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居民视角对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的研究

2016-05-30张淑芳韩春鲜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空间生产日常生活社区

张淑芳 韩春鲜

【摘要】在空间与旅游地空间的相关研究中,社区居民及其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关注空间演化中居民与日常生活的力量。研究以5A景区天山大峡谷为例,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探索天山大峡谷由旅游发展所推动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的现象与特征。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与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讨论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对抗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构想的空间表征,表现具有发抗性的表征空间。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反抗性的表征空间表现出嵌入、抵制、进攻性抵制、反噬、再生等形式。旅游社区空间活力最终在多主体、多目标的空间生产过程中激发,这一过程始终展现出日常生活的创造力。

【关键词】日常生活;空间生产;旅游;社区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4

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区域的卷入,对中国部分乡村社区,旅游业所带来的变化甚至可能超过工业化的影响。旅游开发意味着政府、企业、游客等新空间主体的涉入,意味着新一轮空间开发、设计、使用与改造的过程。在旅游社区、景区与社区密不可分。而长期以来,在对旅游社区发展的研究中,社区居民所扮演的角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总被视为被“管理”的对象。列斐伏尔与德赛图的理论却强调了空间的生活性,强调看似平庸的大众与日常生活的力量,认为大众与日常生活会以或隐或显的反抗形式推动空间的生产。笔者将目光投向旅游社区,以实证研究加深对理论内涵的体会,重点阐述在由旅游发展推进的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现具有反抗性的表征空间,对抗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操纵的空间表征,促使相应的空间实践的形成,体现出日常生活的创造性。

一、理论、方法与案例地概况

(一)理论基础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规划、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者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多种社会驱动力的控制。在空间生产的理论体系中,列斐伏尔创立了“空间三元论”,将空间的生产划分为三个重要层面:空间表征、空间实践与表征空间[1]。

20世纪30年代,列斐伏尔在其巨制《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系统地建立了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20世纪思想史上蔚为大观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为奠定基础。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一个具有无意识特征的基础性的层次,它饱受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所主导的工业文明与统治制度所带来的异化之苦,同时孕育着解放的可能性。而“空间三元论”同样体现出这一内涵。可见,后期对城市空间的关注所导致的“空间转向”并没有改变日常生活这一微观层次的基础地位。空间哲学可视为是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批判。

作为列斐伏尔的学生,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德赛图部分继承了其在“日常生活批判”这一学术论题上关于日常生活程序化、商品化、景观化的观念,同时进一步将视角探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强调日常生活的积极面。如果说列斐伏尔是站在宏观高度对微观事物进行辩证性批判,德赛图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构建宏观。

德赛图还指出使用者以日常生活实践重新占据了由社会文化生产技术组织起来的空间,并激发出日常生活当中的创造性[2]。“空间实践”是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所讨论的是日常生活介入、挪用、创造空间的方式。德赛图认为,统治者的空间实践操作主要是以分类、划分、区隔等方式来规范空间,属于战略;而使用者的空间实践操作指的是以微小的、流动的、非制度化的行为对空间进行创造性地利用,属于战术。“抵制”是最常见的战术。指的是对于“统治者”,“既不离开其势力范围,而又得以逃避其规训”。具体表现出“假发”、“权益之计”、“拼贴能力”等操作方式[3]。

国外空间生产研究由来已久、宏观尺度的研究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全球一地方”管治理论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包括规训政治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等[4]。列斐伏尔与苏贾等的分析则围绕空间的本体论和辩证法,相对较为抽象,尺度也偏宏观。无论微观与宏观研究,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限于学力与篇幅,本文主要对列斐伏尔与德赛图理论的相关研究做出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大峡谷景区为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后文的分析,将主要基于天山大峡谷居民的陈述与笔者的观察所得。为达成研究目的,笔者于2015年5月12日对目的地进行了调研。实地调查前后,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访谈对象保持联系,以防出现材料不足或缺漏的问题。

(三)案例地概况

天山大峡谷景区位于乌鲁木齐县境内,距市区48公里。景区规划总面积1038.48平方千米,三面环山,平均海拔2020米,年平均气温4-6摄氏度,是天山北坡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原始雪玲云杉林,囊括了除沙漠以外的新疆所有自然景观,是人类农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馆,具有极高的旅游欣赏、科学考察和历史文化价值,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国家AAAAA级景区、自治区全民健身拓展运动培训基地、自治区徒步运动基地、自治区全民健身登山运动培训基地。

景区内有八大独特景点,即天山坝休闲区、照壁山度假游乐区、加斯达坂观光区、天鹅湖自然风景区、牛牦湖林海松涛观光区、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区、高山草原生态区、雪山冰川观光区,同时兼容了“泰山之雄伟、峨眉之秀丽、雁荡之巧石、华山之险峻”于一体,二胡、三瀑、四溪、十八谷相映争辉,尤以“奇松、怪石、云海”而受到游客的青睐,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大峡谷归来常忆谷”、“百里黄金旅游走廊,休闲度假户外天堂”的赞誉。

天山大峡谷景区有哈萨克文化,是指哈萨克民族从起源至今的繁衍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文化的总和,包括民族风俗与礼仪、民俗节庆与艺术、传统的生活方式、健身运动与赛事、宗教信仰、特色服饰、饮食习惯等等,是对哈萨克民族的生活样态和活动图式的概括。天山大峡谷景区所在的区域是哈萨克民族世代游牧的草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给这片土地渲染上了勃勃的生机和浓郁的民族气息。由于天山大峡谷里相对封闭,这里的哈萨克人民传承和保留了原滋原味的民族风情。在天山大峡谷旅游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文化毋庸置疑地成为天山大峡谷的文化主题和灵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哈萨克人民应成为旅游发展建设和旅游服务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主体。

天山大峡谷景区中的主景区天鹅湖附近约有45户人家,每户拥有一个毡房,当地的哈萨克人民主要在当地经营旅游,少数人群与公司签订协议,迁出景区,但是仍拥有一个毡房可以在当地进行营业。

表1 重点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编号 称呼 性别 年龄 身份信息 访谈时间

Z1 马队长 男 50 景区马队队长 2015.05.12

Z2 别克 男 38 区间车司机 2015.05.12

Z3 黄NY 男 35 宰羊工 2015.05.12

Z4 古丽 女 55 当地牧民 2015.05.12

Z5 阿娜尔 女 28 农家饭店老板娘 2015.05.12

Z6 加那别克 男 25 当地牧民 2015.05.12

Z7 雪楠 男 40 农家饭店老板 2015.05.12

作为景区,天山大峡谷于2006年对外开放。根据村民与景区工作人员的说法,天山大峡谷的旅游在2007年、2008年形式较好。游客流多集中在双休日与节假日,平日较为冷清。而目前天山大峡谷经过整修,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天山大峡谷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当地牧民的生产方式基本依靠旅游业。大部分牧民都是通过旅游旺季经营农家饭店、旅馆、旅游纪念品等获取收入。少数人仍外出打工,还有一些在附近经营餐馆。

天山大峡谷景区由公司经营,当地哈萨克牧民不能从门票收入中获得利润,只能靠自己经营赚钱,旅游公司购买当地牧民的草场,以一匹马和一个毡房作为回报,还有每年给1万元钱。占用耕地的每亩地补偿480元钱。旅游公司聘请了少数当地牧民作为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还可以从事农业生产。部分牧民在景区内长期摆摊销售当地特产。

二、不同空间主体作用下的空间再生产过程与表征

(一)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对空间再生产的操纵

旅游发展促进了天山大峡谷景区的空间再生产。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相应的空间模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新的空间生产。旅游业在社区的兴起,自然也会要求其所在的社区改变原有空间结构,形成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功能,满足旅游消费与景区管理的需要[5]。

旅游业的兴起首先意味着新的空间主体进入原本只属于社区居民的空间。在不少景区,社区居民、附近居民、政府与组织、旅游者、外来从业人员等都会进入这一空间,并企图以自身的方式去分割、使用空间。而天山大峡谷景区,新进入的空间主体,主要是游客和旅游开发与管理者。作为国家AAAAA级景区,天山大峡谷采取了政府主导开发,公司运营管理的发展模式。同时,景区的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游客对空间的直接介入程度不深,民间资本也缺少进入机会。因此,政府、公司与景区管理处成为空间再生产的主导者,操纵与推动天山大峡谷由单纯的社区向旅游地的转变。

景区建设初期,这一转变首先通过吸引物转型、旅游设施标准化等来实现。天山大峡谷景区自开发作为景区对外开放,政府将天山大峡谷作为天山最大最美景区来建设,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旅游公司以规划者、建设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出现,意在实现旅游地空间的制度化、景观化与商业化。

对景区的整治改变了社区空间原有的格局与意义。首先,公司通过对草场的收购获得景区的管理权,对景区进行整修布置;其次,按照观景需要设计“最佳游览线路”,将原本窄小的道路进行拓宽;最后,通过整修,将景区原本的草场空间,从普通的、生活性的森林草场转变为符合旅游景观审美价值的“最美森林公园”。

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被侵占,牺牲了日常生活的便利。如过去一直为居民生活服务的草场因不符合规划要求而消失,而景区原本道路系统在重修后可以允许大型车辆直通。原本的草场被挖,用来修路,建设游客休憩区,而这并不符合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原来这都是大片的草场,现在被挖的乱七八糟的,没有以前好看了”。(Z1)

“入侵”迅速而强烈,激发起同样尖锐的冲突。牧民的抗争由其能直接体会的失权感、利益、情感等因素引起,围绕某一事件、有具体的行动意识、有明确的目标诉求。随后,政府与企业通过协调沟通、利益补偿乃至强行镇压等措施消解了多数有碍于景区改造与景区建设的反对声音。当地牧民出于对“国家森林公园”的自豪感与对旅游业发展的期待,认可了天山大峡谷向旅游景区转变的逻辑,“现在开放旅游了,弄的干净整齐一点,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就算吃点亏也是没办法”。(Z2)政府与企业作为具有统治力量的强势方,在村落原本空间上进行了强空间生产,基本实现其对“遗产旅游地”这一“空间表征”的构想。

随着改造工程的结束与管理工作的稳定,尖锐的矛盾逐渐隐去。随后,旅游公司与景区管理方的进驻,则通过监视、评判、检查等,将牧民囿于这一种权力的支配之下,进一步强化这种“空间表征”。“润物无声”的操纵无法用有意识的集体政治行动来抵抗,但并不意味着居民全盘接受了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的控制。村民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空间的另一个面向——表征空间。日常生活始终以自身的逻辑支撑着表征空间,挑战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为诉求的空间表征。通过使用者的具体行为策略,满足日常生活的空间需要,提供自己关于空间的话语,让生活性又“渗透”进制度化、景观化与商业化的旅游地空间之中。同时,当我们从空间再生产的视角对这一过程进行回望,“强者”与“弱者”的定位并不绝对或时刻对立,“操纵”与“反抗”在二元结构中存在重叠、共生与互动。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操纵”为“反抗”提供了发挥日常生活“创造性”的机会。

(二)社区主体日常生活中对空间表征的反抗

1.嵌入。由于对空间表征宏观控制力的强调,以往研究集中关注强者与弱者的对抗关系。但具体落实在微观的空间实践上,“规划者”与“使用者”的空间使用需求也可能恰好达成一种彼此交错却又互补冒犯的状态。

作为景区核心地带的天鹅湖及其周边区域便存在嵌入现象。开辟游览道路及卫生间占用原本的草场,但这并未给牧民带来太大的不便。旅游开发之后,这一区域才作为资源为牧民创造收益。牧民从中得到经济利益,甚至是文化、政治上的地位。在从原本的空间到观光区域的转换过程中,牧民没有牺牲其日常生活需要,反而得到了意外的回报。

政府或景区管理方的“构想”或“实践”未必都给牧民带来空间上的“入侵”感,或逼迫牧民采取避让的策略。“旅游”与“日常生活”在空间上的矛盾基于对同一场地的使用需求。然而,如果这双重空间性质下的使用需求恰好达成一种交错状态,矛盾也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嵌入”。

2.抵制。在德赛图的理论中,所谓“抵制”,指的是在宏观上服从强势群体所设立的主流空间秩序,却暗中突破防范,灵活随机地实施小规模的违规[6]。

在天山大峡谷景区,散布的游客休憩区体现景区的功能。但事实上,多数游客停留的地点集中在天鹅湖附近,有些休憩区没能得到使用。在“景区”的属性中空间的积极性因缺少实际使用的巩固而显得低迷。

于是,牧民在此处寻找到突破的“缝隙”。天鹅湖的牧民就在晚上偷偷搭建毡房用来在旅游旺季进行营业,面对景区管理人员的劝告和强制拆毁,牧民很生气,仍然继续反抗和违规搭建毡房,“多建一个就可以多赚很多钱,就偷偷的建啊,每年都会增加几个的”。(Z5)

如果说旅游业涉入天山大峡谷后对空间的总体规划是空间表征的“战略”,那么牧民就以微观层次上的“战术”对其进行“抵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此类战术,是因为“消费是另一种生产”,产品并非由消费者原样接受下来,而是成为其手上的生产资料。虽然天鹅湖游憩区的目标消费群体是游客,但这一群体放弃了对其的消费。转化到“社区空间”的空间性质中,村民才是真正的“消费者”,通过偷建毡房等行为对空间进行了功用上的改造,重新生产了这一生活的空间。

3.进攻性抵制。“进攻性抵制”同样延续德赛图“抵制”概念的内涵,在总体上并没有逃离政府与企业的势力范围,但却较前面的行动更为强势。其产生的可能条件是人们集体进行抵制,使得抵制力量以合理合法的姿态出现,营造出相对自由的空间。

这一现象,在天山大峡谷景区还不太明显,因为当地牧民认为自景区开展旅游业后,他们的收入增加了,景区建设的也更加方便了,当然也存在一些不满,比如说“门票太贵了,游客少了,我们的收入也少了”。(Z2)

4.反噬。反噬指的是统治者基于自身目的所规划、设计、改造的空间,被日常生活反响吞噬,成为大众可掌控的空间[8]。反噬并不是一种正面的冲突,却在具有“旅游地”与“社区”双重空间性质的天山大峡谷创造独特的空间现象。并且,与列斐伏尔所提出的未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的工作时空的前现代社会不同,这里存在的是新的空间秩序。

景区的办公室、保卫处、售票厅等与村民原本的日常生活空间在形式与意义上有着清晰的分界。处于景区工作人员的角色中,牧民也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牧民却可以采取“假发”策略:雇员们虽不旷工,却在上班的时间与场所做自己的事,改换场所的意义。作为保安的村民借“巡逻”时间在导游室与人闲聊,保卫处的人员借开会的名义在会议室喝茶。这种行为可视为是村民对空间的反向侵吞。

5.再生。再生指的是原本积极性降低的空间重新获得物质、精神或社会层面的功能与意义[9]。但这种功能与意义未必与旧有属性相同。与“抵制”相比,“再生”更直观地展现出表征空间所激发出的日常生活的创造性。在这里,我们看到,问题不在于能否反抗,而是此种反抗是面对变革的一种惰性,还是日常生活的创造力对异化的破解。

空间性质的转变中,“旅游”与“社区”的双重性质并非此消彼长的抗衡关系[10]。天山大峡谷作为旅游地的空间以其活力刺激或带动作为社区的空间,令其被使用、被认同,重获活力。这一状况可视为空间的“再生”。这也预示着,随着“旅游社区”这种属性的生成与固定,空间在形态、功能与意义层面上都不能再简单地划分到“旅游”或“社区”两个范畴中。日常生活会逐渐创造出新的空间秩序。

(三)低度开发下的“平衡”发展

总体看来,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在空间再生产过程中的“统治”地位没有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旅游地”与“社区”的双重性是天山大峡谷空间的形态、功能与意义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然而,随着旅游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平衡”也许会成为一个伪命题。因为,尽管“旅游地”与“社区” 对应不同的空间秩序,但旅游社区的空间再生产并不是两种秩序的叠加或相抵,而是更多空间生产主体对空间秩序进行协商,并以自己的行为实践协商后的空间秩序。更重要的是,同样作为旅游利益相关者,居民与公司的诉求依旧不同,对空间秩序的“协商”会一直进行下去,无论是嵌入、抵制、进攻性抵制、反噬还是再生,本质上都是居民就旅游社区的空间秩序与旅游开发者进行协商。

在行动机制上,当居民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时,若景区方对空间的规划未影响其生活,居民可能以“嵌入”方式使用空间。更进一步,当以摆摊、开设农家饭店等方式参与旅游业发展,居民看似顺应景区方主导的空间生产,实际却不仅参与了旅游空间的生产,也“借力”激活了社区空间的活力。景区方若能正视居民及其日常生活的力量,可能促进旅游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在“再生”等现象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社区空间与旅游空间生产的相互促进,更是多主体、多目标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可能激发的活力,还有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的创造力。

三、结论

1.在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政府和景区管理主体对天山大峡谷的空间形态与秩序进行操纵,企图实践其构想中的空间表征。但居民并没有完全接受其控制,而是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抗争,实现反抗性的表征空间。他们通过行动,重新满足自身生活生产的空间需求,夺回了部分空间秩序改写的权力,并在空间实践的过程与结果中体现了生活性。

2.针对过往研究的缺陷,笔者提出希望在关注日常生活力量的基础上,着重对空间变化丰富片段的还原。延续德赛图对日常生活实践中空间使用者“战术”的分析,研究发现,天山大峡谷牧民的反抗通过抵制、进攻性抵制、反噬等形式表达,产生了嵌入、再生等现象。

3.景区管理方与社区居民未必“两败俱伤”,甚至可以各取所求。“操纵”与“反抗”两者的共生与互动促使了空间内在秩序与外在形式的改写,体现出日常生活实践的“创造”。因此,“嵌入”与“再生”与“抵制”似乎有着形式上的差异,但在内涵上却均体现出同样的“创造性”。

4.本文认为现阶段社区与旅游地的双重性在空间的形态与功能上形成微妙的平衡,但长期看来,旅游业对天山大峡谷的介入不仅仅是设施、建筑、场地等的物质性的更改,更重要的是持续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本文的结论验证了列斐伏尔与德赛图对日常生活积极性的判断。并提出旅游社区的空间秩序不是旅游地与社区秩序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协商下重塑。笔者所提出的五种不同行动策略显示,随着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协商能力逐步加强,对空间生产的参与程度有所加深。具体表现在表征空间的实现机制与意义也不断改变,以往的研究,或只看到现代性侵袭的单一逻辑,或过度夸大日常生活反抗的作用。这种二元结构的思维实际割裂了社会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正如笔者一直所强调的,关键不在于反抗,而在于日常生活创造力的激发。在对旅游社区空间生产的关注中,我们更应注意的是多主体、多目标的空间生产过程中,社区在空间乃至其他层面迸发出的新生活力。

参考文献

[1]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上海:复日_大学, 2010.

[2]武旭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开平碉楼与村落[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

[3]毅鹏,张金荣.马克思社会空问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2): 14-19.

[4]范文艺.空问视角的山水旅游小城镇审美解读:以漓江流域兴坪镇为例[J].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 66-71.

[5]景志铮.权力运作机制的意识约束力:福柯规性权力的一种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2010, 34(1):36-38.

[6]练玉春.论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避让但不逃离[J].河北学刊,2004,(2):80-84.

[7]汪永青,陆林.旅游地居民的再创空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24(11): 1038-1041.

[8]孙九霞,苏静. 旅游影响下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理论探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反思[J]. 旅游学刊,2014,05:78-86.

[9]孙九霞,周一.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J]. 地理学报,2014,10:1575-1589.

[10]桂榕,吕宛青. 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J]. 人文地理,2013,03:154-160.

Study on Space Reproduction of Tourism Community from Perspective of Indigenous Peoples around Tianshan Grand Canyon

ZHANG Shufang1; HAN Chunxian2

(1.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micro-level analysi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wer of residents and their daily lif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evolution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which are overlooke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draws on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reproduction of tourism community driven by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ianshan Grand Canyon is presented as an example. Based on both Lefebvres theory of “spatial triad” and De Certeaus theory of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istance process of the residents against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which is proposed by both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tourist area management ag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ce of representation displays in different forms including insertion, résistance, aggressive resistance, reverse invasion and revitalization during residents daily life. Vitality of tourism community is evoked by multiple agents and multiple targets during the space re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creativity of everyday life.

Keywords: Everyday Life; Space Production; Tourism; Community

猜你喜欢

空间生产日常生活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