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2017-11-22雷舒砚徐邓耀李峥荣程娟徐荣悦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6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

雷舒砚 徐邓耀 李峥荣 程娟 徐荣悦

摘 要: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课题。该文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利用Arc GIS软件,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四川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共有4种类型,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为今后四川省各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四川;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6-0011-03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升级的过程[1]。2011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实现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转变,成为中国历史性跨越[2]。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3]。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系统。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扩张、城镇资源锐减、城镇生态超载、人地关系紧张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4]。因此如何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一大难点[5]。

本文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因素,遵序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引入到生态环境研究中,综合评价四川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提出发展对策,为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6]。

2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 本文以市域为研究单位,以四川省1个副省级市、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确立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多重相关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表1)。

2.2 数据来源 鉴于部分数据难以收集,本文主要研究四川省18个城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不作为研究对象。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四川省统计年鉴(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四川省统计年鉴(2016)》。为减小误差,本文将2014年与2015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研究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熵值法可以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的影响来确定指标的权重。为消除量纲、数量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3.2 耦合度模型 耦合指子系统相互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表示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2个系统的耦合度一般采用如下模型:[C=2U1U2/(U1+U2)]

其中,U1、U2分别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分值[4]。C值0~1,值越接近1耦合度越强,反之,则越弱。

2.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只能体现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而无法真实反映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4,7]。为反映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建立如下耦合协调度模型:[D=C×(aU1+bU2)]

D为耦合协调度,D值0~1,值越接近1耦合度越强,反之,则越弱。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同等重要,所以本文a、b的取值分别都为0.5。

3.2 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划分为6种等级,其中0.85U2确立为生态环境滞后型,U1

3.3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四川省各市协调度较高,几乎接近与1,说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强,具有研究两者相互作用的意义。同时,除宜宾市和达州市耦合协调度低于0.8以外,各市耦合协调度均高于0.8,整体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四川省高度协调的城市数量低于中度协调型的城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城市等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的城市,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城市几乎为总研究城市的50%,说明四川省各市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分异。利用Arc GIS软件,绘制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图(图1),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出4种类型在四川省分布情况。

图1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

4 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4.1 高度協调、生态环境滞后型城市发展对策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缓解城市压力方面有待加强,注重对企业环境监督,提倡市民绿色出行;攀枝花矿产资源丰富,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需要注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进工业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德阳市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需要注重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和唯一的科技城,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废弃物利用率,注重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4.2 高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城市发展对策 广安市作为川内距离重庆市主城区最近的地级市,人口流动明显,大部分市民选择重庆市定居。广安市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外来人口。

4.3 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城市发展对策 遂宁市是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川省的现代产业基地,需要倡导循环经济,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乐山市作为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需要注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加,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眉山市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废弃物的处理率;宜宾市是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融合点,要兼顾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达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但达州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排名全省最后,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4 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城市发展对策 自贡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改善城市内部环境;泸州市是四川省第一大港口,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拥有充足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交通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人口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鼓励居民选择就近新型城镇化;广元市作为四川的北大门,是中国军事装备生产基地,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二者统筹兼顾;内江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四川的老工业基地和成都、重庆支柱产业的配套基地,但经济、社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状态评分较低,需要改进原有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南充市是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突出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城市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雅安市作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巴中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为盆周边远山区,交通畅达性不高、人口分布较分散,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全省靠后,要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健全农业人口市民化机制,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资阳市是四川唯一一座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但资阳市人口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参考文献

[1]蔡雪雄,林南艳.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协调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6(09):116-119+125.[2017-08-15].DOI:10.16011/j.cnki.jjwt.2016.09.021.

[2]文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新型城镇化[N].光明日报,2013-10-16(011).

[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06/content_5039947.htm.

[4]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新型城鎮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35(07):72-78.[2017-08-11].DOI:10.15957/j.cnki.jjdl.2015.07.011.

[5]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等.特大城市群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71(04):531-550.[2017-08-11].

[6]王会芝.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9(04):43-48.[2017-08-15].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09.

[7]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山东省人口新型城镇化与空间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1):31-36.[2017-08-11].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