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内紧外松”现象探析
2016-05-30胡明亮�オ�
胡明亮�オ�
[摘 要]当下高中教育,存在大量课内轻松,课外恶补的反常现象。学生疲于奔命应对各种训练,然而学生素质却并未提升。对于高中教育“内松外紧”现象,就必须采取“内紧外松”的对策,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思维 训练 个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86
一、从“内松外紧”现象说起
现象一:很多高中学校课外热热闹闹, 教学实效却很差。
课外负担过重被社会关注并批判了多年,却越演越烈。在绝大多数高中,课外时间都可以看到办公室人来人往,教师忙于指导学生,学生为了作业、纠错、笔记、检查、考试、补课疲于奔命。正常的体育活动时间被砍掉,正常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学生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上,把所有干劲都使出。国内出现了一些高考工厂化的学校,这些学校推崇集中营式的管理。然而,学生拼死拼活地学习,成绩却不理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天道酬勤等教诲,不能说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过分强调“勤、苦”,发展到今天,已变得很极端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竞技体育训练原则,却在大众基础教育中备受推崇。
现象二:学生上课一听就会,下课一做就懵。
深入课堂发现:教学内容单薄,思维没有冲突,课堂活动单调,思维流畅却平淡,气氛轻松愉快,课堂上学生一听就会,可是课后一做题就懵。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没有把握住教材的本质,认知高度不够,甚至不能照本宣科,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一些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教科书放一边,复习资料一大堆,作业量大得惊人,只会让学生硬背答案、死记题型。其实,这是教师低能的表现。
事实证明,依靠经验积累可以取得短时的、低端的成效,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这样的方式肯定会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
可以说,课外负担重的根源在于课内负荷轻,课内一片“祥和”,课外一片“繁忙”,典型的“内松外紧”。高中教育不妨变“内松外紧”为“内紧外松”。
二、什么是“内紧外松”
(一)“内紧”:课内严肃紧张,有思维挑战
学生不仅要记忆一些描述性、程序性知识,更要学习一些策略性知识,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动脑,思维紧绷,有认知冲突、有问题,知道一些文化背景,总之,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动脑为手段,以问题为载体,以思考为核心。课内应做到严肃、严谨、紧张,有思维挑战、智慧碰撞,有战胜困难的体验,有理性升华,而非顺风顺水,只是知识传承,被动接受。课内就要让学生形成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成功的感受。课堂上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反对一马平川式的流畅。教师要真抓“四基”落实,真抓“三维”目标的实践。
(二)“外松”:课外放松心态,少点功利,多一些个性化、兴趣化发展
要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成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不要围绕考试内容无休止地重复练习。看看课外书籍,听听音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社区实践,关注社会热点,思考人生道路,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外松”并非放弃必要的巩固练习,放弃正常的反馈检测,放弃有价值的延展升华。我们只反对无休止地重复、机械地模仿,反对牺牲健康的加班加点,反对缺少智慧的死拼,反对以应试为单一目标的教育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去设计和实施。
三、为什么要“内紧外松”
(一)教育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学习本质上讲,就是用几年或十几年时间完成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继承,一些深层的策略、思想、文化,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很难发现,也无法理解和应用。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改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和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单向传授,更反对“课堂假展示”。所谓“课堂假展示”其实不过是玩了个时空转移,将“灌输课堂”转移到课外,作秀给观众看。长期这样,要想取得整体的好成绩,学生的负担只会加重不会减轻。
一堂没有教师适时点拨的课一定缺少深度,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和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要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课内本来就应该是已知者对未知者思想启迪的地方。课内不解决问题,不生成问题,学生是永远都学不到真本事的。
(二)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当下我们的学生几乎没有童年,已沦为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除了读书,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以补习、训练来填补课内损失,完全仰仗经验的累积来取代教师的智慧开启,时间都耗费在大量的重复练习中去了。事实证明,这样收效甚微。
以应对短期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皮毛而已。学生短时间内还能模仿一些题型,解决一些近似度很高的问题,时间一长就忘得干干净净。
长期课外负担过重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根源。学习少不了经验,少不了学生主动感悟,但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悟”,一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二是不可能实现。诸如一些学科思想、文化内涵等,没有教师点拨,学生根本达不到领悟的水平。如果学生无法悟出其中的道理,只能学其表皮浅层知识,长期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久而久之就掉队了。
(三)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机械模仿是培养不出高素质公民的
在哪里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呢?在课外。课外轻松,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赢得时间。高中生个性差别已经很大了,个人爱好、兴趣千差万别,有必要留些时间、空间给他们。同时,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教师再给予一些学习方法指导,完全可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十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一位杭州小学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前后直至二十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排名往往很单纯地用考试成绩为标准,这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另外,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教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独立性。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教师不大注意他们,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中的心态更健康。
以上笔者就“内松外紧”的原因及弊端,以及什么是“内紧外松”,为什么要“内紧外松”谈了一些个人的想法,欢迎大家就此话题展开研讨。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