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成长理论研究与模式选择
2016-05-30霍华
摘 要:如何理解小微企业成长模式的真正内涵?小微企业在做大、做专业等各种不同的成长模式之间怎样选择?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小微企业,重新定义了“成长”的内涵,并提出了小微企业在面临不同产业环境类型时可选择的具体成长路径与模式。
关键词:小微企业;成长理论;成长模式;产业环境
我国目前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多万户,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登记的中小微企业也超过了8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就河南省而言,河南省工商局发布《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分析报告》称,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企业实有数量75.6万户,其中小微企业有68.5万户,占比90.6%。可见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力军。
另外,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又是一个世界性和长期性的课题,不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小微企业问题。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外加缺乏核心竞争力,各种累加因素影响致使小微企业成长压力越来越大。以河南省2014年度数据分析发现,小微企业大多“短龄”,超六成为5年以下的企业,而生存瓶颈期为企业成立后的3-7年。全部小微企业中,亏损企业占比高达37.4%;与2013年度相比,小微企业亏损面扩大0.9个百分点。因此,小微企业找出适合自身及产业结构特点的成长路径并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就变得尤为关键。
1 小微企业成长理论与模式研究综述
通过相关文献搜索与整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小微企业成长研究更多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建立在马歇尔关于成长既指“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机制和过程”假设基础之上的理论研究
国外,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强调规模经济的好处,由于规模扩大带来了成本降低,因此,企业都有不断扩大规模的内在动力,正是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推动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彭罗斯和马里斯以企业资源分析为基础,认为企业的成长来自于自身技术、生产、管理等各类资源的积累和对各类资源合理搭配、运用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马歇尔把企业发展总结为动态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成长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并由此带来超额利润,企业成长不仅是自身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形成经济性的过程,同时也为企业获得外部市场带来经济性,加速企业发展过程;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科斯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与市场边界的扩大,可以为交易费用的节约带来便利;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认为,企业的成长伴随着自身从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制度变迁,企业组织和驾驭资源能力的提升为企业成长提供持续的动能,因此,企业必须在成长中不断进行结构改革和流程再造以强化自身组织能力。
国内,黎志成提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自于自身资源在量和质两方面的改变,企业成长的潜力大小受制于各种能同时促进和抑制企业发展的因素,通过量、质相互作用,提升企业成长的促进力,克服制约企业成长的阻力。张林格在企业三维空间成长理论中提出:企业成长是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三维度的综合提升过程,伴随着企业成长,规模得到不断扩张,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又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陈佳贵总结、提炼了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时期,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成长类型。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企业成长路径理论研究的基本逻辑就是全面分析企业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完整发展过程及相应内生与外生制约因素,认为通过成长,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扩张、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
1.2 建立在小微企业调研基础之上的成长模式的实证研究
通过目前相关文献搜索到的小微企业成长模式的调查研究,典型的如钟幼茶对浙江地区小微企业运营现状进行调研之后,把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在同一或相似区域和产品市场上,聚焦某一产品或是产业,通过分工协作、合作共享形成集聚型发展模式;把创新作为首要资源和根本发展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成长模式;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基础之上的业务外包型虚拟化成长模式;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代表的合作型成长模式;以扩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标的规模化成长模式、以占领行业细分市场实行专业化经营的补缺型成长模式等。赵青以集中化战略分析和选择为基础,认为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应集中资源于某一细分市场实施专注策略,同时开展营销、技术和服务创新,通过爬长尾策略,选择长尾中部与小微企业有一定距离的企业为学习对象,实施定点超越。
这类研究以以实地调研为基,以实证分析为纲,通过总结和梳理,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模式,丰富了小微企业在发展模式上的可选择性。
2 小微企业成长模式内涵的界定
通过对小微企业成长理论和实证分析两类研究现状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是把成长模式定义为企业从产生、成长到规模壮大过程中采用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关注的焦点在于“谁将成为下一个马云和阿里巴巴”!但现实情况是,各行各业的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制于行业特征及自身资源限制,很难完整走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大量小微企业天生并不具备“做大做强”的基因。因此,成长理论并未解决小微企业除“做大”之外的多样化发展道路选择问题。后者通过实证分析,虽然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除“做大做强”之外众多的成长路径和模式,丰富了小微企业在发展模式上的可选择性。但此类研究更多的是罗列和分析小微企业成长模式的类型,并未给出在众多成长模式中,小微企业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成长模式。
因此,在进行小微企业成长理论和模式研究中,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大多数学者接受的马歇尔关于“成长既指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机制和过程”的定义;“成长”既应包括“做大做强”的解释,同时也要考虑到由于受制于行业发展阶段、规模、结构及小微企业自身基因影响,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在有限的成长期内很难快速发展为大型企业,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和行业传奇,因此,“成长”一词对于小微企业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我们认为“成长”应当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市场和行业竞争中保持活力并生存下去的意思。对于“成长”一词认识思路的开阔,势必给予小微企业发展模式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小微企业该如何选择诸如做强、做专等不同的成长模式?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大多数参考文献和研究者仅仅是给出或者罗列出小微企业各种不同的成长模式但并未提供选择方法,在分析小微企业成长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模型基础上,明确提出选择方法和思路,帮助小微企业进行正确的成长道路抉择。
3 小微企业成长路径和模式的选择
通过比较各种企业成长理论,不难发现企业选择成长路径时基于两种模式,一种是认为组织是资源和基本能力的组合,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但分析小微企业时,我们会发现,相对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要快速形成在整个产业内的核心竞争优势,必会非常困难,因此,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小微企业。另一种模式认为,相对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和能力的构建,企业进入的产业和行业环境,对企业影响更为显著,企业成长的关键就是如何找到一个富有吸引力并适合自己的产业,所以,小微企业在选择成长路径时必须聚焦在如何适应产业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产业成长和产业生命周期两类核心产业环境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出四类产业环境模型,小微企业在进入不同类型的产业和市场环境时,必须采用不同的成长路径和模式。
第一类产业和市场环境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拥有的诱人发展前景,规模巨大的产业增长潜力可以为企业成长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第二,产业才刚刚兴起,行业销售规模增长迅速,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的规模障碍、差异化壁垒和技术壁垒并不明显;产业内竞争者数量不多,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强度并不很高;同时,顾客费需求刚刚产生,产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等资源特点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这类市场环境的典型代表。
这种产业类型给了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最好环境机遇。小微企业最明智的做法和成长模式就是要尽早地寻找、选择和进入这类产业之中,尽快通过扩大投资、企业间并购重组、横向一体化等途径,利用各种资源迅速扩大小微企业规模与实力,快速占领行业。
第二类产业和市场环境与第一类产业有着某种相同性,都是产业刚刚兴起,行业销售规模增长迅速,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为市场中的新兴产业,但这类产业市场潜量和规模有限。在这类产业环境中,小微企业一般的做法是在行业加速发展阶段尽快提高企业实力和规模,但这种做法的缺点就在于,由于行业和产业空间有限,顾客需求潜量不足并很容易饱和,小微企业必然会面临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增长的局限性,很难成长为大型企业,容易陷入新兴产业的“规模增长陷阱”。
所以,如果处于这类产业和市场中,小微企业很难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景,这时,面对一个规模较小的产业,企业必须在在竞争和合作策略之间做出选择。对失去较大成长空间的小微企业而言,最优的方案和选择就是走产业集群式成长模式,利用快速成长的产业机遇期,与其他小微企业分工合作,通过战略联盟、共担风险方式,培育完整产业链条,提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为小微企业生存赢得拓展空间。
第三类产业和市场环境由于产业培育程度较成熟,并且市场整体规模有限,如果处于这类产业之中,小微企业基本失去成长为大型企业的机会,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最为狭窄,所以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最优的成长模式和路径有两种:第一,采取集中化策略,选择专业化经营方式,更好地去满足顾客差异和独特性需求,第二,采用创新策略,通过产品、技术、服务和营销创新,取得市场一席之地。
第四类产业往往是所谓的成熟行业,这类产业虽然市场整体规模较大,但产业内已形成垄断,少数大型企业在市场、技术等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整个市场被少数大型企业把持,给其他小微企业进入本行业带来了很高的入侵壁垒;同时,经过产业发展和成长期的激烈竞争和兼并重组,产业结构日益稳定,对于小微企业而言的成长机会更加稀少。因此,这类产业环境是小微企业最难做大做强成长为大型企业的类型。
假如小微企业进入的是这种类型的产业环境之中,如果和与大型企业实施同样的成长模式,必会受到大型和中型企业的双面夹击,从而丧失产业发展空间,因此,小微企业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获得相应成长机遇,成长模式和路径就集中于两种选择,要么寻找大型企业经营模式中的弱点和不足,在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寻找机遇;要么采用寄生策略,依附于某一大型企业,或成为其上游配件供应商或为其提供外包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柏洲,马永红,孙立梅.中小企业成长理论评述及其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2]李亚兵,宋丽娟.中小企业成长及模式研究进展[J].企业活力,2011(3).
[3]霍华.中小企业战略选择路径分析[J].市场研究,2013(1).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小微企业成长路径与选择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QN-022)。
作者简介:
霍华,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