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语精读教学改革
2016-05-30兰珍
摘 要:教学改革是贯穿教育界的一大主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韩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角度,设计了一套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教学改革;方案;效果
一、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大力推动和发展高职教育,特别强调高职教育的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大都面临招生困难的现状,生源的质量也每况愈下。因此,高职院校相继展开教学改革,对于语言类院校,如何改﹑标准是什么还没有定论。
二、存在问题
从生源来看,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良,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传统的语言类教学模式重视读和写,忽略听和说。从教学方法来看,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当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外语类精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阅读和书写能力,对国外的文化习俗一窍不通。教师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也体现了教改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三、改革方案
1.培养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教师应将整体培养目标与每堂课的培养目标做适当调整,并不是每堂课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特别是韩语零基础的学生,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
韩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和综合能力,通过习得词汇和语法,组成一句话,乃至一段话。因为学制时间短,所以要在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和语法,需要一定的调研和整理。教师可以将词汇和语法分成初级﹑中级﹑拓展三个等级,正好三年完成。拓展部分可以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实习就业,需要一个与职场衔接的阶段,可以分方向调研商务﹑职场﹑外贸三部分的词汇。词汇和语法要依托于情境,单纯讲解词汇,不但枯燥无味,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本着能用的原则,既要实用,又要适用,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课前,目标是让学生预习,可以布置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但一定要以成果的方式展示出来,給予评价。课上,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教师在讲解词汇和语法的时候,可采用示例法,即教师给一个例句,学生模仿,经过启发﹑问答、练习等,让学生具备应用能力,而不仅是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课下,主要目标是巩固复习,通过第二课堂巩固复习学过的词汇和语法。
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考核方式单纯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远远不能让学生“动”起来,关键看两者如何设计、设计内容怎样。为了防止学生平日不学习,期末搞突击,设计时可以稍微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形成性考核的设计也至关重要,要和学生平日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包括:出勤﹑小组合作与表现﹑任务完成质量﹑课堂参与度﹑奖惩等,可以汇总入平日成绩“银行”。这些内容都要赋上相应的分值,教师如果想要鼓励学生提高课堂或者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可以将平日的每项任务赋予分值,期末累计成为该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说明教师的考核设计非常成功。另外,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所有的作业和任务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并配备完善的考核方式和后台监控措施,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考核评价。
四、预期效果
做到以上几点在教学中的改革后,首先教师转变了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幕后的导演和策划,主角则是学生。学生平日的每一次参与和完成任务都关系到总评成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自主学习理念方面往前迈了一大步,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加强,毕业时能更好地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王岩.高职应用韩语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1(80):13.
[2]金锦花.高职院校韩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47.
作者简介:兰珍(1977—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韩语教学﹑韩国文化。