家、地方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表明,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这还不包括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出资设立的奖、助学金。但由于无偿资助比例过大,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认为自己家庭贫困,得到学校资助是理所应当。
2.存在助学贷款信用缺失问题。目前,助学贷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贷款的学生是否按期偿还;二是贷款的学生是否有偿还能力。由于助学贷款可以分期付款每月的还款数并不多,所以偿还能力不存在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人信用问题。现在由于有的高校贷款学生还款逾期率远远高于20%,个人信用不足,导致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再次受阻。实践证明学生个人信用缺失是阻碍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瓶颈。
3.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在工作中,高校认定贫困生往往以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为依据,要求学生填写的个人家庭情况统计表也仅仅包含家庭人口、父母工作及月收入。由于现在地方民政部门开局贫困证明比较随意,使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拿到贫困证明申请助学金。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4.重资助轻育人发展不平衡.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其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是我们往往只重视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而忽视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学校,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师友的意识和情感尤为重要。
三、完善资助育人体系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革资助机制,体现有偿获取资助,消灭“等靠要”。
1.1在保证适当无偿资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体现有偿获取资助的原则。合理配置助学金跟助学贷款的比例,可以适当扩大助学贷款的比例,延长还款时间、降低贷款利息。这样一方面可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
1.2增加助学贷款岗位。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应积极向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贫困学生参加适当的勤工助学劳动,除了取得一定劳动报酬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资助,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既发挥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又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开展诚信教育,创新还款机制,保证助学贷款良性发展。
2.1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能健康、广泛地开展,高校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如利用校内广播、班会进行宣传、引导,开展“诚信”讨论,开展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教育,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2延长国家助学贷款无息还款时间,创新还款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减轻助学贷款学生的还款压力,可以进一步延长无息还款的时间,可以尝试在一到两年内还款可以不用支付利息。同时银行应该推出更为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的创新既能保证银行的效益,又能体现出对贷款学生的关心,实现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3.细化贫困认定标准、加强贫困监督。
3.1细化贫困认定标准,实行打分制。通过《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生资格认定表,在调查学生家庭情况基础之上,首先把贫困程度根据标准分为三个档次: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每一个档次有不同的分值。再通过添加学习成绩、平时表现、获奖情况等三大块内容,每一块内容又分为7-8条分则,每一条分则也都有相应的分值。通过每一项分值的累加得到一个总分,这样就会很容易的按照分数由高到低评定出助学金人选。
3.2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更要加强监督。对学生困难的真实性及等级进行认定时,既要结合贫困证明,又要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同时还要监督获资助学生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杜绝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的现象。一旦发现贫困学生在认定评审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或对资助资金不当使用的现象,要根据校规校纪给予严肃处理。
4.注重励志教育和能力培养促进资助育人相结合。
4.1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观看感恩教育电影资料、鼓励学生参加无偿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4.2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坚持把“资助”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能力培养。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扶贫更要扶志,多给予贫困生一些鼓励和关怀,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树立远大的志向,他们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姜继红.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社会学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25-27.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
[3]吴胜涛、张建新.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
[4]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