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
2016-05-30于伟张鹏
于伟 张鹏
【摘要】基于我国省域单元2002-2012年数据研究表明,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呈现增长趋势,但仍存在显著的空间梯次格局。全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多数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其中以旅游教育相对滞后型居多。推动区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应因地制宜,针对旅游业发展新状态和新特点优化旅游教育生态系统,强化旅游教育对旅游业发展的知识输出和智力支撑,从而提升区域旅游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旅游教育;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3
一、引言
旅游教育是推动旅游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以培育行业专门人才为导向的教育形态,旅游教育对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率和优化旅游业产业地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002-2012年间我国旅游总收入保持了年均19.62%增幅,其中因缺失数据较多,本研究不含西藏,同时本研究旅游总收入为省域单元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汇总,年度旅游外汇收入取年均汇率。 与此同时,高等旅游院校和中等职业旅游学校在校生则由2002年的419847人增长为2012年的1072460人,年均增幅为9.91%,全域范围内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均保持了增长态势。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行业人才的知识和智力支撑,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旅游教育质和量的提升提供了空间。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日益彰显,人才供给和行业发展之间耦合协调的质量更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旅游教育相关问题是旅游研究的焦点之一。学者们围绕着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历程和特点[1-4]、旅游人才培养优化策略[5-7]、旅游教育质量评估[8]、相关经验借鉴[9-10]、特定层次和环节旅游教育[11-12]、教学方法和内容创新等[13-14]进行了大量探索。这些研究尽管对我国旅游教育的诸多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索,但并未深入涉及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省际差异的研究,而这方面研究无疑对优化我国旅游教育资源配置和空间格局,提升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的互动质量有着重要价值。本研究尝试以我国省域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2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旅游教育和旅游业整体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耦合概念早期来自物理学研究,是指两个或以上系统经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系统间的相互耦合存在良性和不良等不同方向,耦合协调则被用来刻画系统间的良性耦合,即是指系统间的积极互动和优化循环。作为“耦合”、“协调”和“发展”的有机统一,耦合协调意味着系统间由无序向有序进化。耦合协调度即是反映这种积极互动影响的强度。耦合和耦合协调近年来被研究者广泛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用于刻画社会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较好的契合了耦合协调内涵,旅游教育以旅游业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能够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带动行业创新涌现和提升旅游业资源产出效率等方式优化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则通过教育资源扩张和人才需求引导等方式影响旅游教育规模和结构。为深入分析二者存在的耦合协调关系,本研究构建能够有效反映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的耦合评价模型。其中,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评价均通过下属指标科学集成而定。指标权重通过熵值法确立,该方法依据指标传递给决策者信息量大小计算权重,较专家评估等主观方法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以 和 分别指代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两系统的评价值,则耦合度( ) 则可通过式(1)计算得出。
(1)
当 值接近1时,系统间即接近实现共振。如前所述,耦合度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有效区别系统间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共振,特定区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两系统均较为滞后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耦合,显然这与二者均在高水平状态上实现的耦合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需要通过耦合协调度对耦合质量加以评判。如式(2)所示:
, 。 (2)
其中, 和 分别为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综合评价指数, 和 为待定系数,且 。鉴于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两系统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程度会存在差异,旅游业发展还需要除旅游教育以外其他动力源的支持,本研究对 和 分别赋值0.4和0.6。此外,参考已有研究的做法[15],本研究亦将D值以0.3、0.4、0.5、0.6和0.7为分界点把系统协调度划分为严重失调(Ⅰ)、中度失调(Ⅱ)、轻度失调(Ⅲ)、勉强协调(Ⅳ)、中度协调(Ⅴ)和高度协调(Ⅵ)六类。高度协调状态下旅游教育会得到旅游产业的资源投入和需求引导从而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旅游教育也会有效的向旅游产业输入人才和智力资源从而提升产业发展效率。
(二)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需尽可能表征区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为此评价指标应具备完备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和平行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从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两方面选择旅游教育衡量指标。绝对数量指标包括省域高等旅游院校数、高等旅游院校学生数、中等职业旅游学校数、中等职业旅游学校学生数;相对指标包括高等旅游院校学生数占高等院校学生总数比重和中等职业旅游学校学生数占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总数比重。旅游业发展则包括旅游企业资产、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区域旅游总收入和区域旅游收入相对GDP比重等发展规模指标,也包括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发展效率指标。全部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各省域年度统计公报,部分缺失值通过插值法补齐。经熵值法测算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测度指标及权重
项目 一级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及单位 二级指标权重
旅游教育 绝对数量
(0.622) 高等旅游院校数(所) 0.143
高等旅游院校学生数(人) 0.198
中等职业旅游学校数(所) 0.321
中等职业旅游学校学生数(人) 0.338
相对规模
(0.378) 高等旅游院校学生数占高等院校学生总数比重(%) 0.358
中等职业旅游学校学生数占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总数比重(%) 0.642
旅游业发展 发展规模
(0.736) 旅游企业资产(万元) 0.330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人) 0.227
区域旅游总收入(亿元) 0.324
区域旅游收入相对于GDP比重(%) 0.118
发展效率
(0.264) 旅行社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0.717
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0.283
三、我国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实证研究
(一)我国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测度结果
表2报告了2002-2012年间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纵向比较表明,考察年度内我国各省域旅游教育呈现有波动的增长趋势,全域旅游教育综合指数由2002年的0.079上升为2012年的0.141。按国家统计局划分的口径,考察期东中西部旅游教育综合指数依次为0.133、0.104和0.088,旅游教育空间梯次格局明显,三地区年均增幅依次为5.33%、3.90%和9.26%,西部地区增幅相对最高。具体到省域,旅游教育综合指数增幅高的依次为内蒙、浙江、山西和甘肃,北京、上海和湖北则出现负增长现象。横向比较显示,东部和西部旅游教育综合指数差距亦从2002年的2.09倍缩小为2012年的1.45倍,进一步测算显示,2002年和2012年我国旅游教育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885和0.764;全域范围内期末旅游教育不均衡程度较考察初期有缩小趋势。2002年旅游教育综合指数最高和最低省域分别为湖北和内蒙,2012年则分别为四川和新疆。
2002-2012年间全域旅游业发展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全域旅游业发展指数由2002年的0.148上升为2012年的0.307。考察期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指数依次为0.352、0.149和0.133,东部地区大幅度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较好旅游产业体系和发展环境有关,良好的旅游产业体系极大的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并充分释放了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东中西三地区年均增幅依次为5.94%、10.40%和9.48%,中西部地区增幅高于东部,这与中西部地区较好资源禀赋和承接产业转移有关。具体到省域,旅游业发展指数增幅高的依次为宁夏、贵州和湖南。东部和西部旅游业发展指数差距从2002年的3.09倍缩小为2012年的2.22倍,2002年和2012年省域单元旅游业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837和0.564;全域范围内期末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程度较考察初期亦有缩小趋势。2002年旅游业发展指数最高和最低省域分别为北京和宁夏,2012年则分别为北京和青海。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全域和各省域2002-2012年间旅游业发展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部分关键指标仍较为滞后,2002年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13万元/人,2012年扣除物价影响后为10.05万元/人,年均增长率为5.06%,大大低于同期全域旅游业发展指数增长率,旅游企业效率因素对区域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贡献强度仍需提升。
表2 各省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北京 0.259 0.553 0.259 0.626 0.126 0.700 0.118 0.654 0.167 0.717 0.133 0.741
天津 0.028 0.136 0.029 0.140 0.045 0.166 0.051 0.165 0.057 0.178 0.063 0.223
河北 0.066 0.098 0.065 0.124 0.080 0.138 0.080 0.145 0.083 0.322 0.091 0.220
山西 0.030 0.067 0.032 0.083 0.071 0.127 0.086 0.139 0.189 0.167 0.168 0.223
内蒙 0.002 0.044 0.004 0.047 0.011 0.075 0.015 0.084 0.045 0.126 0.054 0.148
辽宁 0.099 0.168 0.165 0.201 0.165 0.240 0.151 0.289 0.161 0.348 0.102 0.391
吉林 0.040 0.066 0.027 0.082 0.035 0.095 0.035 0.117 0.034 0.143 0.034 0.156
黑龙江 0.060 0.089 0.076 0.089 0.091 0.110 0.078 0.123 0.139 0.158 0.113 0.169
上海 0.111 0.373 0.103 0.449 0.119 0.491 0.100 0.509 0.095 0.589 0.092 0.613
江苏 0.109 0.282 0.118 0.315 0.114 0.421 0.163 0.428 0.214 0.524 0.197 0.608
浙江 0.026 0.284 0.122 0.329 0.156 0.404 0.193 0.441 0.202 0.495 0.263 0.555
安徽 0.098 0.086 0.074 0.097 0.081 0.124 0.166 0.150 0.244 0.202 0.272 0.295
福建 0.085 0.148 0.090 0.162 0.077 0.193 0.073 0.214 0.075 0.253 0.089 0.306
江西 0.069 0.071 0.059 0.082 0.101 0.128 0.096 0.122 0.099 0.143 0.071 0.198
山东 0.110 0.186 0.122 0.210 0.152 0.286 0.194 0.328 0.205 0.438 0.177 0.481
河南 0.060 0.105 0.092 0.133 0.102 0.163 0.102 0.192 0.163 0.267 0.154 0.274
湖北 0.326 0.142 0.086 0.140 0.113 0.161 0.106 0.160 0.128 0.221 0.147 0.294
湖南 0.073 0.095 0.144 0.113 0.133 0.153 0.167 0.171 0.182 0.276 0.149 0.331
广东 0.096 0.453 0.186 0.522 0.201 0.552 0.190 0.542 0.257 0.617 0.427 0.665
广西 0.075 0.125 0.076 0.113 0.106 0.154 0.118 0.149 0.163 0.194 0.157 0.219
海南 0.115 0.139 0.127 0.189 0.193 0.149 0.132 0.177 0.111 0.175 0.218 0.221
重庆 0.139 0.124 0.122 0.136 0.695 0.167 0.131 0.167 0.554 0.218 0.199 0.294
四川 0.135 0.135 0.205 0.187 0.091 0.234 0.600 0.190 0.158 0.268 0.445 0.341
贵州 0.036 0.073 0.058 0.085 0.038 0.125 0.046 0.134 0.054 0.195 0.057 0.263
云南 0.046 0.137 0.076 0.172 0.048 0.227 0.054 0.202 0.190 0.227 0.218 0.268
陕西 0.042 0.116 0.037 0.133 0.042 0.142 0.043 0.143 0.042 0.198 0.055 0.242
甘肃 0.004 0.042 0.018 0.042 0.020 0.058 0.077 0.061 0.066 0.116 0.022 0.115
青海 0.016 0.022 0.062 0.022 0.022 0.041 0.008 0.051 0.025 0.045 0.029 0.075
宁夏 0.019 0.017 0.007 0.028 0.009 0.046 0.009 0.047 0.018 0.083 0.022 0.109
新疆 0.012 0.078 0.015 0.103 0.018 0.123 0.018 0.103 0.018 0.149 0.018 0.186
(二)我国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分析
基于耦合度的测算结果表明,考察年度内各省域耦合度指数均值均达到0.6以上,这意味我国各省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在考察年度内均存在较大的相互作用。表3报告了2002-2012年度我国各省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表3 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归类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均值 归类
北京 0.637 0.622 0.660 0.602 0.581 0.558 0.562 0.569 0.624 0.612 0.598 0.602 V
天津 0.264 0.259 0.268 0.260 0.311 0.320 0.318 0.330 0.333 0.348 0.363 0.307 II
河北 0.289 0.284 0.309 0.329 0.333 0.344 0.337 0.353 0.428 0.382 0.392 0.344 II
山西 0.219 0.226 0.237 0.283 0.317 0.314 0.338 0.351 0.419 0.431 0.446 0.325 II
内蒙 0.099 0.089 0.125 0.158 0.181 0.194 0.200 0.277 0.287 0.298 0.313 0.202 I
辽宁 0.368 0.383 0.431 0.421 0.454 0.463 0.472 0.491 0.504 0.471 0.472 0.448 III
吉林 0.232 0.225 0.228 0.246 0.251 0.258 0.266 0.268 0.280 0.280 0.287 0.256 I
黑龙江 0.275 0.287 0.289 0.306 0.319 0.337 0.319 0.323 0.388 0.356 0.379 0.325 II
上海 0.475 0.462 0.492 0.455 0.521 0.486 0.506 0.503 0.520 0.475 0.522 0.492 III
江苏 0.436 0.450 0.459 0.487 0.494 0.524 0.536 0.580 0.603 0.635 0.618 0.529 IV
浙江 0.315 0.318 0.468 0.455 0.522 0.533 0.561 0.589 0.586 0.629 0.640 0.510 IV
安徽 0.301 0.275 0.295 0.304 0.323 0.336 0.395 0.410 0.466 0.506 0.534 0.377 II
福建 0.344 0.340 0.357 0.364 0.364 0.353 0.370 0.384 0.391 0.414 0.428 0.374 II
江西 0.265 0.273 0.268 0.309 0.341 0.324 0.332 0.345 0.351 0.329 0.360 0.318 II
山东 0.388 0.376 0.410 0.456 0.470 0.462 0.515 0.545 0.567 0.572 0.564 0.484 III
河南 0.289 0.314 0.338 0.338 0.368 0.380 0.385 0.437 0.468 0.457 0.466 0.386 II
湖北 0.445 0.331 0.339 0.352 0.374 0.370 0.368 0.412 0.421 0.440 0.471 0.393 II
湖南 0.293 0.299 0.353 0.372 0.380 0.398 0.411 0.437 0.483 0.493 0.489 0.401 III
广东 0.485 0.508 0.584 0.585 0.604 0.616 0.593 0.605 0.657 0.751 0.746 0.612 V
广西 0.319 0.300 0.310 0.336 0.364 0.344 0.369 0.382 0.426 0.424 0.438 0.365 II
海南 0.359 0.398 0.402 0.414 0.406 0.391 0.397 0.395 0.382 0.455 0.469 0.406 III
重庆 0.360 0.359 0.361 0.392 0.547 0.417 0.389 0.557 0.563 0.594 0.501 0.458 III
四川 0.367 0.354 0.441 0.447 0.398 0.603 0.550 0.449 0.465 0.498 0.616 0.472 III
贵州 0.235 0.236 0.269 0.263 0.276 0.281 0.293 0.284 0.337 0.359 0.372 0.292 I
云南 0.296 0.326 0.351 0.328 0.343 0.357 0.342 0.360 0.460 0.456 0.497 0.374 II
陕西 0.277 0.238 0.279 0.284 0.293 0.299 0.295 0.308 0.322 0.360 0.361 0.301 II
甘肃 0.126 0.142 0.172 0.186 0.192 0.271 0.259 0.273 0.304 0.233 0.239 0.218 I
青海 0.140 0.137 0.184 0.157 0.179 0.173 0.152 0.212 0.187 0.216 0.225 0.178 I
宁夏 0.134 0.153 0.126 0.143 0.150 0.178 0.154 0.177 0.208 0.199 0.236 0.169 I
新疆 0.188 0.196 0.214 0.231 0.232 0.234 0.221 0.219 0.246 0.255 0.258 0.227 I
基于表3的全域时序分析表明,考察年度内我国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307增加到0.443,全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程度有所增加。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在考察年度内最高的省域依次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改善幅度最高的省域则依次为内蒙、山西、浙江和甘肃。基于东中西部的计算表明,2002-2012年间东中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别由0.396、0.290和0.231改善为0.528、0.429和0.369。
针对考察年度内的均值分析表明,全域分散在除高度协调之外的其他类型中。广东和北京耦合协调度在0.6以上,达到中度协调(Ⅴ),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能够较好的实现互动提升。浙江和江苏为勉强协调(Ⅳ),Ⅴ和Ⅳ型省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相对发展度指数( )均在0.7以下,进一步提升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需要着重优化旅游业人才培养质量。Ⅴ和Ⅳ型省域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优势明显且高等教育资源密集,优化旅游教育需要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新特点充实区域旅游教育生态系统要素,通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海、山东、四川、重庆、辽宁、海南和湖南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介于0.4-0.5之间,为轻度失调型(Ⅲ),其中上海、山东和辽宁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相对发展度指数( )在0.7以下,重庆和四川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相对发展度指数则在1.1以上,前者需要适当向旅游教育发展倾斜,克服束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人才短板;后者则更需要强化旅游业发展对旅游教育的反哺能力,依据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使旅游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旅游业态创新和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的要求。湖北、河南、安徽、云南、福建、广西、河北、黑龙江、山西、江西、天津和陕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介于0.3-0.4之间,为中度失调类型(Ⅱ),此类型省域中除湖北、安徽和黑龙江以外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相对发展度指数( )均在0.7以下,属于旅游教育滞后型。推动旅游教育和旅游业耦合协调既需要优化旅游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增加旅游教育对旅游业发展的对接能力从而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提升耦合协调度还需要强化整体旅游业产业体系,尤其需要强化区域发展软环境,疏通旅游乘数效应释放渠道,进而实现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的互促提升。贵州、吉林、新疆、甘肃、内蒙、青海和宁夏耦合协调度在0.3以下,为严重失调型,这部分省域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处于双滞后状态且为较低水平的协调共振,有效的实现二者螺旋上升既需要创新旅游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也需要大力完善旅游产业链和区域教育生态系统以推动旅游教育的发展。考虑到此类型省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相对发展度指数( )均在0.7以下,因此促进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协调发展更应着重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方向提升旅游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加旅游专门人才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智力支撑,进而带动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整体提升。
四、结束语
区域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内生的互促机理,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旅游业发展则能够拓展旅游教育创新空间。本文通过熵值法确定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测量指标权重,进而研究表明2002-2012年间我国各省域单元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东中西空间梯次格局显著。尽管考察年度内各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均有着较高的耦合度,但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除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少数省域之外,其他省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其中以旅游教育相对滞后型居多。推动区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应因地制宜,对大部分省域而言,需要针对旅游业发展新状态和新特点优化旅游教育生态系统,加大社会资源向旅游教育领域内的倾斜度,完善多层次旅游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业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在人才培养方式中,进一步强化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推动学研结合以适应区域旅游业发展,鼓励校企联合优化人才培养,完善旅游企业对旅游院校毕业生的再教育机制,适当突出旅游创业技能培训,在培养内容中尤其注意关注员工旅游职业胜任力的综合培养以及旅游发展新业态对从业人员技能诉求提升,以此克服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带来的短板,强化旅游教育对旅游业发展的知识输出和智力支撑,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此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需要强化对旅游教育的资源支持和需求引导作用,完善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对接机制,最大化利用旅游教育资源的价值。
本研究基于2002-2012年数据分析了我国省域单元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未来研究一是将研究空间尺度向省域内部延伸,分析特定城市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耦合协调情况;二是分析影响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的因素,厘清区域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实现螺旋上升的系统动力机制;三是对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进行预测分析,为提升二者未来协调度提供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袁书琪等.高校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 旅游科学,2005,19(6):72-75.
[2]赵鹏,俞继凤.从中文期刊载文统计分析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J]. 旅游学刊,2007,22(9):75-79.
[3]贾玉云,谢春山.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451-455.
[4]卢松,王珣. 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初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94-96.
[5]马勇,吴娟子.中国高等旅游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创新战略[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1):7-11.
[6]何恒光.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错位及改革策略 [J]. 旅游论坛,2011,4(4):173-176.
[7]孟华.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旅游论坛,2011,4(2):119-122.
[8]郑焱,李朝军,高燕.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研究[J]. 旅游学刊,2011,26(4):82-89.
[9]程葆青.学习成果理论在美国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中的实践及其启示[J]. 学习与探索,2012 (4):114-116.
[10]韩宾娜,吕品晶.普通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之中外比较[J]. 人文地理,2010 (6):154-157.
[11]王美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J]. 旅游学刊,2009,24(11):85-89.
[12]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37(4):483-486.
[13]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2):144-147.
[14]关俊利,吕观盛.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 旅游论坛,2011,4(6):133-136.
[15]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经济地理,2012,32(6):7-14.
Study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around Provincial Units in China
Yu Wei1; Zhang Peng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2. Jinan University, Jinan 25001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2002-2012 and provincial uni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presents growth trend, but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spatial echelon pattern. Global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low, most of the province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imbalanc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 character of lagged tourism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ase on local conditions, optimize tourism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rom tourism education to industry and the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