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研究

2018-02-03汤姿石长波张娜

商业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十九大精神

汤姿 石长波+张娜

内容提要: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和胁迫效应,而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也具有承载和制约效应。本文以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指导,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5-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耦合协调度表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协调等级逐步提升,耦合协调关系密切;在空间上,各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协调区域的内部发展差距在扩大,各个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演变的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从总体上看,尽管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提高,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显著。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发展需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树立理念、健全和落实生态保护制度、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和諧共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8)01-0001-09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1]。对于旅游业而言,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导,发挥旅游业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到“绿色发展 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强调要“实施绿色旅游开发”、“加强旅游环境保护”[2]。旅游业属于典型的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甚至可以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恶化的环境必然会增加旅游经济活动成本,甚至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指导下,探讨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依托“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黑龙江省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0327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为1042%[3]。同时,全省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4]。因此,评价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对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已有研究缺乏对省内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难以比较不同区域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5]。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二者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揭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动态演变轨迹和空间格局特征,以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图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一)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1.促进效应。为吸引旅游者,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运营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达到绿化、净化、美化旅游环境的目的。而旅游收入可为当地环保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优化等方面。此外,旅游经济活动具有生态环境教育意义,促使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社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主动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图1)。例如,扎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实施了引嫩工程,2009年建立了长效补水机制,有效缓解了扎龙湿地缺水危机,湿地退化植被得到迅速恢复,鹤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并从2014年开始实施核心区的生态移民工作,积极推进退耕还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完善了生态旅游配套设施,推动了扎龙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6]。此外,扎龙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借助“爱鸟周”、“国际湿地日”、夏令营等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进行广泛宣传,不仅提高了旅游者、旅游企业的环保意识,而且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胁迫效应。旅游经济活动必然会消耗水、电、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和能源,同时向环境排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在旅游需求増长和旅游利益驱动下,部分旅游企业或景区的废水、废气、固体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而开发不当,也会造成水土流失、景观失调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此外,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中,也伴随着交通拥挤、物质消耗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黑龙江省一些旅游景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逐年增加,部分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和“三同时”制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例如,挠力河、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违规实施综合开发项目、开展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活动,这些旅游开发行为必然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7]。

(二)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的作用

1.承载效应。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优良的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就越可观。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满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旅游者重游率,进而带来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截至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4674%,已建成105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0处,旅游人数达126156万人次,旅游收入224亿元,森林旅游方兴未艾[8];全省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湿地面积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湿地类型景区2014年共接待游客141957万人次,旅游收入1941亿元,湿地旅游如火如荼[9];截至到2016年8月,全省已建立251个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之首,旅游风景资源丰富多样;加大了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松花江干流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沿江生态景观长廊亲水怡人。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黑龙江省夏季旅游的发展,也改变了黑龙江省以冬季旅游为主的局面。endprint

2.制约效应。如果旅游景区的环境要素支撑能力下降,必然会降低其吸引力,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旅游景区的开发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超出该阈值的旅游活动将导致生态环境的约束效应凸显,抑制甚至逆转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松花江右岸的一级支流阿什河,曾养育过女真文明的“黄金河”,从上游尚志帽儿山到下游哈尔滨市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和工业垃圾等不断排入到河流中,使得阿什河水质也从Ⅲ类过渡到劣Ⅴ类,特别是流经哈尔滨香坊区曹家沟、道外区东风沟为重度黑臭[10]。黑臭水体不仅损害沿岸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形象。此外,虽然黑龙江省整体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冬季雾霾,必然会对旅游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制约。

三、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11-12],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选择以下指标构建了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表1)。

2.数据来源与处理。在时序层面,研究时间段为2005-2015年,旅游与环境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的《黑龙江统计年鉴》、及《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对于2014-2015年的全省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不能简单地与此前的数据进行对比。本文按照统计公报中的增长率对这两年的3个指标数据进行了重新调整。在空间层面,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大庆、佳木斯、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等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2010-2015年。数据来源于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实地调研等。其中,各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自然保護区覆盖率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数量级的变化,因此,9个地市的这2个指标沿用了同一时期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指标标准化处理。由于指标数据的数量级和量纲各不相同,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需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x′ij是原始数据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所得,其公式如下[5]:

X′ij=Xij-minXjmaxXj-minXj(当指标xi越大越好)(1)

X′ij=maxXj-XijmaxXj-minXj(当指标xi越小越好)(2)

其中,maxXj、minXj为指标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综合发展水平。作为客观赋权法之一的熵值法,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以此决定指标的权重;熵值越小,指标权重越大,对系统的影响也越大,反之亦然。本文采用熵值法来计算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t(x)、e(y)。步骤如下:

计算指标X′ij的比重Rij:

Rij=X′ij/∑mi=1X′ij(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另本文规定: 如果X′ij=0,则用 000001 来代替计算。

ej=-1lnm∑mi=1Rij×lnRij(0ei1)(4)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dj,当dj值越大,则指标Xj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就越强。

dj=1-ej(5)

计算指标的权重ωj:

ωj=dj/∑mi=1dj(6)

计算第i年的综合评价函数Vj:

Vj=∑nj=1ωj×X′ij(7)

3系统耦合协调函数。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计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

D=C×T (8)

C=tx×eytx+ey/221/2 (9)

T=α×tx+β×ey(10)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D∈[0,1];C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T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α、β为待定参数。通常认为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而言同等重要,因此α、β取值均为 05。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3],并结合专家意见,本文把耦合协调度等于05定义为系统失调与协调状态的分界线,具体等级标准见表2。

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实证分析

(一)时序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出2005-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t(x)、e(y),综合发展指数T、以及耦合度C、耦合协调度D。结果如表3和图2、图3所示。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t(x)、e(y)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5-2015年,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除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2013年以来受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些许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现增长特征。对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e(y)来说,2005-2010年,呈现出显著上升;2011年以来,受环境污染的影响,e(y)出现下降的趋势,之后表现出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总体来看,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e(y)均呈快速上升发展态势,且增长幅度较大。

从二者的比较来看,2005年至2010年,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一直小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t(x)e(y));2013-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2015年,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赶超了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从综合指数变化来看,除在2014年出现下降外,其余研究时段内,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T处于直线上升状态。

根据表3和图3,黑龙江省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C在研究时段内,除了在2005年较低外,其余年份都超过了08,特别是2007年以后,均在09-1之间,协调状况良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至2013年,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D值从0039上升到0818,协调类型从极度失调、濒临失调逐步跃升到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状态;2014年,耦合协调度D下降到0785,协调状态也降为中级协调;2015年以来,耦合协调度D值又上升到0867,协调状态达到了良好协调。

图32005-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

以上分析表明,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2010年之前,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承载基础;同时,旅游经济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并逐步超过生态环境的同期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生态环境的综合改善,达到了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二)空间差异演变分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选取并计算了2010-2015年黑龙江省9个地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t(x)、e(y)、耦合协调度D,结果如表4-表6、图4所示。

1综合评价函数。从黑龙江省各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函数变化来看(表4),哈尔滨的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0665-0754之间,均值达到了0720。哈尔滨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在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旅游经济发展良好。其次为牡丹江、黑河、齐齐哈尔、大兴安岭,这些区域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旅游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旅游综合效益最低的区域包括鸡西、鹤岗、大庆、佳木斯,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均小于01,这些区域虽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及知名度等原因,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从黑龙江省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变化来看(表5),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值均大于09,均值达到了0947。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在全省都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123%,生态环境质量优秀。其次为黑河、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在0332-0664之间,这些区域也是全省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森林、湿地、湖泊广泛分布,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效益较低的区域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鸡西等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小于03,这些区域虽然生态基础较好,但是由于工业污染和能源消耗较大等原因,导致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低。

2空间演变格局。从表6和图4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各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10-2015年,哈尔滨、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0564-0669之间变化,一直处于协调状态;其中牡丹江的协调状态一直处于初级协调状态,相对稳定,均值为0640;哈尔滨、黑河、大兴安岭在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之间波动变化。其余地区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均小于05,处于不协调状态;其中鹤岗从轻度失调过渡到濒临失调状态,齐齐哈尔从濒临失调下降到轻度失调状态,鸡西、大庆一直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佳木斯在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之间波动。此外,2010-2015年,各個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空间演变的整体格局变化很小,基本格局变化不大(图4)。

结合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t(x)、e(y)来看(表4-表5),哈尔滨的t(x)一直明显高于e(y),二者相差较大,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直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该区域的协调状态在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间变化。今后,该区域应以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为依托,在保持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大森林、湿地等生态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提升该区域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

牡丹江的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e(y)相差不大,表明二者存在着良好的耦合互动关系,使得牡丹江的协调状态一直处于初级协调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型。但是,牡丹江的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的数值在03-05之间变化,相对较低。今后该区域应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充分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加快旅游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黑河的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 一直小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e(y),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超前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之间变化。今后,该区域应在加强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前提下,深度开发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异国风情等旅游资源,并借助对俄的区位优势,开发边境旅游,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稳定发展。

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e(y)一直明显高于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直超前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该区域的协调状态处于勉强协调和濒临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间波动。今后,该区域应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湿地、北极等旅游资源,并结合独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加大区域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提升。

齐齐哈尔的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e(y)相差不大,但二者的数值都相对较低,同时,该区域协调度逐渐下降,导致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一直处于失调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型。今后该区域应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草原、湿地的生态优势,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由不协调转向协调状态。endprint

其余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e(y)高于旅游经济综合评价函数t(x), 但均处于失调状态旅游经济滞后型。由于地理区位因素,这些区域受大城市旅游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旅游经济发展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也亟须加强。今后,这些区域应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湿地、森林、草原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以此助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促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向协调状态发展。

3耦合协调的收敛性检验。从表6和图4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各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探讨各区域差异变化程度和演变规律,本文按照耦合度变化情况,将9个区域分成两个类别,将哈尔滨、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等一直处于协调状态的区域分成一类,其他区域一直处于不协调状态,归为一类。采用σ收敛对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收敛性检验,公式如下:

σt=1N-1∑Nm=1Xmt-1N∑Nm=1Xmt2(11)

其中Xmt表示第m个区域在t时段的耦合协调度,N表示区域总数。如果σt+1<σt,则耦合协调度存在收敛,表明各区域之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差距在缩减;反之,则不存在收敛,耦合协调度的差距在逐渐扩大[14]。具体计算结果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在研究時段内,整体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σ值有升有降,波动幅度不大,变化相对平稳。协调区域和不协调区域的σ值均小于整体区域的σ值,其中,协调区域的σ值呈现出先增加再下降、后逐步平稳的态势,大致以2012年为分界点,2012年之前呈现出发散趋势,2012年之后显示出收敛态势;不协调区域的σ值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发展态势,σ值波动较大,未呈现出收敛趋势,表明该区域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内部差距在逐步扩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计算模型,通过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时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从整体上看,2005-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也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也从低水平的极度失调状态逐步跃升到高水平的良好协调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密切。(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程度不一;达到协调的区域仅有哈尔滨、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等4个地市,其他区域生态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并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处于不协调状态,且σ收敛性检验表明其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各个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层面的整体格局变化很小。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尽管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越来越高,但是各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平衡。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龙江,实现全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发展,需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树立理念、健全和落实生态保护制度、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15]。(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化生态旅游理念。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推动旅游企业在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考量其生态效益[16],督促旅游者减少游览过程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对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实行必要的或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同时,要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外,应加强微博、微信、QQ、直播平台等自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让环境信息为公众迅速掌握并及时有效传播。此外,要引导旅游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简单粗放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兼顾生态安全阈值,以“避暑胜地”、“冰雪之冠”为目标,向生态兴旅、环境兴旅的方向迈进,进而推动黑龙江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格局。(2)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改善旅游环境质量。应落实《黑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方案》,严格划定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红线和底线,加强对森林、湿地等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对受益于旅游景区生态效益的企业给予景区生态补偿、或者征收环境资源保护费,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要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定期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土壤、植被、湿地、水质等的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和重建工作,合理设定游客活动的生态廊道和范围。以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根据黑龙江省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合理定位旅游经济的规模、发展速度与开发时序,规范旅游开发行为。(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城市污染治理。黑龙江省应继续推行“大气十条”计划,加强对工业企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改造、建筑工地粉尘、低质煤炭管控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强化“水十条”工作,增建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保护饮用水源及周围环境、治理大小河道和河岸垃圾、加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及水质监测监察等方式进行水污染防治及改善水环境。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工业地理布局,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企业发展,加强黑龙江省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4)推进绿色生产消费,提倡低碳旅游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加强生态责任意识、推进旅游企业低碳减排。旅游景区应大力推广轻型节能的公共交通工具,鼓励游客选择徒步、自行车等等低碳或零碳的旅行方式。旅游饭店要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制冷、供暖、照明、供水等等方面推广节能技术,实施旅游合同能源管理,推动旅游企业的绿色发展。同时,要提高旅游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引导和鼓励简约、文明的旅游行为方式,将低碳消费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即食、住、行、游、购、娱之中[1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endprint

[2]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1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3]东北网. 2016年黑龙江旅游实现双增长[EB/OL].[2017-02-03].http://tour.dbw.cn/system/2017/02/03/057527444.shtml.

[4]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 2015年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6-06-03].http://www.hljdep.gov.cn/hjgl/hjjc/hjzkgb/2016/06/13327.html.

[5]汤姿.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的数据.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30(3):358-360+365.

[6]光明网. 鹤舞翩翩描绘生态美景[EB/OL].[2015-05-13].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5-05/13/content_106577075.htm.

[7]新华网. 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黑龙江反馈督察意见[EB/OL].[2016-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5/c_129364906.htm.

[8]中国森林公园网. 2015年度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情况统计表[EB/OL].[2016-08-01].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lgy/s/2452/content-893531.html.

[9]黑龙江省林业厅. 省林业厅圆满完成2015年湿地保护建设工作任务[EB/OL].[2016-01-08].http://www.hljforest.gov.cn/details.jsp?wordfileid=201601081017410182016101741133AM1.

[10]黑龙江新闻网. 让阿什河旧貌换新颜 哈尔滨市全力推进阿什河综合整治工作[EB/OL].[2016-08-12].http://hlj.hljnews.cn/system/2016/08/11/010353102.shtml.

[11]李淑娟,李滿霞. 我国滨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 商业研究, 2016(2):185-192.

[12]郑秋霞,匡耀求,黄宁生. 广东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J]. 江西农业学报,2017(2):108-113.

[13]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14]耿松涛,谢彦君. 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1):91-97.

[15]杨承训,承谕.“循环经济”升华: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方式的系列重要论述[J].经济纵横,2017(9):1-7.

[16]吴明红.论生态危机根源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J].理论探讨,2017(5):43-47.

[17]陈润羊,花明,张贵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17(3):63-72.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ANG Zi1,2,SHI Chang-bo1,ZHANG Na3

(1.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isin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76, China;

2. Postdoctoral St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Tourism economy has promoting and threatening effe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aring and restriction effects on tourism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put forward by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5 by using the entropy approach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unc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wed a rise in fluctuation,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lso showed a steadily upward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coordination grade wa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re was closely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erms of spatial changes, there we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unc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status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zone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gap is expanding for the uncoordinated regions,and there were little changes for the basic pattern of spatial evolu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each reg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general, although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is increasing, the problem of interregional imbalance is still very significa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them, we need to tak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pirits as guidance, an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in setting up ideas,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mode and life style.

Key words: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pirits;harmonious coexistence;tourism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李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十九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路径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
省内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
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